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秀
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启蒙课程,对于引导小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掌握社会常识知识,培养道德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的效益不断突显,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不断提高,学科的认同感不断增强。新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加强和改进小学品德教学的实际效果成为落实新要求的现实需要。教学中努力转变教学方式,着力扭转重智轻德、重教轻学、重知轻行的教学倾向,切实地塑造品行兼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当前学科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真正的教育在于心灵的唤醒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重视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和对技能的演示,而缺少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强化了教书的任务,而弱化了育人的功能,甚至于死记硬背所谓的知识点。真正的教育应该落在育人上,净化学生的心灵,唤醒其思想和行为的自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强化教学方式的调整,创设体验式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迁移和感悟,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内化为自身的心理需求;创造对话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明辨事理,将道德意志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境界;组织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和探究,将道德行为内化为自身的品德习惯。
二、开展体验式课堂教学
体验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形象、具体、生动的学习场景,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身心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其感悟、反思和内化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道德标准的认同感的一种教学策略。按照体验的目的可以归纳为学新知体验、情感迁移体验、学以致用体验等。通常的活动形式有角色扮演、教学游戏、模拟操作等。如教学《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让学生充分观察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生活起居,特别是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包括对儿女的培养、关心、思念等。询问老人的愿望和想法,体会过节时家人团聚老人的心情,家人生病时老人的举动。个人充分地了解和思考是创设体验式课堂教学情境的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常年求学在外的学子假期归来,展现老人的无限思念、谆谆教导和殷切关爱。活动中的调控和情境渲染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这期间,教师要做好语言的渲染和氛围的掌控,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地观察、思考和体验,实际上就是入境。活动结束后应加强问题的思考和挖掘,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和关爱自己的长辈上,还要拓展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聚焦到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倡导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
开展体验式课堂教学,创境是前提,入境是关键,升华是根本。“课标”指出:“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三、开展互动式课堂教学
互动式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矛盾冲突、价值选择,引导课堂中的主体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明辨事理,解决道德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教学策略集中为人的道德意志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平台,起到了事理越辨越明、越论越透的作用。教学的主要形式有问题讨论、观点分享、生活故事论坛等。教学过程中组织好学习主体间的“争论”对学生善恶标准的建立具有导向性、规范性和约束性。如教学《从看电视说起》一课,教师首先为学生的交流抛砖,创造出民主、平等、宽容的对话交流氛围。在对话交流活动中,不限制对话范围,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不排斥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说出真实的所思所感,让学生敢于说出真话,敢于质疑。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教师,不愿与教师坦诚相待,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学生围绕着看电视拓展视野等好处,谈了收获,表达了想看电视的渴求,又谈论了长期看电视的弊病,看电视应该注意保护视力、注意内容的选择、注意不能打扰别人等问题,教师顺势引导上网应该注意什么。言行化春雨,润物细无声,学生畅所欲言,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受到了教育。
四、开展践行性学习活动
品德行为的持久定型离不开践行,但很多人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课堂上夸夸其谈,生活中依然我行我素。原因在于在品德养成时期,自身的管理能力或规范内化能力的局限,在实际言谈举止中出现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上的背离,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言行不一”。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现实问题,这是新时期作为品德教师育人的重要方面,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课堂上实践方案的设计、布置实践性的作业、撰写反思性的日记等多种方式,帮助学习修正自我,强化品德行为。如教学《美丽的生命》一课,在学习中学生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生命是美丽的,是来之不易的,是独一无二的。珍惜生命有着普遍的意义,给学生布置些实践性的作业,如发现某些不良行为,在树上刻字、随意折枝采花、虐待动物等,对这些行为进行劝说。动手制作设立一些公益标牌:“爱护花草树木,人人有责”“小草微笑,请你让道”“动物是我们的朋友”等。这样的践行性活动更利于学生认知、明理,并内化为行为。课标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个体,他们拥有着美好的未来。品德教育工作肩负着唤醒灵魂、塑造人格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今天我们在学科育人上播撒汗水、辛勤耕耘,明天让我们一起静候花开。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编辑∕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