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威
师生关系中,作为成人的教师往往习惯了扮演权威、强大的角色,保护学生的安全、引导学生成长、为学生的行为界限“建章立制”等。然而,“强老师、弱学生”的师生互动模式在给学生安全感、为他们成长助力的同时,也很容易令他们积累一些弱小感,削弱学生独立面对这个世界的力量。老师越强大,学生的依赖性可能越强。懂得向学生示弱的老师反而成就了学生的“强大”。示弱并不是软弱,示弱也是一种智慧。老师借助学生渴求独立的心理,适当地向学生示弱,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激发学生的信心,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利。
教育过程中,我除了有意设置让学生“强大”的时间外,还随机向学生示弱,借以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能量,这样的示弱,可以讲究技巧,但一定要真诚,以免被学生识破,弄巧成拙。
一、示“胆小”之弱,让学生更勇敢
小学低年级教育过程中,有一种很有影响力的观点,就是为了避免学生受到消极暗示,老师即使害怕特定的事物,最好也不要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以免学生“观察学习”到了老师对特定事物的恐惧。这样的“逞强”非常难为老师不说,还未必能把学生影响得更勇敢。相反,老师适当地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恐惧,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保护欲和对特定事物的勇气。
我自己有个从小到大如影随形的恐惧,那就是害怕虫子。在学生面前,我也想当个好榜样,希望自己能掩饰这种恐惧,可是发现这样做很难。一次,给学生范读课文时,从教室棚顶垂下一个蜘蛛,一下落在我的书上,竟然吓得我惊叫着把书扔得老远。原以为附近的学生也会被吓着,却没想他们被我惊恐的样子逗乐了,帮我捡起书后,有的用垫板将蜘蛛铲起护送到窗外放生,有的安慰我不要害怕。结果,从这件事后,我就成了学生的“重点保护对象”。蜜蜂横行的季节,他们挥动电蚊拍驱赶;七星瓢虫在窗台上肆虐,他们舞动着笤帚将其请到室外。我想,正是我的“胆小”示弱,让学生变得更加勇敢。
二、示“差距”之弱,让学生更自信
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的很多能力,比如音乐感知能力、语言学习能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却是成人望尘莫及的。而且,由于自小就有着更好的教育条件,现在的学生在某些方面往往比老师更强。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发现这些差距,并适当示弱,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信。
三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有很多要求背诵的段落。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我常常和学生比赛,看看谁背得准,比比谁背得快。结果大多是输给了班级的几个“小机灵”。这时,我就不失时机地示弱:“能不能告诉老师,怎么才能像你背得一样好呢?”
当发现学生哪些方面比我强的时候,我常用的示弱语言是:“太厉害了,老师小时候还不会呢!” “老师有个请求,你教教老师好不好?”
很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会习惯于向老师求助:“老师,这个字念什么?”“老师,这道题怎么解答?”这时,多数老师都会积极配合,生怕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如果学生很轻易地从老师那里得到帮助,就会减少思考的机会,我们这时其实可以示弱,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个字老师也不认识,你自己查查字典,然后告诉老师,好吗?”“这道题确实很复杂,咱们一起看看例题吧,看看谁能先想出解题的方法。”
我们还可以主动向学生请教问题,让他们做自己的老师,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容易得到提高。他们在老师的“示弱”中更添信心,并乐于和老师一起进步。
三、示“笨拙”之弱,让学生更独立
凭经验我们知道,善于偷懒的妈妈,更容易养出独立的孩子。同理,“懒”老师,能培养出“勤”学生。那么这个“懒”怎么“偷”呢?学会示弱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时,整理书包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事情。上学第一天,为了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我故意示弱,对他们说:“老师小时候没有整理书包的经验,以后你们自己的书包就靠你们自己了,老师没有能力帮你们。”学生一听老师搞不定,就很自然地接受了挑战。
个别迟迟不愿独立、凡事依赖父母的学生整理书包后,常常把书、作业本等遗落在教室里。我看到了,也没有提醒。久而久之,学生发现依赖别人的不便,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对他们提出自己整理书包的要求,一旦学生“就范”,就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教师的“示弱”,可以逐个击破学生依赖性较强的行为。
总之,“弱小”的老师会把学生推到困难的面前,让他们学着去面对、去解决,促使他们慢慢提高自己的能力。善于示弱的老师,可以助力学生的成长,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龙沙区江岸小学)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