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伟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5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 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hs-CRP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能够显著改善血脂水平, 降低血清hs-CRP水平, 值得推广。
【关键词】 瑞舒伐他汀;不稳定型心绞痛;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107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需要给予患者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 增强患者机体心肌供氧能力, 还需要稳定斑块, 避免出现粥样硬化病变。他汀类药物能够有效降低机体TC水平、TG以及LDL-C, 还具有显著抗炎功效, 进而能够有效缓解患者心肌缺血症状[1]。在本次研究中对本院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分别给予辛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 对比两组对血脂、hs-CRP水平的影响,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5例。对照组男29例, 女26例;年龄43~79岁, 平均年龄(58.7±7.3)岁;观察组男30例, 女25例;年龄41~77岁, 平均年龄(58.1±7.5)岁。排除标准:肿瘤者;具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炎症感染者;创伤者;近1个月内接受调脂药物治疗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吸氧、硝酸酯类、β受体阻断剂以及低分子肝素等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43284)20 mg, 1次/d, 睡前口服, 治疗时间为8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给予辛伐他汀(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83227)40 mg治疗, 1次/d, 睡前口服, 治疗时间为8周。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TC、TG、LDL-C、HDL-C等血脂水平和治疗前后hs-CRP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TC、LDL分别为(4.10±0.54)、(2.34±0.36)mmol/L,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9± 0.61)、(3.56±0.62)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G、HDL分别为(1.27±0.54)、(1.34±0.47)mmol/L,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0±0.32)、(1.21±0.55)m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hs-CRP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hs-CRP为(5.19± 1.07)mg/L, 对照组治疗前hs-CRP为(5.25±1.03)mg/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为(2.15±0.54)mg/L, 对照组hs-CRP为(3.95±0.85)mg/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所分泌的炎症因子会最终损害血管壁, 并且其会参与动脉硬化的发展[2]。炎症因子会促使肝细胞分泌C反应蛋白, 而后者会与粒细胞、单核细胞的C反应蛋白相结合, 从而产生细胞因子对血管造成损害, 最终导致粥样斑块破裂, 促使血栓的形成, 最终导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现象。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需要显著抑制血脂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他汀类药物对于降低机体血脂水平具有显著效果, 还具有抗炎效果[3]。
辛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机体胆固醇含量, 从而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而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选择性还原酶抑制剂, 其相比于其他他汀类药物的调脂和抗炎作用更强[4]。在本次研究中, 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的观察组TC、LDL均显著低于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瑞舒伐他汀能够显著抑制炎症反应, 从而消除不稳定型心脏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观察组治疗后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张清[5]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说明瑞舒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 进而能够有效恢复患者内皮功能, 降低斑块炎症的发生率, 最终起到降低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和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能够显著改善血脂水平, 降低血清hs-CRP水平,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建军.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中国医药, 2015, 10(3):315-317.
[2] 牛川, 王清.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 Lp-PLA2、Lp( a)水平的影响.山东医药, 2015, 55(17):61-62.
[3] 齐国华.氯吡格雷与瑞舒伐他汀钙联用方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26(9):1120-1121.
[4] 钱春发, 曹守沛.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hs-CRP水平的影响.河北医药, 2011, 33(13):1975-1976.
[5] 张清.瑞舒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及hs-CRP的影响. 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1):85-87.
[收稿日期: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