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娇
[摘 要]品德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应该以教材资源为载体进行二度开发与利用。教师要有“慧眼”,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取舍,要把握高度、角度和尺度,有效开发与利用。要高于教材,站准高度;基于学生,选好角度;链接生活,把握尺度,从而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品德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65
现行的小学品德教材,课程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与活动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趣味性的品德课程学习。但是,教材仅仅是课程资源的重要部分,并不是课程资源的全部。“高度决定视野,角度转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作为一位小学品德教师,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而应以教材资源为载体,把握好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三个“度”高度、角度和尺度。
一、高于教材——站准高度
1.巧妙替换教材资源
现行的小学品德教材中的一些教材资源并不一定适合学生进行学习。因此,对于这部分教材资源,教师要进行巧妙替换。
例如,《诚实是金》这一课,教材用《许衡不吃无主之梨》的故事教育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诚实守信。其实,对于这个故事,学生并不是很感兴趣。为此,我结合教材“放大镜”的事例,将其替换为外国故事——《凡卡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根据著名儿童小说《诺言》改编的),并依据故事开展了游戏活动。
我:我们来玩个打仗游戏怎么样?(大家点头)
我:张×,你是上士,我是中尉,你必须听我的命令。现在我命令你守住弹药库,我们五个人去攻打敌人的阵地。记住,没有我的命令,绝不许离开岗位。
我(指着讲台说):这就是弹药库。我们出发。
我带着其他四名学生从前门出去,后门进来,边走边对四个学生说:“天晚了,我们回家去吧。”
我请四位学生回到座位。
这时,其他学生喊:“张×,游戏结束了,你下来。”(张×犹豫地回座位了)
我:同学们,你们为什么叫张×下去?张×,你为什么回去了?
生:大家都回了,张×也应该回去。
我没有马上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是对学生说:“刚才我们做的游戏,有位外国小朋友也做过。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做游戏的吗?”学生异口同声道:想。我接着讲《凡卡的故事》,然后组织学生辩论:凡卡该不该走?
这样教学,基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使得辩论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真正懂得答应了别人就要努力做到,即使是游戏;但碰到特殊情况,也应灵活处理。既让学生肯定诚实守信的行为品质,又使学生知道要学会保护自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2.“乡土化”教材资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对教材资源进行乡土化处理,使之成为接近小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资源。教材资源“乡土化”是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例如,教学《祖国属于我们》这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丽水市市民生活存在哪些困难。在调查过程中,通过梳理发现有“五大社会难题”急需处理。教师再次要求学生合作成立一个“市长智囊团”,召开一次“五·三”市政府行政会议。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以下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友好推荐代理市长,确定几位副市长;做好会议的记录与整理。
这样,通过教材资源“乡土化”处理,让教材资源与学生更加贴近,使之成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的品德学习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品德的效率。
二、基于学生——选好角度
1.关注学生的美丽生命
斯普朗格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因此,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关注学生的美丽生命。
(1)借助网络资源,唤醒生命意识
现在,网络资源特别丰富。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网络资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例如,在执教《多彩的课余生活》一课时,我利用教材中“玩的学问”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珍爱自己美丽的生命。有的学生沉湎于游戏机和网吧,这样既伤害自己的身体,又影响学习。玩不能玩得无度,也不能疯玩。课堂上,我利用网络资源《重庆最牛的考生》进行教学,故事中的“考生”聪明、好学、会学,首进北京大学,二进清华大学,三进清华大学。前两次都是因上网成性而被退学。三度再进清华大学,结果如何?请同学们讨论:这个曾经被称为“天才”的学生该如何珍惜学习机会,珍爱自己年轻、美丽的生命?
(2)借助生成性资源,唤醒生命价值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来唤醒学生的生命价值。例如,《向邪教宣战》一课中有两个任务:写一份倡议书;画一幅反邪教的漫画。为了让学生们充分认识邪教“法轮功”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本质,认清邪教的真面目,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大手笔地放大了这两个教学细节。首先,补充很多法轮功害人的资料,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每组写一份倡议书。其次,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画一幅反邪教的漫画。最后,利用学校的宣传栏,把学生真情流淌的倡议书与精心创作的漫画作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展览。借助政教处的宣传力量,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分批参观反邪教专栏,并让学生写观后感。这样教学,既放大了品德教材细节,又把珍爱生命的反邪教教育深深地根植在全校师生的心底。
2.关注学生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品德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渠道。因此,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1)运用环境资源,培养卫生习惯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环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品德课中运用学校环境资源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重要的抓手。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激发学生喜爱美丽的校园的情感,督促学生养成保护校园环境的习惯,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渗透品德教育的效果。
(2)运用文化资源,培养文明习惯
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一个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开始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不同年级的学生,文明礼貌教育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经典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例如,在教学《家人关爱我成长》这一课时,我引用格言教育学生孝敬长辈,如“出入告,入则面”“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样,有效发挥了中国经典文化资源对学生养成文明礼貌习惯的渗透作用。
(3)运用游戏资源,培养合作习惯
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合作学习提升为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注重合作意识在教学中的体现。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资源,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例如,在教学《集体力量大》一课时,我在最后一个环节让每个合作小组合作开展拼字游戏。这一游戏只有学生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等各小组拼完字后,让学生间的合作再次提升为全班合作,让全班学生合作把各自拼出来的字连成两句话并贴到黑板上。这样教学有趣又有效。
三、链接生活——把握尺度
1.选择接近学生认知的生活化资源
现在,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把生活中与品德学习有关的生活化资源全部都用上,从不考虑这些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从而造成学生品德学习的低效。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生活化资源进行取舍,要选择接近学生认知的生活化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红绿灯》一课时,我一开始拍了近二十个交通标志的照片,除了常见的红绿灯、禁止行人行驶标志、机动车道标志外,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交通标志,如道路变窄、两车交会、时速限制标志等。一节课上下来,学生只觉得有很多交通标志,应该看懂这些标志才能平安回家。事实上,那么多交通标志一节课时间,不要说五年级的小朋友记不住,就是成人也难以记住。况且一节课并不是要让学生把什么都记住,那是不现实的。第二次教学这节课时,我只用了与学生关系密切的几个交通标志,如红绿灯(而且是用箭头表示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标志、禁止行人标志,其他的在学生制作的标志中有选择地展示。这样有重点地选择交通标志,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好。
2.选择学生喜欢的生活化资源
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择学生喜欢的生活化资源,这样,才能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品德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品德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动物、植物与我们》一课时,我捕捉到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图片——校园一角,从春天一直默默无闻地开到秋天的、艳丽的石榴花,并以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迅速点燃了学生的喜悦之情:呀,我们的学校竟然有这么美丽的花儿!然后我引导学生:美就在生活中,这四棵石榴树是全体老师与学生呵护的结果,我们呵护的不仅仅是四棵石榴树,更是美丽的生命。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总之,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是简单地重复,需要有梯度,还要掌握尺度;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资源表面,但也不能过于拔高要求,让学生无法达到要求,而远离目标。只有在矛盾和冲突中把握尺度,才会不断进步,才能成就学生完美的人生。
[ 参 考 文 献 ]
[1] 陈有新.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
[2] 杨秀红.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多元利用[J].中小学德育,2013(6).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