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驰正 李洁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竞争与合作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如何能够逆流而上,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一切的关键还在于人才。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各领域的交流与沟通不断加强,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同时具备改革开放意识的复合型、外向型高级人才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备“工匠精神”高级人才的重要阵地。为此,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文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兼顾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增强高职学生的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经济转型需要,保障个人全面发展。面对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需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也要有所创新。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路径浅析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26-2
1 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是为了服务当时国家发展的大局,按照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需要来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随着中国国家建设所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全面,各领域在国家建设中的结构比例渐趋合理,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相应地呈现出多元化和复合型的特点。
改革开放之前及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满足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确立了专業化的人才培养目标。②这一培养目标经历了由“又红又专”向“一专多能”的转化过程。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文革”时期,教育受政治影响较为严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过分强调人的政治立场。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建设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人才的“红”的要求有所放宽,重点关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从单一的政治导向,向政治、经济双重导向发展。改革开放中期至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呈现多元化,多个培养目标同时发展,最终走向协调统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和发展进一步削弱了政治因素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学术开始复兴。学术、政治、经济三重导向的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局面形成。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在学术、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具有卓越表现的复合型人才被广泛需求。
结合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以及高等教育实践的新发展,当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具有人文素养、一技之长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外向型高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主要特点是服务人、服务社会,人文素养乃立身之本。拥有人文情怀、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得良好发展机遇和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技之长乃生存之道。学好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任务。专业技能应是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等其他层次人才的竞争优势所在。凭借在专业领域方面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就业和工作中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当然一技之长也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岗位核心技能,其还包括本专业以外的其他职业技能;社会责任感乃立足之策。高职院校人才自始至终皆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特点,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
2 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又需要不同的实现路径。当前中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五种:一是全面素质教育模式,即对人才的德、智、体等各项素质进行全面优化,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全面型人才。二是启发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在培养方式上改变原本教师灌输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三是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人才培养平台或环境上要冲破课堂和校园的单一束缚,拓展校企、校际和国内外的人才联合培养渠道。四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教育手段上,将集中授课与网络课程等现代教育手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便利的学习途径和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五是精英教育模式,即在教育对象上因材施教,通过特定的教育机制培养各个领域的精英人才。③
以上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路径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如路径和培养目标匹配度低,效果不佳,路径现实难以操控等。其中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应该是人才培养路径在实践操作中的具体化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关于培养效果的量化测评问题。许多高校在培养的路径上选择不恰当,培养路径并不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培养目标的整个内涵,造成人才培养的结果与目标发生偏离。同时,由于路径和目标的不匹配,导致在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时,也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情况。因此,在培养路径的选择上就必须考虑到全面和可量化两个方面的问题。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人文素养、一技之长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培养路径的选择上,必须能够全面体现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将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可以概括为当前高职院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四项职业核心能力。一是学习能力,即获取知识的方法。二是表达能力,即正确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技巧,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三是独立思考能力,即独立自主的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四是与人相处能力,即如何在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同时激发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一培养路径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可以通过对校园生活中各类校园活动、各类考试、社会实践等事项进行分析、归类、记录、统计和分析来完成。并以此量化数据来进行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分析。实现这一路径的具体实践方法如下:
学习能力具体体现在记忆力、理解能力和专注力等几个方面。高职院校校园生活中能够锻炼记忆力、理解能力和专注力等学习能力的事项包括:期末考试、英语等级考试(A级、B级、四级、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1-4级)和其他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考试,以及各院校自主组织的能够锻炼学习能力的特色活动,例如较为普及的英语角学习活动;表达能力具体体现在逻辑性、观察力、敏感度、反应速度和幽默风趣度等几个方面。在校园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演讲比赛、辩论赛和征文活动,学习表达方法和技巧,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体现在想象力、创造力、独立自主能力、自信果敢和思虑周全等几个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读书活动、讲座活动,以及有些高校开展的个人自我分析、职业规划或生涯规划等活动,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表现在多个方面,热情开朗、大方包容、谦虚恭敬、平易近人等都是具有良好与人相处能力的表现。高职院校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和实习,以及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学习与他人相处的技巧,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对于人才培养效果的量化评价与上述实践方法息息相关。学校需要为每一位同学建立成长档案,用来记录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历程,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能力评价和学校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学生在参与上述培养活动时,要做好信息的记录工作。这一工作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完成,由学生来进行活动信息的基本记录,包括所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主题、主办方,以及参加活动取得的成果等。由学校来对学生所记录的上述信息进行核查,必要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参与效果进行评价,最终对核查属实的活动进行认证,并记录在册。学期末,通过成长档案中学生参加活动的多少和活动效果,来对学生各项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成长档案可以是装订成册的纸质档案,也可以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档案。认证的方式也灵活多样,纸质版档案可以加盖部门特制的认证印章,电子版档案可以通过微信等进行互联网认证。通过认证来保证对学生能力评价和学校人才培养效果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路径,不仅要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特点,还要结合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环境而定。特别是在具体的实践方法上,各个学校的差异性更加明显,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路径的研究仍需要不断深化,与时俱进。
注 释
①陶焕涌、陈月玲:《面向21世纪人才需求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改造的若干思考》,载《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5处第6期。
②郄海霞:《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载《中国高教研究》,2009年第3期。
③王桂杰、李绍荣:《21世纪人才素质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载《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