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副词“时常”的语法化历程

2016-05-09 09:47吴冰沁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法化历时

摘 要:汉语虚词往往由实词虚化而来,复音词往往由词组转化而来。双音节副词“时常”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到词义的虚化,也涉及词组虚化为词的语法化过程。“时”“常”在各自的语义发展中分别获得了“经常”义,在汉语复音化的推动下,“时”与“常”在频繁的语境共现中发生了重新分析。在唐代,“时常”开始作为一个表“经常”义的同义联合复音词出现,并沿用至今。

关键词:时 常 历时 语法化

一、引言

“语法化”一词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梅耶(Meillt)提出。近年来,成为语法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为语言的历时及共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汉语中,虚词一般是由实词转化而来,从实词变为虚词的这个过程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这一点已经成为汉语学界的共识。不仅如此,汉语复音词往往是由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而逐渐固定下来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由词组虚化为词的语法化现象。

古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收录“时常”一词,它们的组合出现只是语言的线性排列使然。直到近代在汉语词典中,才开始收录“时常”一词。如雷文治《近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将“时常”解释为:“表示频数的表数副词,意为‘经常;‘时、常,此为同义联用。”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基本一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时常”被收录为副词,表示频率,在句子中作状语。如《汉语常用字大词典》中将“时常”解释为:“副词,并列式,作状语,与常常,经常同义。”因此,可以大胆的推测,复音虚词“时常”作为复音虚词在近代汉语中已形成,并沿用至今,其具体的语法化过程需要历史文献的佐证与进一步的分析。

二、“时常”的历时发展

“时”“常”在古代汉语中便已经有了时间副词的用法。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收录了虚词“时”“常”,并对它们的用法作了详细的阐释:时,副词,常用在动词前或在句首。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可译为“有时”等;“时时”连用,则表示动作行为的多次发生,可译为“常常”等;表示动作行为所发生的时间,可译为“那时”“当时”;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是适时的,可译为“按时”“及时”或“每当……的时候”;两个“时”叠用作“时……时……”,表示“有时……,有时……”的意思。“常”,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这是古今一致的用法,可译作“时常”“常常”等,“常常”连用意同。但是,“经常”不是“时”与“常”的本义,“时”与“常”的“经常”义的获得有一个发展过程。

(一)“时”的“经常”义的由来

1.《说文》:“时,四时也。”段玉裁注:本春秋冬夏之称。引申之为凡岁月日刻之用。从字形上看,“时”是一个形声字,从日,寺声,与时间有关,本义是季节,引申为时辰。所以,在上古汉语中,“四时”“十二时”的用法非常多。如:

(1)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於其道而天下久成。(《周易·恒卦》)

(2)一日之中,分为十二时,平旦寅,日出卯也。(《论衡·时篇》) (由“季节、时辰”泛化为“时间”“时候”。 )

(3)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孟子·公孙丑上》)

(4)彼一时,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2.在先秦时期,“时”广泛出现于“当此之时”“当/方+今/此+之+时”“当是时”“人名/朝代+(之)+时”等结构当中,表示“……的时候”,位于句首,作整句的时间状语。如:

(5)方今之时,复古之民始生,未有政长之时。(《孟子·尚同中》)

(6)当此之时,本无有敢纷天子之教者。(《孟子·尚同中》)

(7)当是时,犹象人也。(《庄子·田子方》)

(8)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国语·楚语下》)

有时,也可以是单独一个“时”位于句首,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某一时间,相当于“当时”“那时”,在句子当时间状语,在这种语境中,“时”的语法功能发生了虚化。如:

(9)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孟子·万章上》)

(10)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孟子·七患》)

实词虚化为副词在句法位置上的重要表现是充当状语。在这一时期,另一种重要却较少出现的用法是用于谓语前,充当谓语的状语,语义已经虚化,表示动作行为是不定时发生、出现的,相当于“有时”。如:

(11)如彼飞虫,时亦弋获。(《诗经·大雅·桑柔》)

(12)我决其而飞,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3.由“有时”发展出表示时间频度的功能。这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可以是表示动作经常施行,或情况经常出现,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时时”。如:

(13)遂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新序·杂事第五》)

(14)吕禄信郦商,时与出游猎。(《史记·吕太后本纪》)

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偶然施行或情况的偶尔发生,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有时”。如:

(15)光时休沐出,桀辄入代光决事。(《汉书·霍光传》)

(16)匈奴时有候者到,而希矣。(《汉书·张骞李广利传》)

(二)“常”的“经常”义的由来

1.《说文》:“常,下裙也。”本义是“下裙”,基本义是恒定不变的,这个语义现代汉语中也有,比如“常青树”,并由此引申为常规、准则,封建社会宣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准则。如:

(17)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尚书·周书·君陈》)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2.先秦时期,“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行为、情态的永久性,这一意义的源头是“恒久不变、永久的”。如:

(19)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20)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

3.动作、行为的永久其实就暗含了不断发生的意义。汉代后,进一步发展为“经常”义,并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常联系、常见面、有空常来”等。

(21)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史记·淮阴侯列传》)

(22)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后汉书·张衡利传》)

(三)副词“时常”的形成

1.在CCL语料库中检索“时常”,检索到的文献始于东汉。但是“时”与“常”在汉代才发展出表示时间频度的意义,可推知频度副词“时常”的形成应不早于汉代。分析文献可知,早期的“时常”只是一种线性排列。如:

(23)桐乡民为起立祠。岁时/常祭之。是岁韩增为大司马车骑将军。(《史论·前汉纪·荀悦》)

(24)於一切时/常见诸佛。(《东晋译经》)

2.语法化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发生的,早期这种线性排列对时间频度副词“时常”的形成至关重要,为重新分析其发生提供了可能。由于“时”与“常”都有表示频度“经常”的含义,在长期共现中,“时常”发生了重新分析,唐代开始共现“经常”义。此时,“时常”后接简单谓语,且使用频率很低,仅两例。如:

(25)戴若思弟邈,则谭女婿也。谭平生时常抑,若思而进邈,若思每衔之。(《晋书卷五十二·列传第二十二》)

(26)此去勤书札,时常中路传。(《全唐诗·第五八八卷·送友人游太原》)

3.宋代文献共有五例,均出现在语录、话本中,“时常”后既可以是简单谓语,也出现了复杂谓语的用例。如:

(27)不呼唤时不见,时常准备着。(《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中庸一》)

(28)诸佛时常出世,时常说法度人,未曾间歇。(《五灯会元》)

(29)诸佛法门,时常如是。(《五灯会元》)

(30)山河大地是真善知识,时常说法,时时度人。(《五灯会元》)

(31)他是个不爱财的名将,家道贫寒,时常到村店中吃酒。(《碾玉观音》)

4.元代开始,“时常”的使用频率增加,且基本上都是作为副词的用法。如:

(32)更有丈人文母十分狠毒,将小人时常打骂。(《好酒赵元遇上皇》)

(33)青天白日,时常出来现形,食啖人性命,白骨如山。(《白兔记》)

此后,“时常”多作为副词出现,并沿用至今。举明、清、现代用例各一例:

(34)有一个精怪时常来到贺道人的家里取药,走动了约有三五十年。(《三宝太监西洋记》)

(35)后来妹丈亡故,妹子嫁了铁昂,时常要来借贷。(《七剑十三侠》)

(36)不过,连这样,李四爷还时常遭受李四妈的指摘与责骂。(老舍《四世同堂》)

三、“时常”的语法化动因

(一)汉语复音化的影响

复音化是中古汉语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从汉代开始,汉语大量出现双音节词汇。随着汉语复音化的进程,两个单音同义词组合成同义语素的复音词是顺理成章的。时间副词“时常”的形成也是汉语复音化进程的产物之一。

(二)词义变化的影响

词义的演变、虚化,会引起词的功能的转变,使之用于新的语法位置、结构关系上,从而产生一个新的虚词。一般来说,意义具体、实在的义位很难发生语法化,而比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义位则比较容易发生语法化。“时”“常”最初均是单音实词,分别经历了意义由实到虚的变化。至汉代,二者已经具备了成熟的表示时间频度的功能,为最终形成同义联合的时间频度复音词奠定了语义基础。

(三)语境的影响

解惠全在《谈实词的虚化》一文中指出:“实词的虚化,要以意义为依据,以句法地位为途径。也就是说,一个词由实词转化为虚词,一般是由于它经常出现在一些适于表现某种语法关系的位置上,从而引起词义的逐渐虚化,并实现句法地位的固定,转化为虚词。”①(P213)“常”作表示时间频度“经常”义出现时,往往与表示“时间”义的词语共现,“时”既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经常”,当语境允许“时”可两解时,“时常”的形成便开始萌芽了。

(四)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一种认知行为,重新分析是因为整个结构的深层出现了细微、隐蔽的性质上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积累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重新分析。重新分析的作用是为已经语法化的词或结构的普遍使用及其进一步发展变化奠定基础。重新分析的发生离不开语境,“时常”最初常以“……的时候,常常……”的线性排列出现,当“时”的意义不凸显时,“时常”发生重新分析,可理解为一个同义复合而成的复合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时常”最终成为频度副词。

四、结语

“时”和“常”最初均是实词,分别在汉代获得了表示频度的“经常”义。由于“时”既可以表示“时间”义又可以表示时间频度,在与“常”的长期连用中,在汉语复音化趋势、语境影响下发生了重新分析。在唐代,“时常”开始作为表“经常”义的同义复音虚词出现,并缓慢发展。元代时,用例大幅度增加,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而最终形成了表示频度的副词“时常”,并沿用至今。

注释:

①解惠全《谈实词的虚化》,南开大学《语言研究论丛》,1987年

第四辑,第213页。

参考文献:

[1]徐时仪.论词组结构功能的虚化[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5).

[2]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

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1).

[3]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5]雷文治.近代汉语虚词词典[Z].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6]《汉语常用字大词典》编委会.汉语常用字大词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吴冰沁 广东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10006)

猜你喜欢
语法化历时
量词“只”的形成及其历时演变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对《红楼梦》中“不好死了”与“……好的”的历时考察
古今字“兑”“说”“悦”“敚”历时考察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历时九年的星际穿越
评几种质疑共时和历时划分的语言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