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景明
【摘要】 目的 分析单纯性热性惊厥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76例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观察患儿体温变化、抽搐持续时间、总计抽搐发作次数、抽搐后意识恢复状态、是否存在异常神经症等情况。结果 体温突然升高是导致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的主要原因。入组患儿多在早期发热时体温骤升状态下即伴有单纯性热性惊厥, 患儿一次发热期间基本不会出现连续抽搐症状, 且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10 min), 抽搐症状纠正后患儿意识恢复用时较短, 且未出现异常神经征。经过对症治疗后76例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 7 d后脑电图扫查结果无异常。结论 单纯性热性惊厥大多为一过性发作, 与患儿高热状态存在密切关联, 经积极治疗后即可快速恢复, 预后大多良好。
【关键词】 单纯性热性惊厥;小儿;抽搐;病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0.018
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 FC)在临床上通常又称为高热性惊厥, 本病多为体温骤然升高引发的单纯性惊厥, 以6个月~6岁的儿童为好发群体, 其中最为常见的发病年龄为6个月~3岁。儿科临床将惊厥分为两种, 一种为复杂性高热惊厥, 另一种则为单纯性高热惊厥, 其中单纯性高热惊厥又称为典型高热惊厥。目前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但普遍认为可能受到患儿免疫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以及脑内生化物质改变所影响, 其在小儿群体中的发病率为5%~6%[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大部分高热惊厥患儿近期预后以及远期预后良好, 但如果惊厥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反复多次发作则有可能导致患儿出现不可逆性脑损伤, 导致癫痫等不良后果[2]。本文探讨单纯性热性惊厥的病因和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本院76例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纳入本次研究, 其中男41例, 女35例;年龄7个月~4岁, 平均年龄(2.3±0.6)岁;其中8例患儿<1岁, 52例患儿年龄1~3岁, 16例患儿年龄>3岁。12例患儿体温在惊厥状态下≤38.5℃, 53例体温38.5~40.0℃, 11例患儿体温≥40.0℃。
1. 2 患儿惊厥状态下的临床表现 本组患儿中仅有5例院内出现惊厥症状, 余71例惊厥症状均为院外发生。其中8例患儿出现两次抽搐, 余68例患儿均为一过性抽搐。发热初期(24 h内)入组患儿均于体温骤升状态下骤然出现惊厥发作, 且伴有全身性表现、短暂意识丧失、口吐少许白沫, 对称性强直-痉挛发作, 口唇发绀, 双眼上翻或斜视, 极少数患儿伴小便失禁。本组中45例抽搐时间<2 min;26例抽搐时间2~5 min;5例抽搐时间>5 min, 但<10 min。抽搐后患儿神志即刻转为清醒共计47例, 部分患儿有哭吵表现;29例抽搐后陷入昏睡, 其中昏睡时间最长者为19 min;患儿出现抽搐症状后均以原发性疾病表现为主, 并未出现其他神经系统体征。
1. 3 实验室检查 入组患儿均行血生化指标检查以及血常规检测, 其中22例白细胞计数>10×109/L, 45例(4~10)×109/L, 9例<4×109/L。
1. 4 治疗方法 本组患儿均确诊属单纯性热性惊厥, 针对发热症状以及原发病采取抗炎、退热以及抗病毒治疗, 并视具体情况应用甘露醇以及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治疗。
2 结果
体温突然升高是导致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的主要原因。本次入组病例多在早期发热时体温骤升状态下即伴有单纯性热性惊厥, 患儿一次发热期间基本不会出现连续抽搐症状, 且症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最长不超过10 min, 抽搐症状纠正后患儿意识恢复用时较短, 且未出现异常神经征。经过对症治疗后76例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 7 d后脑电图扫查结果无异常。
3 讨论
人类在儿童时期大脑尚未发育成熟, 对于外部刺激的鉴别分析以及抑制能力相对较弱, 即便是轻微刺激也可能引起大脑强烈兴奋并不断扩散, 此种情况下神经细胞可发生突然异常放电, 最终引起惊厥。体温骤然升高可在患儿脑部导致广泛传导, 引起抽搐发作。在过高体温下, 当神经系统逐渐适应后可沿神经纤维正常传导冲动, 所以高热相关性单纯性抽搐发作次数基本≤1次[3]。
本组76例患儿均为单纯性热性惊厥, 其中52例患儿年龄1~3岁, 多于颅外感染性疾病早期患儿体温突然升高时发生惊厥, 此时患儿体温多处于38.5~40.0℃;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多发全身性惊厥, 其中以24 h内原发疾病早期发热时突然出现体温骤升者居多, 而且体温升高速度与惊厥发作率之间呈正相关, 即患儿体温升高速度越快, 那么发生惊厥的几率就越高, 即便病程中患儿反复发生高热也不会导致惊厥复发, 所以一次发热期间患儿一般不会连续出现抽搐症状, 本组中仅有1例患儿因患有细菌性痢疾而连续发生两次抽搐, 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两次均≤5 min, 症状消失后意识恢复良好, 且未出现异常神经征。以往文献报道称, 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病情再发率为20%~50%, 其中热性惊厥病情复发和多种因素存在密切关联, 包括患儿首次发作热性惊厥时的年龄、家庭直系亲属有无脑瘫家族史以及热性惊厥史、患儿血镁以及血钠水平等[4, 5]。倘若患儿病情多次频凡发作或单次发作时间过长均有可能导致脑损伤, 同时高热惊厥导致患儿日后行为以及智力发育障碍的严重程度也直接受到单次惊厥持续时间以及总计发生惊厥次数的影响[6]。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以发热为基本前提, 所以年龄6个月~6岁、伴有热性惊厥发作家族病史、体温升高(≥38.5℃)的患儿, 临床应及时给予降温处理, 以缓解抽搐症状发作;若患儿既往存在惊厥发作病史, 临床不仅应积极给予降温处理, 同时还应采取镇静处理, 防止再次发生惊厥;对于惊厥发作中的患儿, 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控制惊厥症状, 在最短时间内纠正惊厥, 以免患儿进展至严重惊厥状态, 造成脑损伤[7]。本次研究中, 针对发热症状以及原发病采取抗炎、退热以及抗病毒治疗, 给予甘露醇以及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治疗后, 患儿体温均恢复正常, 7 d后脑电图扫查结果无异常, 与李晓红[8]报道一致, 表明积极对症治疗有助于患儿快速恢复。
综上所述, 单纯性热性惊厥大多为一过性发作, 与患儿高热状态存在密切关联, 经积极治疗后即可快速恢复, 预后大多良好。
参考文献
[1] 李玉杰, 马祎楠, 戚豫, 等.单纯性热性惊厥与gabbr1基因和gabbr2基因的相关研究.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4, 29(12):891-894.
[2] 陈曦, 白珺, 丁守梅, 等.苯巴比妥和银杏叶对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不同影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4):283-285, 288.
[3] 李松, 徐燕珊.小儿复杂性热性惊厥36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12):52-53.
[4] 渠秀娟, 李秋玉.小儿单纯性热性惊厥临床治疗探讨.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7):106.
[5] 霍桂莲.小儿复杂性热性惊厥临床观察.亚太传统医药, 2013, 9(1):106-107.
[6] 伍红健, 谭志伟, 伍立明, 等. 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21):76-77.
[7] 王冬玲.小儿热性惊厥63例临床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0, 14(6):941.
[8] 李晓红. 12例小儿复杂性热性惊厥的临床诊治体会.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21):122.
[收稿日期: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