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阅读”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2016-05-09 02:07:38林绪芹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教学效果

林绪芹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芜湖 241003)



“视听阅读”教学效果调查与分析

林绪芹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芜湖 241003)

摘要:《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创造性地将英语视听说技能培训与阅读技能培训融为一体,在编写思想、素材选编、练习设计和版式设计上反映了当代外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安徽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22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问,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运用SPSS15.0软件,分析《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的教学效果。得出新教学模式对比传统视听说教学模式凸现出较多优势,同时也指出不足,提出建议。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视听阅读;教学效果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

话语分析理论(the theory of discourse analysis)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国外学者都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出发,基本上都是以语言研究为对象,忽视了诸如图像、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1]。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如Kress Halliday和Van Leeuwen)提出多模态话语分析(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理论,分析各种符号模态(如语言、图像、声音、色彩、印刷版式等)的综合应用,以解释各种符号模态如何在特定的情景语境和社会实践中达到多种符号模态构建意义、传达信息、实现交际的目的。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如胡壮麟、朱永生和张德禄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进行了相关介绍,部分学者把这一理论推行到广告、电影、报纸、诗歌、翻译等专业领域的研究(李沛[2],王娟、徐艳[3],王改娣[4],吕健[5]),也有学者发现这一理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讨论将其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方面的论文极少。胡壮麟研究了多模态与多媒体的区别,介绍了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机符号学,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应予以关注[6]。顾曰国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多模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五个基本假设[7]。朱永生[1]和张佐成[8]介绍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提供了较为细致而全面的介绍。柳艳宾[9]、姚晓鸣[10]、应建芬[11]等研究了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结合,提出多模态教学模式。

自从2004年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后,各地高校推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课程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大学英语教学状况得到了改善。《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12]目前,“输入型英语教材仍主要停留在单纯的阅读和听力上,选文的主题也局限于以文学、日常生活等为主”[13],而传统的视听说教材,有的一到四册都使用同一版式,题材不新鲜,视频中角色单一,学生难免失去兴趣;有的教材选自电影片段,但材料难度不一,难以理解的无效对白较多,导致“视频成为形式,缺乏深层学习”[14]。2010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和美国国家地理(National Graphic)、圣智学习出版公司(Cengage Learning)联合研发了创新型大学英语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以下简称《视听阅读》),努力体现听说技能为先导,其他技能跟进的教学指导思想,以高质量的语言素材和原汁原味的语境呈现为基础,完美结合视听说和阅读,有效调动学生多种认知感官,促进多种语言认知策略的形成和发展,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提高教学效果。Kolb和Whishaw指出,视、听、触、嗅、味五个感官更准确地应该说“五个模态”,或“五种感官”(five modalities),或“五组感官”(five groups of senses)[15],而多模态是指三个以上感官与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互动的方式[7]。《视听阅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与文字、计算机、教师和同学等进行协同互动,创新了大学英语视听训练模式:既可以视听为导入,以研究项目式的“做中学”和“视听说相连,层层深入”为目标,也可以“读听说相辅,多种技能共同推进”[16]。《视听阅读》自2010年出版后,重庆涉外商贸学院做过视听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011),以及撰有题为“视听阅读教材策划和推广的感悟”(2012)的文章,目前对这本新教材的其他相关研究还很少。

二、《视听阅读》教学效果研究过程

(一)调查对象、方法和工具

2012年,为了解《视听阅读》教材的教学效果,在安徽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228名本科生中进行了一学期的实验,学生来自数学、生物、化学、中文等文理科四个专业。本调查样本取自2011级和2012级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6.7%和43.3%。全部学生来自于文理科不同的四个专业:数学、生物、历史、中文,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5.4%、27.5%、23.6%、23.5%。问卷调查对象涉及到文理科,在校学习英语的两个年级,男女生比例为54∶46,一、二年级比例为49∶51,文理科学生比例为47∶53。问卷对象涵盖各种背景学生,具有普遍性和随机性。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视听阅读课程的学习,同时还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在访谈中,学生对这两套教材在选材、课件、练习、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发放正式问卷调查表228份,收回有效问卷225份,有效率为98.7%。在问卷调查表中,从选材、音频视频质量、课件制作、练习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设计了35个问题,利用Likerk五分法给出很好、好、一般、不好、差五个评价等级,分别对应分值5、4、3、2、1,所有数值输入电脑,使用SPSS15.0版本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1.学生对选材的反映

首先,问卷调查对选材的科学性、趣味性、前沿性、丰富性、独特性、学习兴趣激发等方面的影响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表1、表2。

表1 学生对选材的反映

表2 学生对视频的反馈

从表1可知,各项均值都在4以上,认为“好”或“很好”(大于3分)的比例基本超过80%,说明大部分学生觉得选材还是值得认同的,特别是教材的科学性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标准差最小。选材的趣味性、前沿性、丰富性和信息量均值分别为4.31、4.28、4.22和4.37,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选材富有趣味,在各领域具有前沿性,材料很充实,信息量很大。选材的独特性,相比其他选材特征均值稍低,标准差最大,说明学生在选材独特性上观点有很大差异,但超过3分的比例达到77.1%,说明认为选材独特性不够的学生较少,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选材“好”或“很好”。

《视听阅读》自2010年出版后,受到学生和教师的广泛欢迎,是因为其独特的选材范围。传统的听说教材多选自日常会话,话题单一,难度不高。有的来自于电影片段,难度难以统一,噪音和俚语等原因导致无效对白较多,电影成了机械的“放映”,往往需要教师解释学生才能理解,听力无法得到有效训练。而《视听阅读》以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采取词汇控制的方法均衡各册内容的难易度,各册中心词词汇量分别为:第一册1 900,第二册2 200,第三册2 600,第四册3 000。每册教材词汇量按梯度递增,呈现出合理的递进和承接,避免了电影片段中词汇量难以控制的现象。

部分学生在访谈中提到,《新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的一至四册都是统一的版式,虽然话题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这些话题与一般的日常视听说教程大同小异,再加上四册教材使用同一批演员演出不同场景,学生难免产生话题疲劳感与视觉疲劳感。在第三册和第四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明显提不起兴趣。相比之下,《视听阅读》来源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视听素材,取材广泛,从中国的儒家文化、英国的神秘麦圈、日本的艺妓生活,到巴西的滑翔救援、美国的龙卷风和缉毒犬训练等等。主题涉及中外文化、天文地理、科技探索、历史名胜、自然生态、风土民情、生活常识、名人轶事等各个方面。题材之广泛与新颖,是所有当今出版的视听材料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视听阅读》的每一单元都是不一样的场景、话题和人物,避免了学生对上课内容的疲劳感,同时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了知识面,大大增强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2.学生对视频的反馈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视频材料的音质和画质还是非常满意的,均值都达到了4分以上,特别是学生对音质清晰度较为满意,大于3分的比例达到了89.9%。音质方面,特别对视频中制作了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两种音频(多口音)给予较高肯定,均值达到了4.37,大于3分的比例也达到了91.5%,在各项中居最高。这充分肯定了这套教材的特色,因为目前在国内视听教材中,还没有在视频制作中使用多口音训练的先例。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非常欢迎《视听阅读》中英音和美音交换练习,因为在国内各种考试经常是英音和美音同时用于听力考试,并且出现在同一份试卷中,而教材中对于两种口音的同时训练几乎没有,这就省去了学生自己找材料去分别练习的麻烦,大大提高了听力训练中对口音的适应力。另外,通过对视频材料中字幕字体的大小进行研究发现,虽然均值也在4以上,但大于3分的比例稍低,在访谈中有部分学生提到,因为大学英语的大班教学,教室都相对比较大,再加上多媒体设备更换较慢,造成有的投影仪显像比较模糊,坐在后排的学生就会看不清字幕,影响了理解。从视觉和听觉两种模态的关系上讲,“听觉是主模态,主导交际的进程,而视觉模态则对听觉模态主要起两个作用:强化,通过视觉模态来使听觉模态得到的信息更加清晰和准确;补充、弥补听觉模态所缺失的、没有传达清楚的或者听话者没有完全接受的信息”[17]。在第一遍不放字幕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能听懂70%的内容,但有些细节把握不准。在后续的英音和美音训练中,教师会放出字幕,使学生边看视频边读听力原文,视听与阅读并进,互相补充,加深理解。这在国内听说教材中也是少有的,因为大部分听说教材中的视频是没有文字材料的,学生对听力内容经常是一知半解,也无法求证,往往需要在课后找听力材料的原文才能达到全面理解的程度。但如果学生课下不进行后续跟进的复习,也就听之任之,不了了之了。所以,在此情况下,字幕的控制功能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这在各教材中也是属于先进之列。

3.学生对课件的反映

“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于一身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PPT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多模态话语。”[11]在科技发展迅速的时代,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PPT的强大功能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视听阅读》PPT模板中文字与底板颜色反差较大,突出了文字的对比度,学生能快速理解文字含义,进行学习活动。从表3可以看出,课件的总体制作水平、美观程度、文字等都在均值4以上,课件安排的合理性也接近于4,说明学生对课件还是很满意的。从标准差与方差的数值看,课件的合理性离散性较大,说明学生对课件合理性的看法差别较大,但是从最后的频率看,认为“好”或“很好”的学生达到89.9%,表明总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觉得较为合理的。课件文字与图形等方面离散性较小,说明学生对此意见较为统一,大于3分的比例超过90%,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件的字体和图形方面做得还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其次,通过部分学生访谈,学生对课件还是比较认可的,认为可操作性较强,教师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文字清晰,答案突出显示较明显。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视听阅读》主要通过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协同运作,通过多种媒体手段最大限度达到目的语信息交流与反馈的目的。PPT的制作基本实现了这样的交际目的,声音与图像的配合使学生身临其境,文本的输入加深了内容的理解,各模态协同刺激发展了学生多种语言认知策略,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表3 学生对课件的反映

4.学生对练习的评价

从表4可以看出,学生对练习的安排均值都在4以上,认为大部分练习都是“好”或“很好”的,但也出现了均值低于4的几项:如听写练习、跟读练习、故事梗概讨论等。学生对练习安排的有效性给予了较高评价,数值离散性较低,学生普遍认为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听力和口语。特别是课外听力材料的补充,学生做了较高的评价,因为市面上视听材料较多,良莠不齐,学生也缺乏一定的判断力。而《视听阅读》教材提供了课外视听材料,使学生省去找寻课外听力材料的麻烦。在访谈中,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团队项目有极大的兴趣,学生在课下组成小组,分别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完成知识拓展性练习。例如第一单元的团队项目就是查找各种为人类工作的狗:缉毒犬、消防犬、警犬、导盲犬等。学生对这种练习感到很新颖,不但训练了小组协作精神,加强了信息交流,而且个人的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彼此之间更是加深了友谊。

表4 学生对练习的评价

同时,《视听阅读》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视听材料中添加了阅读材料,阅读材料的使用可以根据学生听力水平安排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这在同类教材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对于听力水平较低的学生,听力材料的词汇量和语速是听力理解的主要障碍,课本中阅读文本可以作为听力训练前的导读,让学生对听力内容有预见性了解,帮助了解听力材料,同时也提高了对听力的兴趣,不会产生听力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焦虑感和挫败感。对于听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直接进行听力训练,阅读部分与听力内容相关,“对整个视频材料的背景、画面、故事发展进行了详述和评论,以增加语料的可学性和丰富性”[13]。阅读材料句法、词汇等其等级都稍高于听力材料,也可以当作课外拓展的泛读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信息,紧跟其后的阅读理解练习则作为效果性评价。在调查问卷中,学生对视听材料和阅读材料互为补充的作用、阅读材料能扩大词汇量和提高阅读能力给予较高肯定,均值都在4分以上。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表示对阅读材料很感兴趣,但也提出了操作上的难度,比如课堂时间不够用,阅读材料较长,在课上难以完成阅读理解题等。

在访谈中也有部分学生提出跟读练习很新颖,对于纠正发音,提高口语能力很有帮助,特别是对将来大学英语四六级机考很有裨益,但跟读的句子难度太低,句式较简单,词汇量也较小,没有难度的练习对于学生起不到提高的作用,这也就是其均值只有3.84的原因。在访谈中,学生提到看图说话是比较新颖的练习,但是因为口语训练较少,能达到长篇累牍说出一个故事的人毕竟占少数,导致学生大多在这个环节处于“消极怠工”状态。这说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口语训练的力度,让学生达到就一个话题完成口头作文的目标。

5.学生对视听阅读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

表5充分表明,大多数学生对视听阅读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持肯定态度,大于3分比例基本上都在80%以上,甚至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达到了92.4%,表现出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极大欢迎。各项均值在4分以上,表明学生对视听阅读教学模式比较接受,多数人认为从选材到课件制作,从教材版式到教学活动设计,从多样化练习到教学模式,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多模态化的教学模式,因为话语交际中信息的传递并非只有语言,话语的一大部分意义还由非语言因素表现,如伴语言特征(如音响度、音质、语调、音速等);身体特征(如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移动等)和硬件设备(如PPT、投影仪、音响设备、学习环境等)。”[18]多数学生在访谈中提到,教师的面部表情、语音语速、身势、手势等,再配合现代教学设备,如PPT、投影仪和电脑等的声音、图像、色彩等对多感官的刺激,能影响学生对主题的兴趣与参与度,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如图1所示。

表5 学生视听阅读教学模式的总体评价

图1 课堂教学各角色间的互动关系建模

从图1可以得知,现代课堂教学活动涉及到教师、学生与其他角色的多角度互动,通过多模态协同合作才能有效完成教学活动。《视听阅读》使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教学技巧和宽广的文化视野,运用先进的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理念,才能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提到,虽然教学活动能够围绕主题开展,但缺乏多样性,基本上都是传统的问答式或对话式,希望能有所突破,例如多一些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名人或同学采访类活动,可能更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研究结果与对策

根据对安徽师范大学11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内容和形式都彰显了创新特色的《视听阅读》很受学生欢迎,完美地融合了视听和阅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在听、说、读等方面齐头并进。独特的选材、多语音输入、高质量画质与音质、专业的课件制作、创新的练习和多样的教学活动,体现全新的英语教学理念——视听结合阅读,弥补了中国大学生学习外语在视听方面的较大不足。但同时,研究也发现了视听阅读教材和教学模式的不足,建议课件字体可以加到28磅,以适应大班教学的客观环境。练习中可增加跟读练习难度,加大长句的比例。口语练习要加大训练力度,先给学生参考词汇和句型,再练习说句子或进行口头作文,循序渐进,因为多数学生反映口语主要障碍是有观点而不知如何去说。另外,教学活动能够安排得更加丰富,更有创意,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2]李沛.多模态话语分析下的中国当代电影海报[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王娟,徐艳.报纸版面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基于《人民日报》2010年世界杯特别报道的一个版面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2,14(1):101-105.

[4]王改娣,杨立学.英语诗歌之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13(2):26-31.

[5]吕健,吴文智.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2(4):36-38.

[6]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7]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8]张佐成,陈瑜敏.多模态话语三大理论方法述评[J].中国英语教育,2011(1):1-11.

[9]柳艳宾.多模态词汇教学[J].海外英语,2011(7):47-48.

[10]姚晓鸣.多模态大学英语课堂的角色建模与教学设计[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168-171.

[11]应建芬.多模态话语分析与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6):136-138.

[1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3]李法敏.创新带来成功——《视听阅读》系列教材策划和推介中的感悟[J].中国编辑,2012(1):60-62.

[14]李娟.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视听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1(7):181-182.

[15]Kolb B,Ian Q.Whishaw.Fundamentals of Human Neuropsychology[M].New York:Worth Publishers,2003.

[16]Waring B,李宵翔.全新版大学英语视听阅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30(4):15-20.

[18]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编辑: 朱渭波)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eaching Effect of “Watch,ListenandRead”

Lin Xuqi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

Abstract:The course “New College English:Watch,Listen and Read” creatively integrates the training of watching,listening speaking skills together with that of reading skills.It embodies the latest research findings in the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terms of material selecting,exercise design and typographical design.In this present research,228 non-English majors of Grade One and Grade Two i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re interviewed and surveyed by questionnaires.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author analyz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New College English:Watch,listen and Read with SPSS 15.0.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ew teaching mode has many advantages ove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watching,listening and speaking.Meanwhile,some deficiencies are discussed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words: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watch,listen and read;teaching effect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16.01.017

中图分类号:G 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16)01-0086-07

作者简介:林绪芹(1973—),女,讲师。研究方向: 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E-mail:lxq6268@163.com

收稿日期:2014-07-03

猜你喜欢
多模态话语分析教学效果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31期)2017-02-23 13:18:54
儿童绘本: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新宠
文教资料(2016年26期)2017-02-22 19:00:55
电影《花木兰(赵薇版)》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东方教育(2016年4期)2016-12-14 13:44:23
用信息技术增强初中篮球教学效果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08
多模态视角下宋词翻译的意象美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3:30:50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青年文学家(2015年5期)2016-05-09 13:34:00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24期)2014-02-27 14: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