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教/沈淑蓉 解读/邵爱珠
(本文作者系朱乐平数学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组成员)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89~90页。
1.借助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并体验“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师:同学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
(课件出示:平均分成4份的月饼,平均分成2半的西瓜,平均分成8块的饼,花瓣大小均匀的5瓣鲜花)
生:平均分。
师:是啊,平均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也和平均分有关。
(板书:平均分)
【解读:用学生常见的生活情境为素材进行谈话,将平均分的知识点自然引入,为分数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也蕴含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价值理念。】
一、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分学习材料。
师:我们的学习小组有2人组、3人组、4人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水彩笔,要把这些水彩笔公平地分给小组里的同学,该怎么分呢?
生:平均分给每个人。
师:各小组里还有一张不同形状的纸片,如果要把这张纸平均分给小组内的同学,可以怎么分呢?
生:可以折一折。
师:那就请你们折一折,并把能分到的一份用水彩笔涂上颜色。
(学生操作)
师:现在请把你们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来。(每组上台粘贴本组的作品)
2.认识分数。
师:如果一张纸用“1”来表示,那么你得到的那一份可以用怎样的数来表示呢?
师:有的同学数学知识真丰富。确实,这样的一份不能用我们熟悉的数来表示了,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一张纸中的一部分,的确可以用分数来表示。2人组的涂色作品可以用表示,猜一猜,3人组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数表示?4人组的呢?
师:那你们每个组的这个分数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能不能上来介绍一下?
组1:我们把一个长方形对折,平均分成2份,涂色的部分就是这个长方形的。
(分别请2人组、3人组、4人组的代表上台展示汇报)
【解读:这个环节很有意思,教师将学生按不同人数进行分组,通过小组分一分的活动,切身感受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这种认识不是片面的针对的理解,而是通过多个素材,同时认识,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分数的目的。】
3.读写认识。
(师生合作完成分数的读法和写法,指出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4.辨析理解。
师:对分数我们已经有了一点认识,学到现在,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和困惑?
生:(自信地)没有!
师:(从学生作品中拿出两个相同的圆形)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一个圆的涂色部分用表示,而这个圆的涂色部分却用表示?
生:两个圆平均分的份数是不一样的。
师:通过这两个讨论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要看一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如果是3份就是三分之一,4份就是四分之一。
师:是啊,几份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解读:“图形不同,却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相同的图形,涂色部分不同,用不同分数表示”,这两个是本课的核心问题,也是学生理解的重难点。教师围绕分数的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从本质上理解分数的含义。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基本练习。
师: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涂色部分可以用分数表示,请你写一写。
(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
生:因为没有平均分。
2.变形巩固。
师:如果让你借助屏幕上的最后一根线段,你现在能判断吗?说理由。
【解读:练习设计巧妙,一题多用,充分挖掘素材的价值,在写一写、估一估、比一比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通过一道题目的阶梯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
3.加深理解。
师:(继续移动大括号)这时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你有什么发现?
生2:我还知道无论这个大括号放在这条线段的哪个位置,都可以用表示。
【解读:学生从一格表示,到每格表示,再到无论大括号放在什么位置,都表示线段的。一步步深入学习和分析,从本质上理解了分数的内涵,为分数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1.创造几分之一。
师:如果请你吃这块巧克力,你想吃这块巧克力的几分之一呢?请你圈一圈,写一写。(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
师:把写的结果跟小组内同学交流,说说每个分数分别表示什么?
3.想象,加深理解。
师:那你知道到底是多大一块巧克力呢?
生:……
生:我发现分母越来越大,分数却越来越小了。
师:真是了不起的发现,分得份数越多,我们能吃到的一份巧克力就越小。
【解读:想象是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零食,充分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借助想象理解一块巧克力的……同时借助直观,具体感知分数的大小,对后续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有着积极的铺垫作用。】
4.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分数很神奇,以后我们还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呢?
【整体解读: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理解分数的含义。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执教者有自己的思考和亮点。
1.创设开放的学习模式。
2.紧扣核心的关键问题。
一个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能有效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刻领会所学知识。本堂课中有不少颇有实效的核心问题:当黑板上呈现了学生各种纸片的后,老师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纸片却都可以用来表示?”帮助学生理解,只要把纸片平均分成2份(3份、4份),一份就可以用来表示,以此揭示分数的本质内涵。然而,老师并未止步于此,紧接着又追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同的圆形(正方形),涂色部分都是1份,有的用表示,有的却用表示呢?”从不同的纸片中找相同的联系点,又从相同的纸片中找到不同的表征。老师运用简单而充分的素材,在辨证的思考中帮助学生建立了分数的概念。
3.铺设多元的练习梯度。
本节课设计的习题不多,但每一个练习都有二度甚至是三度的开发,充分挖掘了每一道习题的内涵。比如在巧克力这道习题上,就承载着三个层级的目的。其一,能自由地创设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其二,能借助观察比较出等分数的大小;其三,能通过想象,感悟(同一块巧克力)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
纵观全课,教师紧紧抓住分数的本质内涵,无论是初识分数,相应练习还是感悟比较,都能始终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教学,使得全课在一种自然而灵动的氛围中轻松愉悦地进行。高效、扎实,课堂教学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