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燕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染色体核型与化疗疗效。方法 9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将65例非M3患者设为非M3组, 并根据MRC标准将其预后分为优良组20例、中等组25例、差组20例;将33例M3患者设为M3组,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染色体核型用G显像常规技术进行分析, 并分析患者化疗效果。结果 第1个疗程结束后, M3组患者总缓解率明显高于非M3组(P<0.05);采用TA方案治疗中, 优良组患者及中等组患者总缓解率高于差组(P<0.05);采用CAG方案治疗, 中等组患者总缓解率明显高于优良组及差组(P<0.05)。结论 积极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 能够为化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资料。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化疗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髓系原始细胞克隆性恶性增殖性疾病, 是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群, 它可以由正常髓系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造血祖细胞恶性变转化。因患者疾病本身的异质性, 使常规化疗方案难以有效控制病情, 即便使疾病得到有效缓解, 但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预后较差, 如基因表达、突变基因及幼稚细胞核型等因素。本文主要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与化疗疗效进行了详细分析, 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接收的98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0例, 女48例, 年龄最大82岁, 最小22岁, 平均年龄(50.01±7.41)岁;本次所有入选病例均在知情状态下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按照患者血常规、骨髓象、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及AML特异相关融合基因检测以及细胞化学染色等检查结果, 根据FAB分型得出:M0 10例, M1 15例, M2 8例, M3 33例, M4 9例, M5 10例, M6 12例, M7 1例。将65例非M3患者设为非M3组, 并根据MRC标准将其预后分为优良组20例、中等组25例、差组20例;将33例M3患者设为M3组。
1. 2 细胞遗传学分析 取患者5~6 ml骨髓液并在骨髓液中加入肝素抗凝, 进行有核细胞计数, 随后通过直接培养法或短期培养法制备其染色体, 以(1~2)×106/ml为计数标准采用常规R技术分析染色体分型。对每例患者20~30个中期细胞进行观察, 有3个细胞丢失相同染色体或有超过2个细胞有同样染色体重构或增加, 可视为异常克隆。部分难以根据标准进行判定者可选择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辅助证实。
1. 3 化疗方法 所有研究均接受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亚砷酸或全反式维甲酸进行诱导缓解, 药物剂量分别为0.15 mg/(kg·d)、20~25 mg/m2, 1次/d, 高白细胞血症患者需接受吡喃阿霉素药物治疗。对于≤60岁患者可实施TA方案进行治疗, 第1~3天用20 mg/m2吡喃阿霉素治疗, 第1~7天采用100~150 mg/m2阿糖胞苷治疗。>60岁患者可实施CAG方案治疗, 第1~4天用14 mg/m2克拉霉素治疗, 第1~14天采用10 mg/m2阿糖胞苷联合200 ?g/m2粒系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均连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1. 4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血小板≥100×109/L, 中性粒细胞≤1.5×109/L, 骨髓早幼粒细胞及中原粒细胞≤5%, 为完全缓解;上述指标内容有1项不满足者为部分缓解;不满足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标准者为未缓解。总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第1个疗程结束后化疗效果比较 M3组患者化疗总缓解率为90.91%, 明显高于非M3组的6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非M3组中各亚组治疗效果比较 TA方案治疗中, 优良组及中等组患者总缓解率高于差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方案治疗中, 中等组患者总缓解率明显高于优良组及差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主要以造血祖细胞失控增生为主要疾病特征, 可对其正常分化通路造成干扰, 从而对细胞成熟造成阻碍的一种血液恶性肿瘤, 因患者疾病本身的异质性, 使常规化疗方案难以有效控制病情, 即便是疾病得到有效缓解, 但仍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预后较差, 如基因表达、突变基因及幼稚细胞核型等因素[2-4]。因此在初期化疗期间给予患者效果理想的诱导缓解, 并准确判断患者预后情况, 实施针对性的化疗方案, 对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核型是准确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在患者治疗方案制定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需准确研究患者染色体核型[3, 5, 6]。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吡喃阿霉素治疗, 和其他蒽环类药物比较, 吡喃阿霉素的多药耐药机制差异较大, 在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 还可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减少药物对患者心脏的不良影响, 因此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 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 准确判断患者预后, 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延长其生存期间。
参考文献
[1] 刘艳春.染色体核型动态监测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疗效评估的作用.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5, 23(3):658.
[2] 刘蓓. 222 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染色体核型与化疗疗效分析.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0, 30(1):80.
[3] 章志学.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观察.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5, 10(3):310.
[4] 李晓玲, 李睿, 陈燕.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免疫学表型的研究.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07, 15(3):636-639.
[5]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12-113.
[6] 张诚, 陈幸华.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诊断及疗效的临床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9(19):1896-1899.
[收稿日期: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