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里明确指出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自主学习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引导者”,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当的做出引导,辅助学生顺利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自主学习。以下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做法。
一、鼓励学生以读为主,自主感悟
“读”是学生求索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足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把书读熟、读透,自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引导学生朗读《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然后交流朗读感悟,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的‘躺,‘小蜻蜓立在荷叶上的‘立,‘小青蛙蹲在荷叶上的‘蹲都要读重一点,因为这样才能强调他们是怎样呆在荷叶上的。”另一名学生说:“我觉得‘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的‘躺字要读轻一点。理由是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的,很容易掉下来,所以要轻轻的躺,如果躺重了就要掉下来。”我说:“你们都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感悟课文内容,就按照你们自己的理解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吧。”这样的感悟是学生真实的感悟,是有效的自主学习。
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有所收获,就会产生喜悦,如果在这时给他们展示自己自主学习成果的机会,将会更好地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机会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共同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新方法,交流学习体会。在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性,让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收获自主学习成果的喜悦,使他们更乐于自主学习,更善于自主学习。
在预习新课《司马光砸缸》时,有的学生就试着背诵课文了,但在背诵时掉了几个关键词,我灵机一动,改掉了教学计划。在上课伊始,我先范读,但故意把几个关键词去掉或改掉了。刚读完,教室里就炸开了锅,他们大声喊道:“老师,您读错了!”我借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指出我读错的地方,再谈论我这样读行不行,然后全班交流。小组讨论后,他们纷纷发言,他们说:“‘举起一块石头您读成了‘拿起一块石头,‘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您读成了把缸砸破了,把‘几下子读掉了。”我说:“虽然读错了或读掉了,但也能读通顺呀,意思也没有变呀。”学生说:“不行。如果把‘举换成了‘拿,用‘举才能表达石头很重,石头重才能把缸砸破。”我做出恍然大悟状,说:“哦,原来是这样呀。但我觉得文章也有问题,你们说大石头才能把缸砸破,那文章就该写‘举起一块大石头,不该写成‘举起一块石头。”学生又说:“‘举这个词已经让读者知道石头很大了,所以就不用在加一个‘大字。”我又接着说,“那没有‘几下子怎么不行了?”一名学生说:“人掉进水里很快就会被淹死。如果不几下子把缸砸破,小孩就会被淹死。”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学习交流,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已经学懂。
三、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自主感悟
编者给一些课文配了插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自主感悟,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并且比较轻松愉快地自主学习。
当我刚刚板书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个题目时,学生就问:“老师,‘竹排是什么意思?”这篇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图上正好画了一个竹排,我想:正是引导学生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机会。所以我就没有马上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我说:“请仔细观察插图,看能不能在图中找到答案。”学生观察了一会儿图画,然后高兴地说:“老师,我知道‘竹排是什么意思了。就是用许多竹竿并排绑在一起做成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我追问:“那为什么不叫‘小船呢?”学生说:“小船是用木头做的,竹排是用竹子做的。”我马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我说:“你们真会观察。看来,我们利用课文插图来理解课文内容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四、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究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疑问一个接一个,但我不会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由原来的主体地位退居“二线”,成为“引导者”。善于指导,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