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6-05-07 12:35李金妹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算理练习计算能力

李金妹

摘 要: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联系游戏活动,进行多媒体的整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提高;计算能力;兴趣;习惯;算理;练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72-01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因而,必须重视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计算方面达到“熟练”、“正确”、“会”三个层次。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从全国小学数学试题来看,涉及计算内容的题目在试卷中均占85%以上,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熟练”是计算能力的标志,“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熟练的重要保证。

一、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如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琅琅上口的儿歌都会使相对单一、枯燥的计算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三、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算理是运算正确的前提和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因此,在计算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

1、感悟算理

在低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体会“凑十”的过程,领悟“凑十”的方法。

2、比较理解算理

比较是理解算理的有效手段。通过直观与抽象的比较,数与形的比较,让学生实现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如,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52÷2时,要注意沟通操作中的“剩下的1筒和2个羽毛球合起来再分”和竖式计算中的“十位上余下来的1个十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继续除”之间的联系;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28×12时,通过比较“乘加法”和“竖式法”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第二部分积应该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一计算法则的关键。这样的比较,既促进了学生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又利于学生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四、加强练习,提高技能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计算练习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

1、练习要抓住难点

例如,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整数乘法与除法时,因为它们用到的计算口诀相同,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错误。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像根据四六二十四这一句口诀,说出4×6=24、6×4=24、24÷4=6、24÷6=4四道算式。根据4×6=24说出24÷4=6、24÷6=4这两道除法算式。

2、练习要形式多样

为了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如通过游戏、竞赛、抢答、开火车、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扑克牌、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形式来调节学生的胃口。还可以通过“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等形式,挖掘学生的潜力。

3、练习要启迪思维。练习题的设计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之后,出示练习题:15×15= 25×25= 35×35=

先请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运算,然后思考:两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的十位、个位数字有什么特点?积的高位数字与因数的十位数字有什么关系?学生发现了规律,了解了数据的特征,很快掌握了快速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55×55= 65×65= 75×75= 85×85=等 。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难见成效的。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那么,我们可以相信,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那一天不会很远。

猜你喜欢
算理练习计算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论高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浅论“适性教育”理念下的初中耐久跑教学
论小学数学教育的方式方法问题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