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程 刘慧敏
摘 要:张田若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专家、集中识字教学流派的集大成者,至今已从事语文教育和教科书编辑工作60余年。他的识字教学思想吸收传统汉字集中识字经验和建国初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扫盲经验,以辽宁省黑山县集中识字经验为主,形成“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影响深远;识字教学思想无疑是其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思想,研究其语文教科书识字教学思想的精髓,以期对当下语文教科书编辑和识字教学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张田若 语文教科书 识字思想 集中识字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关键,也是难点。[1](P5)根据汉语语文教学规律,识字是读写的基础,学会识字才可以阅读,写作。“集中识字”就是指:先识字,后读书。它是我国的传统经验,它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学,先以六书”。《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也都采取集中识字的方式。[2]清代著名文字学家王筠曾在其著作《教童子法》中写道:“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3]自1958年辽宁省黑山县集中识字经验产生以来,集中识字教学实践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1953年以来至今,张田若先生先后在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担任教科书编辑,编辑工农扫盲教材多套和小学语文课本五套,其主要的识字教学思想就是以建国后的辽宁黑山经验为基础的集中识字教学思想和“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语文教学思想体系为主,这些识字教学思想在其编辑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一、吸收建国初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军队扫盲经验,探索汉字构字规律,并应用到工农扫盲中去
新中国建立初期,解放军部队官兵急需“扫盲”,祁建华首创“速成识字法”在全国普遍推广,成为工农兵群众扫盲的好方法。[4]1952年,张田若在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部和西南文教部工作时期就接触到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它虽是为适应扫盲需要而创造的,但它以拼音符号作为辅助的识字工具、分散难点进行识字教学和集中识字、大量阅读等经验,具有汉字教学的普遍意义。[5]
1953年,张田若先生随时任西南文教部部长楚图南先生到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编审司任教研组长,主要负责工农扫盲教材的编辑与教学指导,开始认真研究祁建华“速成识字法”。1954年9月完成了《工农识字教育中怎样吸取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的特点改进教学的初步研究》,由中央扫盲委员会编审司印发。文中对吸收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其两个优点“一是根据成人特点进行教学;二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一定的教学制度”应用到工农扫盲中去,在教学中提炼出了两种可行的方法,一是单元识字教学法,二是逐课教学的方法。1954年,扫盲委员会副主任、著名语言学家林汉达先生指导张田若先生编辑的《识字基础教材》中,已经初步运用了“基本字带字”和“偏旁带字”的识字方法,成为后来编辑工农扫盲教材的重要参考。
张田若先生编辑识字课文前先统计了常用字的构字部件,找出其中的独体字,并用常用部件组合成常用字,共选出220个字作为全书生字,穿插学习10种基本笔画,插入3个练习,以扩充词汇,并练习生字听写。《识字基础教材》第九课中“以二十个结合字为范例说明有些结合字的声符部分就是它的字音”和第十课“以二十个结合字为范例说明有些结合字与它的声符部分同韵”中,已经成熟地应用了以“同音字归类”和“形声字归类”为特点的“基本字带字”的识字方法。《识字基础教材》还按照汉字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排列出现顺序,循序渐进地学习汉字。教材主要适用于纯文盲,所以教材的结构设计从学习二千常用字中的“单纯字”开始,第一个单元的目的是结合着教单纯字,学会十种基本笔划。第二单元的目的是结合着教单纯字,懂得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和它们的用途。第三单元中学习一些有结构规律的汉字,作为了解汉字各种基本组成规律的范例,充分结合汉字学习的特点。在吸收祁建华军队扫盲“速成识字法”的基础上,张田若先生能将其经验吸收并应用在工农扫盲的运动中,并编辑了具有集中识字思想的《识字基础教材》《记工员识字课本》和《农民识字课本》;运用了“形声字归类”和“同音字归类”识字的方法,在当时辽宁省黑山县和北京景山等地集中识字经验还未产生的情况下,是一个大胆的探索。
二、致力于黑山县集中识字研究,从同音字归类、形声字归类识字法到“基本字”归类识字,探索多种识字编排方法
1958年,张田若先生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编辑室低年级组组长,主要负责小学语文一、二年级的教科书编写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领导派我去黑山调查,研究如何把(黑山)集中识字法运用到小学语文教材中来,那几年,我几乎每隔一两年就要去黑山蹲点,有时还不止一个人去”[6],张田若与黑山北关学校校长贾桂枝都有军队扫盲经历,他们对于集中识字的方法,在许多方面不谋而合。“经过了数年时间考验和改进,在经过我们的科学分析和研究(在中央扫盲委员会研究时,曾得到过著名语言学家林汉达和赵平生先生的指导)运用于本教材。”[6](P41)当时有叶圣陶、朱文叔、蒋仲仁等语文专家把关,1961年版《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在识字方法和实践上有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该套教科书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编写识字教材。该套教科书一至四册,每册分两次先集中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每次二三百字),再阅读课文;另外,认识一批生字后,又在课文、课后练习和单元练习里,不断地跟这批生字接触,或认读,或运用、反复练习,逐步趋于巩固。据统计,前四册通过“识字教材”安排的生字占四册课本生字总量的90%以上。[7](P86)四册归类识字总数达到2075字,占全套识字量(2197字)的94%。通过课文识字只有120字,大大减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困难。学生通过集中识字,再在课文中复习字,两次学字,识字得到了很好的巩固。[6](P43)其次,吸收了黑山集中识字经验的“基本字带字”方法并采用多种编排方式。识字归类有看图识字、形声字归类识字、同音字归类识字、形近字归类识字、部首相同的字,还有少量反义词、多音字归类。1961年十年制小学课本语文前四册识字量安排表[8]如下:
看图识字 形声字 同音字 形近字 部首相同的字 反义词 多音字 读课文识字 合计
第一册 292 12 99 11 28 4 446
第二册 216 87 246 4 35 9 1 598
第三册 273 263 7 2 6 3 50 614
第四册 218 231 4 9 6 67 539
“基本字带字”的方法,从1960年以后,一直作为黑山县北关学校集中识字的主要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一则便于突出汉字的重点和难点,即字形;二则便于体现汉字构字结构规律,便于学生去独立分析认识更多新的汉字;三则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四则促进了大量阅读、提早习作。[5](P510)1961年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继承了“先识字,后读书”、多读多练等优良传统,贯彻低年级语文教学以识字为重点的方针,采用黑山经验的集中识字教学法,以加速阅读教学的进度。这套教科书是我国第一套以识字为重点,集中识字为特色的通用教材,虽然当时受到“左”的干扰,但编排质量还是上乘的。
三、从集中识字到“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探索识字与阅读、作文教学的新体系,识字编排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1978年,张田若先生调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任教学法研究室的副研究员,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1979年,张田若先生被派遣到辽宁省黑山县北关实验学校指导重编六年制《小学实验课本·语文》,该套教科书由辽宁教育学院小学教研部编辑,供全国实验班使用;1981年中央教科所教改实验小组与黑山北关实验学校合作,开始编辑新的集中识字语文课本《小学实验课本·语文》,由张田若先生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出版发行,曾发行到10万册之多,用书单位遍及20余个省市。同年,中央教科所教改实验小组制定了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实验教学大纲,成为《小学新实验课本·语文》的编辑依据。[9]1988年,中央教科所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集中识字年会,宣布成立集中识字教学研究会,张田若任会长。1992年,在大纲教材实验的基础上,教育部制订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主编张田若先生应时修订《小学新实验课本·语文》,1999年再次修订改名为《新世纪义务教育课本·语文》,共十册。这是我国第五代全国通用的集中识字课本,经教育部审查批准,供全国各地使用,其识字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科书低年级识字部分形成了以“四大基础”为基本框架的编排体系
张田若先生主编的《小学实验课本·语文》第一册开始先是汉语拼音教材,拼音教材之后为“识字基础”,采用看图识字和学形近字,掌握一批简单的字,然后通过学一些典型的合体字,学习一些常见的偏旁部首,接着复习汉字笔画笔顺。随后学习一批基本字(这一阶段可以识175个),读一些句子,复习巩固这些字,到此即完成了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基本字——“四大基础”的教学任务,它们是以后集中识字的基础。第一册集中识字,一共23课,其中以熟字带生字2课;以熟字带生字8课;以生字带生字13课,一共学习281字,连同“识字基础”中所学的175字,达到识字456个。初步完成了全书大部分的识字任务;集中识字教材分课编辑,每课都包括三个部分:生字、生词;读词、读句;写字教材。在集中识字之后读课文,共17课,通过读课文复习巩固集中识字中学到的456个字并进行阅读教学,课文中出现了78个生字,这样读完第一册,学生识字量可达534个。第二、三、四册集中识字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与第一册一次集中识字不同,每册分两次集中识字,集中识字方式有:看图识字、形近字、会意字、基本字带字等。该套教科书探索出来的以“四大基础”为基本框架的编写体例为以后的集中识字教科书的编撰打下了基础,“四大基础”的编排体例,理顺了汉字和拼音的主从关系,并且循序渐进,按照汉字构字规律进行学习,分散了难点,成为集中识字教科书编排的一大特色,各种小学语文识字教材,也都或多或少地吸取了这项成功经验。
(二)教科书更加系统科学地安排了“字量、字种、字序、字用”
从字量上来看,根据《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规定,小学阶段的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其中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7](P255-256)张田若先生主编的《新世纪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识字是小学语文的首要任务,小学一、二年级必须以识字教学为重点”。[10]该套教科书运用了科学定量的方法,在一、二年级的第1~4册的生字数分别是:323、512、580、539,共1954字,略高于当时的《语文课程标准》,虽然略低于《小学新实验课本·语文》的2005字,但是在选字上更加科学。
从字种上来看,即选哪两千字的问题。以最常用字为先,但要照顾儿童特点、儿童实际,在编辑课本时作一些调整。[1](P171)张田若先生编辑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识字内容是采用“文从字”和“字从文”相结合的方法编排的。学完汉语拼音后,先采取“文从字”的方法,通过看图识字,学习一部分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等,再结合这些汉字选取一些短小精悍的诗文阅读;此后,采用“字从文”的方法,将一组课文中的汉字,提取出来依据汉字构字规律分类教学,先识字,再读书,识字和阅读相结合。集中识字阶段所选的2000字,一般都符合以下条件:1.高频字;2.易学字(如独体字,笔画简单的字);3.构字、构词力强的字(大部分是部首字,重现率高,易于记忆)4.儿童口语中的常现字。[11]
从字序上来看,即常用字以怎样的顺序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为了便于儿童学习、记忆,应考虑三个方面:1.最常用字先学;2.有利于利用汉字构字规律记字;3.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1](P171)《新世纪义务教育课本·语文》第一册以“日月水火,山石田土,马牛羊,虫鱼鸟……”开头,充分利用汉字规律,选择了构字率高的字先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字效率和识字兴趣。第一册,先在“识字基础”模块学习175基本字,大多为单体字,然后在第二个模块“集中识字”,学习113个字,两个模块之间采用了单体字带合体字的“基本字”带字法,巧妙安排了字序问题。
从字用上来看,识字必须同时识词,词的量应为字的2~2.5倍,这样才便于读写,也有利于生字的巩固。[1](P171)《新世纪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低年级编入了6000余词,并有成语200余条,在字用的巩固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作文,学过的生字要在阅读(包括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反复出现,反复运用,使学用结合。[10](P9)《新世纪义务教育课本·语文》集中识字后的课文教学,集中较多精力于阅读训练,第一册14课课文只有13个生字;第二册25课课文,只有15个生字;第三册25课课文,只有10个生字;第四册26课课文,只有19个生字。通过集中识字模块,学习了整本书近95%的生字,然后通过大量的课文阅读,其中第一册课文14课;第二册课文25课;第三册课文25课,课外自读15课;第四册课文26课,课外自读20课,取得了很好的巩固效果。
三、结语
张田若先生作为建国后集中识字教学流派的集大成者,60多年的小学语文编辑生涯,把集中识字理论和实践研究作为毕生事业,严谨治学,孜孜不倦。他编辑的五套以集中识字为特色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一脉相承,继承了集中识字的基本思想,并能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时代发展的新思想,逐渐形成了集中识字教科书编辑的共识经验:先识字,后读书;坚持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先识500常用字;利用同音字归类和形声字归类为特点的“基本字”带字归类识字法;教科书编辑从“四大基础”开始,循序渐进;以“基本字”带字法为主,充分利用多种识字编排方法;科学安排“字量,字种,字序,字用”等主要思想。他倡导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并主导“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改革实验,将集中识字发展成完整的语文教学体系,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以集中识字为主线的教学经验经过几代人的辛勤探索,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研究价值,其第六代集中识字教科书——“诵读识字”教科书的诞生,成为我国当前识字教学改革的一面亮丽旗帜。
(本文是宁波大学2015年SRIP科研创新项目“张田若小学语文教科书编辑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田若.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张田若论小学语文
教学[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12.
[2]郭林,张田若.集中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1991.
[3]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4]高培华.祁建华与“速成识字法”[J].教育史研究,2002,
(4):44-48.
[5]张隆华.中国语文教育史纲[Z].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6]张田若,郭惜珍.论识字·阅读·作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12:45.
[7]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
编(语文卷)[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林治金.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9]张田若,陈良璜,李卫民.中国当代汉字认读与书写[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290.
[10]新世纪义务教科书·语文教学指导用书(第一册)[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1]田本娜.北京景山学校小学语文教材编写50年述评[J].
课程·教材·教法,2010,(9):42-47.
[12]张田若,林汉达.识字基础教材[M].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
编审司,1954.
[13]蒋仲仁,陆静山,袁微子,何慧君,文以战,张田若等.初级
小学课本(试用本)·语文(1-4)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14]小学实验课本·语文(1-4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15]小学新实验课本·语文(1-4册)[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
社,1989.
[16]新世纪义务教育课本·语文(1-4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1999.
(冯程 刘慧敏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