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且X且Y”的结构认知

2016-05-09 01:25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

鲁 小 龙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10)



现代汉语“且X且Y”的结构认知

鲁 小 龙

(暨南大学 华文学院, 广东 广州510610)

摘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现代汉语中“且X且Y”结构的构成入手,重点以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该结构内部的构成特点,可为类似结构的深入分析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汉语; 且X且Y; 结构认知

认知语言学作为认知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新型学科,是以人类认知心理为基础来研究语言的语言学[1]。它应用于汉语结构研究,能够从内部解释语言结构的运行机制,反映社会的认知心理。

现代汉语的认知研究总体上偏重于理论介绍和对语言要素的宏观研究,涉及到句法、词汇、语义和篇章修辞等,而对个体结构或短语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且X且Y”作为框式结构,古已有之,如“惝惘良久,汉直乃前为父拜,说其本末,且悲且喜”(《东汉·风俗通义》)。发展到今天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因有泛化的趋势而值得关注。如“常遇春一惊而醒,右手拔出单刀,左手抱起张无忌,以备且战且走”(金庸《倚天屠龙记》);“世界棉花市场潮起潮落,全球纺织行业且喜且忧”(《市场报》1994年);“张锐VS任羽中:且行且珍惜”(《完美大学必修课》)等。该结构的类似研究有王弘宇[2],郭风岚[3],王伟丽、邵敬敏[4],李晓琪、章欣[5],王丽彩[6],李艳华[7]等。基于已有研究,从现代汉语中该结构的构成入手,重点以认知理论来解释该结构内部的构成特点,可为类似结构的深入分析提供参考。文中引用例句来自北大语料库(CCL,201条例句)和部分网络新闻语料。

一、 构成分析

1. “且”字分析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且”的解释为:语义上,“且”表示“并且,而且”,可连接两个动词、短语或分句,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且”字的词性,笔者整理出以下几种:

(1) 名词。同“祖”或“租”,表示人类的起源。如“用享于其皇且(祖)、皇妣。”(郭沫若《甲骨文合集》)

(2) 副词。表示情况或动作即将发生,有“姑且、将要”之义。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3) 连词。可以连接词与词和句与句,表示“而且、并且,又…又”等。如“且夏且冬,且春且秋,上穷至高之末,下测至深之底。”(《淮南子》)“言其且善且恶,乱人政治,一喜一怒,大佞之邪也。”(《太平经》)“公多材多艺,且武且文。”(《唐代墓志汇编续集》)“镇恶令且斗且共语,众并知高祖自来,人情离懈。”(《宋书》)“夜中且泣且读书,严冬常服短布单衣。”(《清稗类钞》)

(4) 助词。多见于《诗经》中,如“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鄘风·君子偕老》)

与现代汉语比较可以看出,“且X且Y”中“且”的用法来自古汉语中的连词用法。

2. X与Y分析

穷尽分析CCL中符合条件的201条例句,发现该结构中的X与Y在语音、语义和词性上所占比例各有侧重,具体见表1、表2和表3。

(1) 语音。

A. X单音节Y单音节。且行且谈、且战且退、且学且思、且看且笑、且直且长

B. X单音节Y双音节。且走且等待、且说且落泪、且喝且谈天、且行且珍惜、且战且救人。

C. X双音节Y单音节。不存在相应例句。

D. X双音节Y双音节。且读书且议论、且陶醉且兴奋、且高歌且痛饮、且宽容且注意。

E. X与Y三音节及以上。如:①但北平究竟还有古物,且有古书,且有古都的人民。在北平的学者文人们,又大抵有着讲师或教授的本业。(鲁迅《花边文学》)②雄师十万过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外江南一样好,何须争入玉门关。(《张仲瀚·塞上咏怀》③孙犁和康濯,转眼便不再年轻。人民战争胜利后,他俩都进了城,且成了家,且又都成了名人。(卞毓方《半世纪的情谊》)据语料统计可知,此情况的数量很少,不足以产生影响,暂不考虑。

基于语料统计可知,X与Y均为单音节的情况最多,而X与Y为三音节及以上的情况最少,如表1。

表1 X与Y的音节统计

(2) 语义。

A. 相反。且喜且悲、且沉且浮、且文且白、且爱且恨、且进且退、且笑且哭。

B. 相近。且薄且轻、且喝且咽、且惧且怕、且惊且怖、且叹且言、且游且漂。

C. 相关。且歌且舞、且惊且喜、且哭且诉、且赞且叹、且敬且畏、且教且育(此时X与Y是合成词的两个语素)。

基于语料统计可知,X与Y语义相反和相关时所占比例相当,而二者语义相近时比例较小,有相当一部分例句中二者没有明显的语义关联。如表2。

表2 X与Y的语义关系统计

(3) 词性。

A. X=动词/Y=动词。且战且进、且走且打、且说且落泪、且问且想。

B. X=动词/Y=形容词。且行且寂寞、且看且高兴、且卖且开心、且说且流利。

C. X=形容词/Y=形容词。且忙且乐、且直且长、且羞且急、且清峻且热烈、且开心且伤感。

基于语料统计可知,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X、Y均为动词为主,其次以X与Y均为形容词为多,而X为动词、Y为形容词的情况最少,见表3。

表3 X与Y的词性统计

3. X与Y的位置

(1) 可以互换的情况。

A. X与Y并举。两者语义上并立,位置互换而不影响结构表达。如:且直且长/且长且直、且清峻且热烈/且热烈且清峻、且陶醉且兴奋/且兴奋且陶醉、且走且看/且看且走、且游且漂/且漂且游、且惊且喜/且喜且惊、且薄且轻/且轻且薄。

B. X与Y对立。两者语义上对立,位置互换而不影响整体语义。如:且进且退/且退且进、且喜且悲/且悲且喜、且哭且笑/且笑且哭、且爱且恨/且恨且爱。

(2) 不能互换的情况。

A. X是Y的前提。逻辑语义上是X先Y后。如:④淡若春风,江苏淮安人,生于淮阴县刘老庄一户农家。7岁随父母进城,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就职于某国企。崇尚且学且思、且行且吟的生活,冷静体察世界,热烈感悟人生。(青海新闻网,2015-05-29)⑤《小时代》到底好不好?60后70后80后90后,站在自己的阵地上,各执一词,且看且笑,你是属于哪一派?(钱江晚报2013-07-05)

B. X与Y表达重心的不同。重心在X还是Y与该结构所在句子的语境有关。如:⑥林丹不见救兵到来,正没奈何,又见身后兵马已被冲散,只得且战且退,孤身一骑逃回城里。(李文澄《努尔哈赤》)重心在“退”。⑦我不知道他可以喝多少,只记得他每晚用花生米水果等下酒,且喝且谈天,至少要花费两点钟,恐怕所喝的酒一定很不少了。(周作人《谈酒》)重心在“喝”。

C. X与Y组合成词。当X与Y构成一合成词时,此时二者在“且X且Y”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如:且敬且畏(敬畏)、且赞且叹(赞叹)、且惧且怕(惧怕)、且歌且舞(歌舞)、且说且唱(说唱)、且哭且诉(哭诉)、且惊且喜(惊喜)、且教且育(教育)。

D. Y修饰X,反映X状态。X一般为动词,Y为形容词,Y是对前面X的状态的反映。如:且说且流利、且玩且开心、且唱且醉、且行且寂寞、且看且听且惊奇。

4. 整体结构分析

(1) 语义。表示两个因素同时发生,可以是动作,如:且战且走、且学且思、且弹且唱等;也可以是状态,如:且惊且喜、且开心且伤感;或动作加状态,如:且说且流利、且行且寂寞等。

表4 “且X且Y”在201例句中充当句法成分的比例

(3) 语用

二、 认知语义分析

1. X与Y语序的制约因素

认知理论中的顺序象似原则认为: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8]。据语料分析可知,这些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顺序是由认知思维、语境、使用频率和合成构词的制约造成的。

(1) 认知思维制约。

(3) 使用频率制约。有些结构使用频数高或使用时间长,有熟语化倾向,故X与Y语序固定,可替换新词来套用。如:

且战且Y:且战且救人、且战且退、且战且走、且战且进、且战且谈。

且行且Y: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思、且行且看、且行且唱、且行且舞。

且X且珍惜:且吃且珍惜、且玩且珍惜、且爱且珍惜、且用且珍惜。

且X且笑:且看且笑、且歌且笑、且说且笑、且叹且笑、且哭且笑。

(4) 合成构词制约。上文已提到,有些结构中X与Y的语序基本固定,是因为它们在生成过程中会受到已有合成词构词的制约,即合成词XY在该结构中对应的语序为“且X且Y”。如:且赞且叹(赞叹)、且惊且喜(惊喜)、且敬且畏(敬畏)、且歌且舞(歌舞)、且惧且怕(惧怕)、且沉且浮(沉浮)、且说且唱(说唱)、且哭且诉(哭诉)。

2. X与Y进入该结构的认知机制

(1) 原型范畴原则。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的成员是基于“家族相似性”来围绕原型逐步扩展的[9]151。“且X且Y”作为原型,成员X与Y在意义上相关或相近时体现语义相似性,而意义相反时仍然属于同一语义场的两端,即两者都在同一语义范畴内,亲属度较高,故符合该结构的原型要求。如:且歌且舞(“歌”与“舞”同属表演艺术);“且进且退”(“进”与“退”在同一语义场的两端,中间还有个“守”);“且哭且笑”(“哭”与“笑”也是同一语义场对立的两端);“且惧且怕”(“惧”与“怕”同属心理动词);“且喝且咽”(“喝”与“咽”同属进食方式)等。

(3) X与Y体现的象似性。Haiman对“象似性”功能的定义是:“当某一语言表达式在外形、长度、复杂性及构成成分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平行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或交际策略时,我们就说这一语言表达式具有象似的性质。”[10]这里所说的“象似性”并不是指“语言表达式”与“表达对象”之间的平行关系,而是指格式中变量 X、Y两项之间的象似性关系,X、Y项之间要有象似性同一关系,这也符合了范畴化对同一个范畴内部的成员互相之间具有相似性关系的要求。可区分为严式象似和宽式象似。严式象似,指X、Y在语言要素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宽式象似,指X、Y在要素上是相关或相反、相对的。

A. 语音。X与Y同为单音节或双音节较多,有时押韵,朗读中能体现节奏感和情感。如:且直且长、且哭且诉、且叹且言、且谈且看、且斗且走、且读书且议论、且高歌且痛饮。

B. 语义。X与Y属于同一语义场为多。二者意义上相反时能体现一种复杂的态度,是宽式象似;意义相近时能起加重语气和突出情感的作用,是严式象似。如:“且惊且喜”(“惊”和“喜”都为心理动词,强调这种喜爱是兴奋惊讶的);“且进且退”(“进”和“退”属于同一语义场的两端,是为突出“进亦忧退亦忧”的矛盾心态);“且学且思”(“学”和“思”都是学习过程的要求,强调在学习中思考,二者不可分割)等。

C. 语法。X与Y词性相同情况较多,中间用“且”相连,结构上凸显一种对称的美。如:且走且打、且开心且伤感、且直且长、且清峻且热烈、且歌且舞、且行且谈且笑。

综上所述,X与Y在同音节和押韵、同一语义场、同一词性的条件下,体现出了二者在语言上的象似性,即朗读上的节奏感、复杂或强烈的情感表达、结构对称的美感;三个“且”连用时延长了语音,体现了数量象似原则。故二者能进入并不断泛化“且X且Y”结构。

3. 该格式的认知模式

通过分析“且X且Y”格式的构成顺序和内部语义关系,可将该格式的认知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三、 小结

分析“且X且Y”结构发现:语音上,存在X与Y均为单或双音节,或者X为单音节Y为双音节的情况,以二者为单音节的情况最多;语义上,X与Y存在相反、相近和相关三种,相反和相关的情况所占比例相当;词性上,X与Y可都为形容词或动词,或者X为动词、Y为形容词,以二者均为动词的情况最多;位置上,当两者语义并举或对立时可互换,当逻辑先后不同、语义重心不同和合成构词时两者不可互换;该结构整体语义可以表示两动作或状态同时发生,句法上充当谓语时最多,也有作主、宾、定、状和表语的情况,语用上两个及其以上的“且”连用时舒缓了语流,突出了情感表达;此外,该结构受古汉语影响,文言味浓,有庄重的或者诙谐的语用义。

从认知语义上可知:X与Y语序受到认知思维、语境、使用频率和合成构词的制约;X与Y能够进入该结构符合原型范畴原则、事件域认知模型和象似性的规律;该结构整体上可分为结合型、融合型和整合型三种认知模式。

该研究的不足在于:“且X且Y”目前还不及同类型的“又X又Y”或“边X边Y”普遍,可能是受到“且行体”的影响而呈现泛化趋势,其未来的发展与规范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该结构是否会作为教学内容来讲授,以及学生的接受度如何,也需要展开实证研究;认知理

论虽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该结构,但不能说明所有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该结构中不存在“X为双音节、Y为单音节”的现象(韵律句法或许能解释,但不在本文研究的范围)等。这些思考可以为类似结构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注: 本文曾在“第九届全国认知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9月)上宣读,感谢多位与会学者的指导!

参考文献:

[ 1 ] 王晓晨.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汉网络语言的对比分析[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6):857-860.

[ 2 ] 王弘宇. “一边A,一边B”的内部语义关系分析[J]. 中国语文, 1997(2):122-125.

[ 3 ] 郭风岚. “又A又B”格式的认知模式[J]. 世界汉语教学, 2000(3):52-56.

[ 4 ] 王伟丽,邵敬敏. “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0(3):59-65.

[ 5 ] 李晓琪,章欣. “既A又B”“既A也B”的异同分析[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05(3):48-57.

[ 6 ] 王丽彩. “连/又/一边Vp1,带/又/一边Vp2”格式探析[J]. 汉语学习, 2007(6):82-87.

[ 7 ] 李艳华. “一边p,一边q”的句法象似性[J]. 汉语学习, 2009(5):59-64.

[ 8 ]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1993(1):2-8.

[ 9 ] 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0] 张敏.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143.

【责任编辑刘晓鸥】

A Cognitive Study on Modern Chinese Construction “both X and Y”

LuXiaolo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1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former study, beginning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both X and Y”, the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is structure are explained by applying some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n similar Chinese constructions.

Key words:modern Chinese; both X and Y; construction cognitive

中图分类号:H 10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464(2016)02-0236-06

作者简介:鲁小龙(1989-),男,湖北荆门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2-19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混合型微课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试论现代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类别
关于现代汉语辞典中“郡望”含义的探析
现代汉语“形容词+‘一点’”的语义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