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

2016-05-06 21:58沙莎
关键词:课改行为理念

沙莎

【摘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贯彻落实好课改精神,除认真领悟与准确把握新的课程标准外,必须自我革新,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彻底转变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真谛。课改六年来,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于此,笔者将围绕“新课程,新理念,新教学”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 课改 理念 行为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13-01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我们除了要认真解读和领悟其中蕴涵的思想与理念外,关键是要树立新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行为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关系到学生学科学、爱科学与用科学习惯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的磨砺。它对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探究、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树立生本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以生为本,创建互尊平台。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与认知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据此,教学前,对问题的设计、提出时间、过程的展开、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探究与交流,学会取长补短,丰富学习经验。学习有困难者,我会亲临指导;学有余力者,我会适度拓展,鼓励其课后继续学习,助其制定好课后学习的内容,丰富其化学知识,拓展其化学视野,发展其化学天赋。

二是抓住差异,灵活选择教法。一个班50多个学生,就有50多个个体差异。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条件与内容,抓住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呈现教学内容,借助有利时间适时指导,引领学生主动观察、实践、探索与交流,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抓住认知,有效传授新知。新知识的传授均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背离这一点,新知识的传授一定会失败。于此,教学中,我传授新知时,尤其重视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二、树立情境意识,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一是立足学情,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均承担了两个班以上的教学任务,班级之间,班级内学生之间,其个体差异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差异,据情施教。教学的宗旨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解决问题。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尤为重要。

二是立足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学科是与生活、自然和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化学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把生活与化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立足生活学化学,学好化学提高生活质量。以生活为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到自然现象的美妙。

三是立足资源,促进学生学习。学习化学单凭教科书是不够的,是枯燥的。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课程来促进其的学习。因此,一个好的化学教师,除了用好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以外,还要充分挖掘校外的教学资源。

三、树立育人意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是抓住实验教学,渗透求实精神教育。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特点,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获得感性认识,检验理论观点,加深对概念与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

二是抓住学科特点,渗透人文精神教育。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于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究习惯的最好学科。抓住这一特点,能有效培养其科学的物质观,使其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三是抓住过程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彻新课程理念,关键在于抓住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经历自然到化学,生活到化学,实验与探究等过程的体验,建立其化学思想,培养其化学能力。化学教学基于实验,以其概念与原理为主,概念的形成与原理的掌握均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人类认识事物,都是由简到繁,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遵循这一规律,利用观察与实验,呈现化学现象,重视表象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维转化,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四、树立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一是以需要为中心,以发展为目的。教学应“以生为本”,传授知识应“以生需”为中心,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教师只需为学生创设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提供优质的指导。如,课余时间陪学生阅读科学杂志,与学生一道走工厂、串社区等进行社会调查。

二是以情景为手段,以探究为准绳。教学情境创设是吸引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情境创设的方法很多,诸如“视频、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表达、应用”等。情境创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学会探究。在探究中,体验乐趣,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在探究中,培养能力,提高素养;在探究中,磨砺意志,增强意识。

五、树立多元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分数是唯一依据,学校、教师、家长与社会均以分数论英雄,这不仅极大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且滋生了“死读书,读死书”之怪胎。要改变这种现象,须改变评价机制。对此,我做了大胆尝试。首先,科学设置多元评价参数。参数设置涵盖了“课本知识、生活技能、社会实践”等单方面,这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评估与检测的良好习惯。其次,科学设定评价权重。化学是实践性最强的学科,它与生活、自然和社会密不可分。在评价的权重上,关键看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权重比例,让学生自觉养成“观察实践、信息搜集、交流合作”的习惯。第三,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顾名思义,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思想品德引领者。于此,教师须将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纳入评价。通过评价,引领学生学会反思,不断更新,锻造思想品行,提升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课改行为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基于“茶文化”背景对中职旅游专业课改的思考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