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行合一探析

2016-05-04 13:06刘炳序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4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

刘炳序

摘要:在常态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里,“知”与“行”往往相互分离,知,以理论所习为知,而行,则依社会通行所行,所知所行在常态下的社会价值观里难以达到合一的境界,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长期滞后于理论研究的根本原因。而高校学生党员作为高校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代表,却在常态社会里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在“知”与“行”中寻找到契合点。新常态下人们的价值观与社会思想在一定的政策引导下逐渐步入科研预设的正规之中,常态社会里所通行的方法在新常态下往往不可行之,这种观念的根本性变化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彻底实现知行合一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价值观

一、常态与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政策、社会发展及价值观导向息息相关。社会价值观一旦偏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定轨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则会陷入极大的被动境地,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也将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以常态下的社会为例,绝大部分义务教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前仅仅为升学考试服务,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世俗化、利益化、西方自由化思想的侵蚀下早已不能满足理论上的教育目标。在高度信息化的强有力冲击下,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实践运用中举步维艰,难以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基层建设也或多或少地夹杂着利益的角逐,党员队伍在自身理论学习及社会实践上也有待提高。

在新常态下,随着相关政策的转变、舆论信息传播高速化,社会舆论及价值观导向将逐步进入正轨,思想政治教育将比以往更易于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此时的实践积极性及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效率性将大大提高,高校大学生们尤其是学生党员在正面大众文化的引导下更加清晰自我前进的方向,坚定时代赋予的使命,而以往一度盛行的享乐及拜金主义将逐步在学生群体之间小众化、边缘化,并最终被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所抛弃。

二、常态与新常态社会过渡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常态与新常态之间,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存在着过渡期,而过渡期正是社会价值导向与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在社会思想冲突融合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理论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差距最大的时期。由于许多理论上的知识在内容上与社会通俗思想差距过大,一时无法为众人内心所接受,间接助长了群众内心的对立化情绪,也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实际效率大打折扣。

此时,社会的信仰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原有的信仰体系在完善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间隙,而高速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了宗教及无政府主义等外来信仰体系以可乘之机,他们将原有信仰体系中的瑕疵刻意扩大化并通过互联信息平台广泛传播到普通民众中,以此凸显自己在信仰体系上的优越性。一般来讲,宗教信仰自由是社会及国家所认可的,但许多邪教乘机借此兴起,给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也不得不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视。

以高校为例,历经多年应试性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们对于新的德育课程早已失去本应有的兴趣,与之相对应社会实践性也大打折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长期的校园氛围及常态社会下传统利益思想的影响下无法达到预设的效果,这一时期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受此影响与冲击最大。不良思想的入侵及不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将扭曲其社会价值观及自我认同,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效率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埋下不稳定因素。

三、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构建

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工作重心已经由理论研究转向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莫过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在理论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命题的提出已有较长历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分析上见仁见智,提出了许多见解,在此笔者不做赘述。笔者认为,此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纯粹理论分析上已完全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在某些方面已经超出了部分人的理解范围,而我们当下在理论领域的重要任务便是放缓纯粹理论研究的步伐,转向实践理论的探索。在中国哲学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具有极其明显的实践性特征,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因而在这里,“知”与“行”的关系将侧重于“行”的实践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的探索,为实践的实施提供完善的理论指导。

在实践领域,需要优先考虑的就是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首先,建立广泛的平等化制度。平等化制度体现在高校师生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在平等、合理、公开的基础上将不同等级、不同背景的师生在各方面需求统一化、公平化,力求消除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待遇差距,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方面的平等化和可行化。其次,在平等化制度的基础上完善面向广泛、公开透明的奖惩机制。奖惩机制是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催化剂,而奖惩机制的优良与否更直接影响到实践的效率。在此,基于平等化的原则,奖惩制度力求达到广泛、公开透明。奖,应当足够实际化,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象征性的层面。惩,应该具备足够威慑力,同时能够真正执行,从制度上保证国家同社会对善的肯定与鼓励,对恶的否定与摒弃。除了制度的建立,良好氛围的营造同样不可或缺。常态下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社会地位及财富收入不平等造成贫富差距拉大,而国家与社会对此引导不足以产生积极的影响。进入到新常态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便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新常态下所需要营造的良好氛围便是对于社会上由来已久的习惯性思维的一种否定下的实践。对政府层面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反腐倡廉,提高政府公信力与执政效率;对于党员而言,应该时刻牢记使命、努力体现先进带头作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就当慎言慎行,言必信、行必果,为人师表,做好示范作用。这是知行合一中“行”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行”能否反哺“知”,让“知”与“行”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

四、古往今来知与行的对立与统一的认知争辩

从古至今,教育家与思想家们对于“知”与“行”的对立统一关系争论已久,自先秦孔孟思想以来,中国思想史上对于知与行这一哲学问题长期认为其相互独立,认为知易行难,先知后行。朱熹认为“致知力行,论先其后,固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则当以力行为重”,直到王阳明对此的批判强调知行本体为一,不可分离。知与行的先后问题已经开始转变为判别是非标准是主观认识还是客观实际上。笔者认为,自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提出以来,判别是非的标准仍应当基于主观思想与客观现实的结合,即“知与行”的统一,尽管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始终是相对存在的,人们无法达到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吻合,在此,我们突出强调实践在社会中的重要性的同时,不得不预防为追求“知行合一”,而刻意地使二者完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从而挫伤理论的前进和对于实践“揠苗助长”式的推进。

当下,我们突出强调实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可避免地会使人误以为理论发展得过于超前而需要突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常态向新常态过渡时期,实践的发展也许会在某个关节上超越理论,而理论相对于实践的附属性地位将容易使人无视实践对于理论的反哺意义,从而反向扩大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在强调实践重要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实践对于理论的反哺作用以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刻意偏袒将不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及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发展。这一思想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一般难以认可,普通人则偏向于常态社会里的惯用方法解决一般问题,高校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作用在此凸显,作为拥有高素质的知识青年,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运用明显快于常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思想的成熟,他们很容易发现理论与实践和思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他们也会探寻各种方法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高校大学生对于知行合一思想的传播实践至关重要,同时学生党员作为其中的先进群体应当在整个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总而言之,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是在当今社会过渡期的一种在高校校园里以学生党员为对象进行的设想性理论探索,也是为解决当下理论与实践分离脱节现状而提出的一种有效机制,具体成效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但出于未雨绸缪,任何思想在提出之初就应当预想其实施及后果,因而笔者强调知行合一的优越性,同时也不忘其往后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董平.王阳明哲学的实践本质——以“知行合一”为中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1).

[2]李恒川,王军.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及其困境[J].齐鲁学刊,2012,(4).

[3]毛启鉴.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