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我们的教育文化

2016-05-04 17:37杨斌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改革课程学校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

一种教育有区别于另一种教育的文化特质。当然,不同教育之间也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质。这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教育质态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文化的质态。因之,教育变革,最为重要的还是教育文化的变革。

文化变革的步履是缓慢的,有时还会出现迂回曲折,教育文化也是这样。回望二十世纪百年教育文化的演进沿革,感触良多。

追溯中国现代教育的起点,我们沿着岁月的河流回到上世纪初叶现代教育那一滥觞时期:从旧式封建教育脱胎而来的新教育,革故鼎新,生机勃勃,挟风云激荡之时代雷霆,筚路蓝缕,呼啸前行,谱写了现代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在前辈先贤们慷慨悲歌的奋进途中,留下了许许多多铿锵如金石、掷地而有声的长言短论,字里行间自然积淀着烙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文化因子。今日读之,犹如謦欬在耳,动魄惊心。虽然,历史早已翻开新的一页,今天的教育和百年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如果放在社会转型的悠远时空考察,却不难发现,因为处于同一个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所以教育仍然面临着一些共同的话题、问题乃至难题。那些越过世纪风云破空而来的智者声音在当时可谓振聋发聩,在今日依然启人哲思、发人深省。为此,毋庸讳言,着眼当下教育变革现实的当代意识是《教出活泼泼的人——民国教育名家演讲录》一书遴选作者、厘定篇目的重要考量。

发轫于1980年代的当代教育改革,已逾三十年。盘点三十年间的改革步履,有坚实,有虚浮;有阔步,有徘徊。但总体看都是努力向现代教育的回归与趋近,其成绩可圈可点,其问题也显而易见。教育改革如同社会改革一样正进入“深水区”。而这“深水”之深便是要触及体制与生俱来的一些文化痼疾。三十年的教育改革,在教育普及、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课程体系、教材教法等方面作了或深或浅、有得有失的探索和尝试,而对教育深层次即文化层面的问题则几无作为。教育改革的下一个“堡垒”,也是最难攻克的“堡垒”,应该是教育文化。而能给教育文化改革提供镜鉴作用的,或许,正是现代教育滥觞期由那些时代“弄潮儿”积淀起来的教育文化经典。系统完整地描述现代教育文化的图像和肌理,显然非此短文所能胜任,但是,若能准确找出我们今天教育文化需要革除的种种疾患弊端,再借诸位先贤的思想、智慧之光予以灼照聚焦,那么,对当下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和锋芒所向或许不无裨益。

概言之,如下几个方面似尤其值得关注:

价值文化。教育的终极价值,从不同的维度看会有不同的理解:或青睐培养合格劳动者,或着意锻造合格公民,或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终生幸福。不同视角有交集融合,也有各自侧重之处。现代教育之所以“现代”,就是应该首先着眼为现代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更加凸显人的价值,更加注重人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因此,把合格劳动者、现代公民与充分发展的幸福个体三者较好统一起来,应该成为现代教育价值文化的首要选择与追求。而现实是对现代公民与个体全面发展这两个维度的重视远为不够,合格劳动者的目标也未能完全实现。应试教育更是严重模糊和扭曲了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出活泼泼的人来”,应该成为重塑教育价值文化的本质内涵。

组织文化。有两种学校组织文化:一种偏重于行政功能,一种偏重于学术功能。现代学校组织文化,应该淡化行政色彩(淡化不是取消,适当的行政功能是必须的),强化学术功能。而现实是学校行政色彩太浓,学术功能发挥不足。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权威引领功效;要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强化教研文化建设;要真正发挥教代会民主管理职能,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学校成为教师的温馨家园。学生管理方面,要健全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在学生活动中的纽带、伙伴和自治功能。让学校具有相对独立(办学自主权)和相对纯粹(崇尚学术)的秉性,是教育之福。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本质是法治精神。学校管理者必须依法治校。人治因素太过浓厚,仍然是目前学校管理的严重弊端。是否有一套完备的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成熟与否的标志。一所好的学校,校长只是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同时,校长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也应该不断融化、积淀、生成在学校制度文化中。一个优秀校长,应该在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中鲜明地打上自己的思想印记。同时,校长也应该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坚定执行者和忠诚守护人。好的学校制度文化比好的校长更可靠,更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和发展内驱力。

课程文化。要建立完备的课程文化体系。目前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构想不错,但现实是地方和校本课程远没有落地生根。国家课程要进一步放开搞活,确实打破行政壁垒,让学校和教师具有真正的教材选择权。地方课程、乡土课程要真正走进课堂,让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成为促进学生精神生长和记住乡愁的重要资源。校本课程与教师学术发展息息相关。校本课程应该为教师学术创造活动留足空间。鼓励教师建设发挥学术专长的校本课程,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最重要路径。这是培养专家型、学者型乃至教育家型教师的关键之举,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管理文化。管理文化的精义在于给学校以办学自主权,给教师以充分发展空间。目前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管得太多、太具体,其后果必然是政绩驱动,急功近利,干扰学校办学行为,也影响教育健康发展。教育行政管理也要列出“权力清单”,要简政放权。必须改革校长的遴选和产生机制,要让切实有教育思想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管理学校,真正形成让教育家办学的良好氛围。在教师发展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教师职业发展导向,鼓励教师树立崇高教育信仰,提升专业境界,感受职业幸福,少作缺乏科学依据、有悖成长规律的形形色色的评定、评选、评比,把教师关注点真正引向对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解和倾心投入上来。

也许还可以罗列一些,但已经足够了。要之,我们的教育文化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教育文化弊端乱象纷繁,但根子在管理体制和机制。解决问题的关键当然应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对此,有识之士批评建议甚多,教育部门领导和教师也都有切肤之痛。那么,为什么教育文化积弊会依然故我,甚至愈演愈烈呢?窃以为,大概还有个改革的胆识和顶层设计问题。

先说改革的胆识。固然,教育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牵一发而动全身,十分敏感而且复杂,改革应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但是,一些已经形成共识的问题还是要下定决心,壮士断腕。是改革就要冒风险。四平八稳的事就不叫改革。没有对教育事业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没有对教育痼疾的切肤之痛,没有对民族未来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也就难以作出重大的改革决断。

再说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从破除僵化的管理体制和去“行政化”入手,让校长和行政体制相对绝缘,让形形色色的教育行政附属机构和行政体制相对绝缘。校长不再是某个级别的行政官员,而应该是一个职业的教育管理人。有了这样的管理体制,校长才可能潜心治校,把学校真正作为人生事业去创造,而不是当作官场去经营。同时,必须让教师也能对由谁来治校有一定发言权,这样也才能真正保证校长遵循教育规律去管理学校,全心全意地依靠教职员工和学生,把学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共同体,让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施展智慧,迸发出高涨的教育劳动热情和创造激情。

呼唤改革教育体制机制,其实就是呼唤教育承担起重建自身文化的庄严历史责任!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教育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蜕变过程,不可能因体制机制变革即立竿见影。而且体制改革本身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阵痛不可避免,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因此,在真刀实枪推进体制改革的同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实施渐进的教育文化建设,从当下做起,从点滴做起,以久久为功的韧劲,驰而不息的精神,不断奠定和夯实教育文化的良性基础,这也应该是重启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强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借鉴现代教育优秀传统,辅之以持之以恒的教育文化建设行动,相信若干年后,我们的教育文化必将有一番崭新气象,重新焕发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生命活力。

借这本《教出活泼泼的人——民国教育名家演讲录》小书出版,就教育文化重塑问题说点管窥之见,聊寄回望百年、前瞻来路之忱。

(杨斌,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215003)

责任编辑:赵赟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