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艺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 is a long-term and arduous cultural project.Although I am a disabled person, I have responsibilityand confidence to work with everybody for thissignificant project to the benefit of future generations,and make design works of “Sunshine Workshop” moredelicate, gorgeous and dazzling.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这一直是民间艺人与专业设计师关注并纠结的话题。“非遗”曾经灿烂辉煌过,但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手工艺渐渐被边缘化,面临失传,甚至濒临灭绝的尴尬困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非遗传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积极呼吁重视、重现传统文化艺术,让千年的手工技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独特夺目的光彩。
我留美回国后在上海嘉定区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阳光工坊”工作,主要负责搞设计。从而了解、迷恋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萦绕指尖”的黄草编织和“以刀代笔”的嘉定竹刻,并有幸零距离接触古老而神秘的民间艺术。
“阳光工坊”是助残公益服务项目,旨在通过把残疾人士就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残疾人士学习、掌握工艺技能,以传承嘉定手工艺并带动一大批残疾人士就业,通过就业来证明自身价值,树立自信,提升社会认知度,认可残疾人士的人生价值与尊严。
那年,我与“阳光工坊”四位残疾手工艺人被通知去参加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的“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在培训第一天的欢迎仪式上,文化部非遗司马盛德司长说:“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正因为特殊的条件,赋予了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他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与感动。不少残疾人士为了维持生活或者兴趣爱好,他们更能踏实,能吃苦,有不可忽视的耐性,有未被挖掘的天分。他们努力去掌握一项技能,并虚心扬长避短,不依靠别人,不给家庭增加负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残疾手工艺者竹刻小徐真心倾诉:“世界对我来说是无声的,喧嚣或者寂静,对我并无差别。竹刻是无声的艺术,它只与你内心对话,但不知为何,每次我潜心雕刻时,好像都能听到竹片在刀尖下发出的沙沙的声音,我知道这是它在蜕变。就像我一样。竹刻对我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的心态变得更好更稳,时间也变得更慢,让我可以沉淀下来好好回味。至今我还没遇到过刻不下去或中途放弃的作品,因为我相信只要时间足够长,慢慢刻,总能把作品刻完。”竹刻小王感叹道:“学会一门传统手工艺,是我和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人总要与世界沟通和对话,我的方式就是竹刻。”草编小沈说:“能和黄草编织结缘,对我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黄草从地里收割,一点都不起眼,到了我手里居然能编织成这么漂亮的拖鞋、包包、果盒,这难道不是一种缘分吗?”草编小周也谈到:“从地里收割下来的黄草,每一根都长得一样。为什么当它们挂上货架时,有的是南瓜包包,有的是漂亮的草帽,还有的是礼品盒?因为我们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形状和生命,只要人的智慧和意志力存在,古老的手工艺制作就不会消失。”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成为残疾人就业的渠道。在此,我要借用“非遗培训班”陈小如老师的话:材有千差万别,但无高低贵贱,天生其材必有用。认识材,尊重材,顺材自然,因材施艺;也借用“非遗培训班”负责人姚诞老师的话:残疾人士身残志不残,天生我才必有用,能与“非遗”领域的艺术家一样撑起一片艳阳天!
在欧洲和美洲,有许多知名的残疾手工艺者,尤其是聋人艺术家,他们作品让人感到惊艳与奔放。视觉是聋人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由于聋人失去了听力,他们只能以视觉为重心来观察、分析、感受世界,由此练就出不同的生活本能:用双眼去听,用双手去说。在视觉上往往比有听力的人更加敏锐,更加善于察言观色、模仿形象、抓住特点。于是孕育了聋人历史上的新艺术运动——视觉图像艺术(Deaf View Image Art,简称DeVIA)。聋人视觉艺术家洞察特别,想象奇异,表现惊艳,体现出特有的思想内涵、人生观及生活态度的与众不同。
比如美国聋人艺术家Tony Landon McGregor创作风格明显,喜用葫芦作为材料,通过烙画、针刻、彩绘等艺术形式,使葫芦成为一件件具有自己风格的工艺品。他的创作作品与他出身的环境及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关系。Tony出生在德克萨斯达拉斯郊区,从小深受美国西南地区本土文化(包括印第安文化)的熏陶,对本土艺术有浓郁的兴趣。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纳瓦霍纳(Navaho,亦作Navajo,是美国印第安居民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地毯编织工艺聋人的回顾生活史和典型案例研究。说到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民族,我们不得不说北美印第安人对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如独具风采的陶器和编织精美的织物。另外,大量研究发现印地安部落间经常用手语来交流,是因为各部落用的语言不一样,只能用手语来沟通明白彼此的意思。从他的烙画葫芦艺术作品可以看到他对两个文化(聋文化和西南部印地安文化)的痴迷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开拓了聋人视觉图像艺术的新领域。在《三个西南地区的手语》上,他把二十六个字母的手势符号和三个大型美国手语化的动物(蝴蝶、鱼、鸟)融合在一起,体现美国经典西南地区的特色并不失自己独特的聋人文化。他的另一幅作品《龟》,诠释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部落分别采用狼、老鹰、乌龟等动物作为他们的图腾崇拜,阐述印第安人敬畏动物,崇尚天地,膜拜自然。Tony也采用本地手语来构成“龟”的形象,蕴含了印第安部落对祖先和神灵的虔诚敬仰,同时表达了他们用手语作为重要的、有效的沟通方式。
世界各国都有许多擅长工艺制作的残疾人士,后来就有了四年一次的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争大会,这项活动起始于1976年。为了进一步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联合国大会宣布1981年为“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Disabled Persons”(国际残疾人年),并确定了“全面参与和平等”的主题。同一年,联合国和国际康复会决定举办Abilympics(技能奥林匹克),来源于英文中Ability(能力)和Olympics(奥林匹克)两个单词,在中国被解释称为“国际残疾人技能竞争”。项目不但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职业技能比赛,还包括手工艺技能的竞争,比如Basket Making(藤编)、Jewelry Making(珠宝制作)、Wood Carving(木雕)、Embroidery(刺绣)、Hand-Knitting(手编)、Batik(蜡染)、Pottery(陶艺)等等。国际残疾人技能竞争大会先后在日本、哥伦比亚、香港、澳大利亚、捷克、印度、韩国举办过,今年将在法国进行第九届Abilympics。这次竞争大会无疑是残疾人士自强不息、才艺展示的精彩舞台,也是一个开阔眼界、增加各自工艺技能了解,增进各国残疾人友谊的国际大平台。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展示中国残疾工艺人的风采。
再回到“非遗”的话题。我认为,如果“非遗”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上,而不是紧跟时代步伐或走在时尚生活的前沿,将会面临被高科技手段替代的危险。“非遗”的重要灵魂依然在于手工艺的精湛与手艺人的创新。我还认为,“非遗”仅仅崇尚传统与精神,而不去提升它的经济效益与占领市场,也难走得更高、更远。所以“非遗”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道路,步伐才能更加坚实。
几年来,“阳光工坊”尝试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对策的创新,努力改变目前科技发达对传统手工艺不利的现状。
一、让“非遗”工艺深入群众,进入社区。“阳光工坊”携手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与社科系)、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举办“2014年创新草编和竹刻设计大赛”,一来弘扬嘉定传统工艺特色“黄草编织”和“竹刻”艺术,二来促进残疾人与健全人的相互理解、合作共进。展示两院大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舞台,提高学生对“非遗”手工艺学习的热情。
二、紧跟互联网时代。“阳光工坊”在嘉定区政府、区残联、京东集团的鼎力支持下,正式入驻“京东商城”并且开通了绿色通道。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快速、清晰地展示“阳光工坊”手工艺品与手工艺人,让更多的人看到残疾人士的优秀技能与创新潜能,并能逐步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残疾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三、工艺美术设计师任重道远。众所周知,现今时代产品的包装和品质提升无疑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在“看包装选产品”、“设计提升颜值”的时代,一方面产品的推广和时代的发展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人们对产品的“眼高与挑剔”、“时尚与传统”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提升民间手工艺产品的档次成为设计师的新课题。
我在“阳光工坊”做商标和包装设计的思想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让爱的阳光普照大地,生命不存在‘残疾”,并在无声中叙述着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励志故事,演绎残疾手工艺人不自怨自艾、刻苦乐观、不断创新的精神。如我接受顾客的特殊要求,为国际朋友设计黄草编拎包加一个英文姓名的图文,因具有中国特色又不失国际化的时尚与大气,让外国友人感叹万分……
“非遗”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文化工程,我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我有责任也有信心与大家一起,为这一造福后人的重大工程共同努力,让“阳光工坊”的设计作品更加精致华美、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Deborah M.Sonnenstrahl.Deaf Artists in America: Colonial to Contemporary.DawnSignPress.2002
〔2〕陈少毅.从聋到龙.华夏出版社.2009
〔3〕于松梅和钟玲.美国聋人文化略观.中国残疾人杂志.2007.2
〔4〕王红艳.北美印第安人的图腾崇拜与“龟岛”传说.The Knowledge ofEnglish.2012.7.(总第2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