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涛
【摘要】 目的 分析通腑汤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生素以及生长抑制素等进行一般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通腑汤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腑汤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关键词】 通腑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43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属于腹部手术后早期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通常出现在患者手术后2周左右, 在术后肠梗阻中占20%[1]。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如果不对其进行妥当处理可能会导致重度感染、短肠综合征、多发肠瘘、肠坏死以及肠粘连等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在8%~13% [2]。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10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对比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中男28例, 女22例, 年龄22~74岁, 平均年龄(54.3±17.5)岁。对照组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23~75岁, 平均年龄(55.4±18.5)岁。两组患者均有腹部手术史。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经腹部CT检查显示出现肠壁水肿、腹腔渗出、肠腔积水、积液等现象。②经腹部X线平片可见肠腔积气或者多个气液平面。③查体显示腹部有膨隆, 有固定压痛, 无明显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者反跳痛。④术后患者肠蠕动一度恢复, 部分患者已经能够排便、排气。⑤患者在1~3周内有腹腔手术以及腹腔感染或者较大创伤史。
1.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法为:患者禁食、禁水, 对其进行肠道减压, 给予患者抗生素以及生长抑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给予其肠外营养支持, 对患者的重要器脏功能进行监护。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通腑汤进行治疗, 通腑汤的具体药方包括:红藤、台乌药、木香、香附、莱菔子、大黄、赤芍、枳实、厚朴等。采用水煎服的方式煎制药物, 药液200 ml/1剂, 每毫升药物相当于0.75 g生药。使用方法1剂/d, 分两次服用。如果患者较为年轻, 并且体质较好, 则可以留置胃管, 连接负压吸引, 将胃液抽取干净后, 使用注射器将200 ml的药液从胃管中注入, 然后再将胃管关闭2~3 h;如果患者的体质较弱, 可以采用直肠的方式给药, 将200 ml的药液加热到37~38℃, 患者采取左侧卧位, 双膝弓屈, 胃管插管的深度在15~18 cm, 采用一次性的输液管来控制静脉滴注的速度, 在15 min内将200 ml药液静脉滴注完。
1. 4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根据相关标准[3], 将患者的治疗疗效评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恢复每天的排便排气, 24 h内的鼻胃管引流液≤400 ml, 经过CT与X线摄片显示没有肠梗阻现象存在, 患者腹部柔软, 没有坚韧感, 停止使用生长抑素后患者的各种症状均没有再次出现;有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闭、胀、吐、痛等症状与体征出现明显好转迹象;无效:经过治疗后, 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各种生命体征没有出现任何改善的情况甚至恶化, 治疗中期转为手术治疗, 或者患者自动放弃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 对照组显效17例(34%), 有效16例(32%), 无效17例(34%), 总有效率为66%。观察组显效35例(70%), 有效13例(26%), 无效2例(4%), 总有效率为9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2, P<0.05)。
2. 2 两组患者排气时间与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为(58.8±15.6)h, 对照组为(83.9±25.0)h, 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 P<0.05)。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为(68.3±8.1)h, 对照组为(86.9±11.5)h, 观察组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 P<0.05)。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指的是腹部手术后早期出现的一种机械梗阻因素和动力因素并存的炎性肠梗阻[4]。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包括全肠外营养支持、内稳态纠正、胃肠减压以及禁食等。通常情况下还会采用糖皮质激素与生长抑素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因为生长抑素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患者肠胃道激素的释放以及消化液的分泌, 避免患者的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 减轻大量液体积聚所导致的肠管扩张[5]。在该病的治疗上主要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以及行气通腑导滞为主。本研究主要采用通腑汤对患者进行治疗, 通腑汤的药方主要包括红藤、台乌药、木香、香附、莱菔子、大黄、赤芍、枳实、厚朴等。方中木香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 台乌药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 赤芍能够清热凉血与散瘀止痛, 红藤则能够清热解毒, 散结解痈, 大黄能够泻下通便, 莱菔子、枳实与厚朴具有除胀行滞、下气初满的功效。诸药合用具有活血化瘀、行气通腑、防止肠粘连、促进炎症消退的功效。
本研究通过对本院10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通腑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 表明中医辨证治疗原则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上具有较强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 通腑汤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缩短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与肠鸣音恢复时间,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维铭, 李宁, 黎介寿, 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11(4):29-30.
[2] 樊奇, 董志勇, 张寒光,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 18 (21):2285-2291.
[3] 陈庆永, 王春友, 蒋春舫, 等.施他宁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临床外科杂志, 2015, 16(11):25-26.
[4] 张晓东, 顾群浩, 朱晓明, 等.大承气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17(6):25-30.
[5] 薛刚, 曹永宽, 张国虎, 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 西南军医, 2013, 18(2):41-42.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