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6-05-04 04:05李光亮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临床治疗脑出血脑梗死

李光亮

【摘要】 目的 分析脑出血并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58例脑出血并发脑梗死患者, 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CT及MRI检查结果, 总结临床治疗效果及经验。结果 58例患者均给予保守治疗, 其中行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患者51例, 死亡率12.07%(7例), 存活率87.93%(51例)。结论 脑出血并发脑梗死患者强调早期干预, 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可控制致残率以及死亡率。

【关键词】 脑出血;脑梗死;临床治疗

脑出血合并脑梗死诊断方面并不存在困难, 但属于十分危险的疾病, 不经过适宜的诊治, 致残致死率很高[1]。该病成因复杂, 治疗方式多样, 但主要治疗目的仍然是尽可能的早期进行干预, 改善血供, 缩小梗死面积, 尽可能避免不可逆损害, 使患者免于死亡等。对其临床治疗进行分析也有利于该方面的治疗进一步发展, 为该治疗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3月~ 2014年7月收治的脑出血并发脑梗死患者58例, 其中男45例(77.59%), 女13例(22.41%), 年龄38~60岁, 平均年龄(48.7±3.6)岁;38~39岁4例(6.90%), 40~49岁18例(31.03%), 50~60岁36例(62.07%);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CT检查, 在发病后的24 h内进行头部CT检查的患者52例(89.66%), 1~7 d内进行头部CT检查的患者6例(10.34%);进行MRI检查患者33例(56.90%);出血灶位在脑干患者1例(1.72%), 小脑患者1例(1.72%), 大脑脑叶患者2例(3.45%), 丘脑患者4例(6.90%), 皮层下患者4例(6.90%), 皮层患者4例(6.90%), 基底核区患者42例(72.41%);出血量3~120 ml, 平均出血量(61.2±19.4)ml;梗死灶位在脑干患者3例(5.17%), 脑叶患者3例(5.17%), 放射冠患者4例(6.90%), 脑室旁患者7例(12.07%), 基底核区患者41例(70.69%);梗死体积最大者约80 mm×62 mm×30 mm, 小者则为腔隙性梗死;在入院进行初次CT诊断时, 脑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13例(22.41%);脑疝术后大脑后的动脉梗死患者2例(3.45%), 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1例(1.72%), 经过MRI检查确诊脑干梗死3例(5.17%)。

1. 2 方法 本组均采取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 手术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 行骨瓣开颅或者骨窗开颅, 晚期采取钻孔血肿穿刺抽吸术, 将血肿抽干净, 若血肿破乳脑室系统的患者, 则采取脑室穿刺外引流术。保守治疗则主要以清除氧自由基药物、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利尿、减轻脑水肿、脱水等治疗, 同时进行并发症对症处理。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采取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患者例数、死亡率及存活率。

2 结果

本组7例患者给予保守治疗, 行血肿清除术、脑室外引流术的患者51例(87.93%)。其中死亡7例, 死亡率12.07%, 存活51例, 存活率87.93%。

3 讨论

脑出血并发脑梗死是相继发生的, 属于急性血管疾病。可能因脑出血而梗死, 也可能因梗死而出现脑出血, 出血与梗死并存一般称作混合型中风。该病诊断一般不困难, 导致该病的因素驳杂[2, 3]。发病机制一般为凝血酶作用, 脑出血患者血液高凝, 出血控制后组织水肿出现, 可能出现继发性神经元损害, 同时血肿渗出物具有毒性作用, 也具有压迫以及占位效应, 因此该病的治疗目的主要在于控制水肿, 预防神经元损害, 降低致残、致死率。虽然经过了多年的研究, 该病的治疗方法已经相当成熟, 但仍然属于十分危险的疾病, 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出现生命危险, 并且有很大可能性导致患者残疾, 因此对其治疗进行分析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本研究中脑出血合并脑梗死一般为出血为主的卒中, 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出血, 除非患者出现双侧脑损害症状以及体征, 或利用单侧无法进行解释时, 如同侧肢体肢体瘫痪以及瞳孔改变可考虑脑出血合并梗死, 利用MRI及CT均可以对无症状的梗死进行明确的诊断, 也可以给治疗方案提供有用的信息。在出血得到控制后, 会存在激发脑损伤, 与损伤相关的细胞兴奋性信号发生耦联, 自由基、钙离子以及氨基酸三者增多, 并且可相互作用, 导致恶性循环, 致使水肿加重, 最终促成不可逆的损伤, 需要进行适宜的治疗, 治疗时间越长越不利, 因此需要在超早期进行干预。超早期干预对脑卒中的效果十分显著, 多方报道中显示[4, 5], 早期的干预对患者预后确切有利。一般在超早期应使用钙离子拮抗剂以及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并且清除自由基, 促使梗死灶缩小, 对患处血供进行改善, 防止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出现。而如果无法在超早期进行干预, 如患者入院已经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应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降低致残率为主要治疗目的。另外, 需要注意的是, 脑出血合并脑梗死患者一般存在迟发性神经元损害, 一般与乳酸中毒有关, 可以给予胰岛素对血糖进行降低, 减少糖摄取以及利用, 消除糖酵解引起的乳酸堆积, 纠正乳酸中毒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死亡7例, 死亡率12.07%, 其余患者抢救均获得了成功。

综上所述, 脑出血并发脑梗死情况复杂, 并且十分危险, 尽可能在早期进行干预, 可降低致残率以及致死率。

参考文献

[1] 马阳红.对脑梗死后并发脑出血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的效果观察. 当代医药论丛, 2014(8):197-198.

[2] 徐祖才, 雷显泽. 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 吉林医学, 2012, 33(24):5301.

[3] 吴汉凡.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健康研究, 2014(5):558-559.

[4] 李林, 谢海洋, 秦延昆, 等.早期干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中国医药指南, 2013(5): 200-201.

[5] 杨军峰.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干预的临床效果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1):11-12.

[收稿日期:2015-12-14]

猜你喜欢
临床治疗脑出血脑梗死
全方位促醒护理在重症脑出血术后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中的预防
颅内减压技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脑梗死怎样治疗
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治疗进展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