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G2014A01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他的多部作品中赞美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嘲讽批判那些觉醒后却迷失自我的新时代女性。同时,他的作品中也表现出他对男性化女性的厌恶。这首先是因为家庭环境对老舍的女性观造成了影响。他的母亲是老舍赞美的传统女性的典范。其次他老舍的男性性别身份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不容忽视的是,老舍面对中西文化冲撞时的思考与选择,也影响了他对女性的态度。所以尽管老舍经历了五四运动,也在英国生活过几年,但他仍然持传统女性观。
关键词:老舍;女性形象;女性观;传统
作者简介:范革(1991-),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02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城市平民世界”。在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世态人情,也可以看到各类市民形象,比如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等。但是,他的作品很少以女性为侧重点进行描写。老舍说过他害怕写女人,但在刻画男性形象时,又少不了对女性进行描写。而与同时代大多数作家所持的新型女性观相比,老舍正好相反,他赞同的是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批判新时代女性形象,拒斥男性化的女性形象。本文着重探讨老舍作品表现出传统女性观的原因。
一、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的影响
在老舍的作品中,那些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在他的作品中作为正面形象被呈现出来,如《四世同堂》中的韵梅、《正红旗下》中的大姐等。而那些受过新思潮教育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则在他的作品中被作为反面形象呈现出来,如《善人》中的穆女士、《阳光》中的“我”等。很多学者分析过韵梅以及大姐的形象。其实除此之外,对于《离婚》中的李太太以及《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姑母等这些具有性格缺点的女性,作者也表现出对她们身上传统妇道的赞美。《离婚》中的李太太实际上具有很多缺点。她无事生非,看到丈夫关心邻居马太太,就跑去把马太太骂一顿;她敏感多疑,丈夫回来晚了,就不等门,跟丈夫生闷气;她愚昧无知,为了讨丈夫的欢喜,听从其他太太们的意见,把头发剪成了不伦不类的样子。虽然她有这么多缺点,但是她还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她以家庭为重,以丈夫为主,尽管丈夫对她表现出很明显的嫌弃,她还是努力去迎合丈夫,根据丈夫的喜好做出改变;她爱自己的孩子,再苦再累都把孩子们照顾得很妥帖;她勤俭持家,不乱花一分钱。所以老舍能够理解她因为缺乏知识而产生的缺点,老李最后也没有抛弃她,而是跟她一起回了乡下。与此相反,老舍对于那些丧失传统美德的新女性形象持批判的态度。《善人》中的穆女士表面上经常行善,到处施舍。她把称呼改成“穆女士”而不是汪太太,以此来标榜自己不是丈夫的附属品,强调女性的独立性。为了宣传“自由”和“博爱”,她把侍女的名字也改成“自由”和“博爱”。但是实际上,作为一个“善人”,她“行善”的资本来自于丈夫。在现实生活中她专横自私,肆意践踏别人的尊严,根本不给别人自由。老舍用一种讽刺的笔调表达了对她的批判。对于新旧女性,老舍持截然不同的态度。究其原因,首先离不开老舍成长的家庭中他的母亲、姐姐等传统女性对他产生的影响。
老舍出生于一个北京平民家庭。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后没多久就死于与八国联军的战斗中。父亲死后,他们家就全靠母亲和姐姐支撑。所以他基本上是在传统女性的生活圈中长大的,看到的也都是传统女性——母亲和姐姐对自己的付出。“合着我们院中的妇女都是寡妇,所以,我那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用不着说,我久而久之也有近乎女性的倾向,对于一切的事都要像妇女那样细心的管理,安排……”[1]而他的母亲马氏对他影响尤其大。她是一位满族劳动妇女,勤劳、善良、有义气、没有文化。从老舍对母亲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我们可以知道:在他父亲死后,母亲勤俭持家,独自一人将五个孩子拉扯大;当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母亲不慌不哭,想方设法竭力保护儿女;当女儿出嫁、儿子求学结婚时,母亲很舍不得他们却没有表现出来。在老舍的心里,“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2]另外,老舍姐姐们善良勤劳的性格也使老舍受到了感染,“她们做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她们做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3]由于深受母亲和姐姐影响,老舍在作品中经常赞美像她们一样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而对于那些标榜“自由”、“平等”实际上却自私、懒惰的新女性,他持一种批判的态度。
二、传统的男性观的偏见
在老舍的作品中,他除了赞美传统女性、批判新时代女性之外,也表达了对凶悍的、男性化的女性的拒斥,如《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四世同堂》中的大赤包等。在祥子的心目中,理想的妻子应该是像小福子那样的,勤劳善良、体贴温顺、无私奉献。“假如他有了自己的车,生活舒服了一些,而且愿意娶亲的话,他必定到乡下娶个年轻力壮,吃得苦,能洗能作的姑娘……”[4]但是他真正娶到的妻子——虎妞恰恰相反。在经济关系方面,虎妞嫁给祥子时,从娘家带来一笔丰厚的私房钱。祥子与虎妞婚礼的钱、结婚以后生活的消费、祥子后来买车的钱都来自于虎妞,于是祥子不得不对虎妞俯首称臣。在个性上虎妞也要比祥子强悍。由于长期帮父亲管理车厂,虎妞养成了粗犷、强悍的男性化性格。而祥子作为一个从乡下进入都市的破产农民,比较忠厚老实。当他们发生冲突时,祥子就不得不让步。在两性关系上,虎妞也占有主动地位。由于长时间的压抑,虎妞对性的欲望特别强烈。祥子为了在拉车时保持充分的体力,就不想有过多的性生活。而且,在他看来,女人对性有主动的要求是不知廉耻的行为。虎妞作为一个男性化的女性,处处都要强于自己的丈夫,违背了男性心目中柔弱、顺从、勤劳的理想女性形象。虎妞的所作所为,使具有大男子主义思想的男人都无法容忍。在虎妞的形象塑造上,老舍不仅缺乏对虎妞这一不幸的女性的同情,而且更倾向于对她进行批判。这与老舍潜意识里仍保留了传统的男性观念有关。
老舍于清朝末年出生在北京西城的一个大杂院里。这个大杂院处于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深受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淫。整个大杂院也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老舍不仅在这里出生,也在这里成长,“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对他产生了影响。在封建社会,女人只能依附于男人,受到男人的保护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下来,她们是作为参照物而存在的,并没有独立的地位和价值。在这样一种男权文化的统治下,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上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习惯性地认为:女性是弱者,需要被男性保护。因此女性就被赋予了在家庭中承担牺牲者和奉献者的角色。女性一旦比男性强势,在两性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男性的大男子主义思想就会受到威胁。接受了传统文化影响的老舍对《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四世同堂》中的大赤包、《柳屯的》中的“柳屯的”等悍妇形象,没有丝毫好感。他用一种批判、讽刺的态度来描写这些男性化的女性形象。甚至对她们进行了有意识的丑化。
三、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文化选择
老舍开始创作的时期,社会上正好掀起了五四运动的狂潮。新文化运动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倡导女性解放的思潮。在东西文化冲撞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们面临着对中西文化的抉择。很多人被外来文化冲昏了头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全盘输入西方文化。他们在作品中高举着“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旗帜,塑造了很多为了爱情和理想离家出走的时代女性形象。老舍在思考女性解放的出路时,表现了较为理性的思考。
老舍说过:“五四运动时我是个旁观者;在写《二马》的时节,我又远远站在一旁,没机会参加。”[5]老舍很少有以“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为题材的作品。在他看来,很多受过教育、追求“妇女解放”和“恋爱自由”的女性,不过是依附于男性提供的经济支持才得以继续,如《阳光》中的“我”、《善人》中的穆女士等。这种以丈夫们提供的经济基础为条件的自由是非常脆弱的。《阳光》中的主人公“我”出生于富裕家庭,享有良好的物质生活,具有新时代女性的典型特征:受到新式的学习教育;有着时髦的装束;大胆地与异性交往等。但实际上,她去学校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身体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漂亮的装束只是为了吸引男子的目光。她对爱情有美好的幻想。但当爱情与身份、物质生活对立时,她牺牲了爱情,选择了身份与物质生活。“爱,说回来,值多少钱一斤呢?”[6]在她看来,所谓的新式女性,就是穿最时髦的衣服鞋子,去“文明热闹的地方”跳舞交际。为了富家女的身份地位和物质生活,她可以放弃爱情,向传统封建家长、传统封建婚姻和具有传统思想的丈夫妥协。
对于当时从西方涌入的一味强调“恋爱自由”“妇女解放”的思潮,他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对“遇上以恋爱为游戏的女子,结婚时一堆痛苦,失恋便许自杀”[7]的新女性,他非常反感。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出自健美的文化——要重新的整部的建起来,不是多接几个吻,叫几声‘达儿灵就能成的。”[8]在老舍看来,单单依靠西方文化并不能振兴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振兴依靠的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虽然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灰土”,比如《二马》中批判的官本位思想等,但只要“‘用筛子筛一下,筛去了‘灰土,‘剩下的是几块真金。”[9]所以在老舍的作品中,那些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如《四世同堂》中的韵梅等,在关键时刻反而能勇挑重担。
透过老舍的女性观,我们可以看到老舍作为一名20世纪著名的作家,他的思想中也存在传统、保守的一面。但他对于女性解放的认识,确实有他独到的看法。在他看来,女性的解放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单单靠外在的妇女解放运动并不能真正实现,它更需要来自女性自身对主体性的自觉建构。事实的确如此,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至今还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
[2]老舍.老舍文集 (第十四卷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3]老舍.老舍自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老舍.老舍文集 (第三卷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5]老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6]老舍.阳光(老舍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7]曾广灿,吴怀斌.老舍研究资料(上)[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8]老舍.老舍文集 (第二卷 ) [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9]凌宇.中国现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