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Once upon a time, craftsman was regarded as a symbolself-sufficiency economy in agricultural community andrepresentative of backward mode of production, whichwas neglected and even contemptuously discarded andforgott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constantly enrichesand advances thoroughly. Although it may take timeand extraordinary imagination to adapt to it, this onceagain proves: Hand is honest! Craft is down to earth!Handicraft is an eternal and brilliant part of humancivilization and the creation.
一、人之手,是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精妙的构造。
每个手包含14块指骨,5块掌骨和8块腕骨。人全身共有206块骨头,两个手就占四分之一强。
科学家认为,人所以具有高度智慧因为有三大重要器官,一是可以感受三维空间的眼睛;一是能够处理感官传来信息的大脑;另外一个就是手。
大约经过1亿年的演变,灵长类动物的手和脚具有了抓握功能。大约3.6万年前,巨猿包括人类获得双足直立的姿势,为在运动中解放双手铺平道路。
握拳是一种标志,世界上唯有灵长类哺乳动物能真正紧握。真正的手必须具有灵活的大拇指,有了拇指手才能够紧握。现代人类手的拇指运动方向与其他四指是相对和呈直角的,结构特别有利于形成紧凑的拳头。一个较长的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就能单独将动作控制到一个精确度很高的程度,人类的手由此演变成大自然所能最完美创造的工具。
人类的手也是一种语言。人常常说话时比划或完全用手势来表达感情。原始人曾用全身各个部位的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口头语言诞生后肢体语言逐渐被淘汰,但手势的表达功能被保留。人手丰富的肢体变化可以起到语言表达的功能。研究发现,说话时做手势有助思考、表达和记忆。手还具有身体最大的定位能力。
手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大脑和视觉的变化。手执行脑的指令做动作,并通过神经网络向脑传送信息。手的动作也是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直接因素。
最重要的是:手是人的重要感官,也是人知觉的一部分,是人类触觉反馈最丰富的来源。人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外,触觉也是重要的感觉。触觉与手有密切关系。人类的手指十分灵敏,只有0.00002毫米的振幅也可以被感觉到,能透过皮肤感受环境温度和物表的质感。古代金匠最后检验产品的光洁度,并不依靠眼睛,而是用手指抚摸。
手是人获得经验的重要渠道,是重要的信息源。对于如今的人,来自手的体验实践是一种稀缺知识。
灵巧的手能成为一个人独特的优势。
二、心之手,手是心灵的窗口。
所谓“手艺”,即以双手与简单的工具相配合所产生的手工技艺,“是人在劳动实践中通过手的活动而获得的操控外部事物的精确而自由的技巧”,也即“是以人为主体的、通过手的主观的能动的创造活动”。
手工技艺曾是作为生活生产的技术手段存在的,与人们的造物有关。由于古代条件所限造物又限于一定的地域和物产,因此手工技艺的最初发展依赖于人们的生存环境,有着许多“自然性”。从某种角度讲人通过手适应环境,通过手制造出反映人需求的新物品而又改变影响了环境。
造物是个过程,由于地域不同运用物产不同而流程不同,同一种材料会由于流程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手艺。考察一项工艺,可从三个维度:材料;工具;制作方法。对手艺的认识也是同理:手艺,即人通过一定的工具和一定的顺序对某种材料的处理。因此,手艺又与一定的“材料性”相关。
手艺与材料相关的同时,又与工具密切相关,而工具的有意识使用是人的标志之一。工具的使用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文明的标志。不同的文明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手艺与一定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有一定的“历史性”。
手艺可以改进、改良和变化。手艺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后天获得。然而手艺的获取,仅靠口授和观摩不行,需经过个体亲自实践,一定要经过“手”,同时经过“心”。甚至有学者认为:某一项技艺,一般都要经过一万次左右的重复,才能熟练掌握。因此,脱离实践的学习传统工艺是缘木求鱼。
手艺,实际反映的也是手与脑的关系。手脑相连,手既是感觉器官又是人脑延伸的工具,手能统领五官的其他信息,将外部信息和大脑交互作用。
手艺人非常感性 ,但又非常理性 ,手艺不仅仅只是“做”,在造物中诸如选择材料、设计造型、安排工序、制作工具等不同的阶段,他们不停地思考“做什么”,“怎么做”……。因此,手艺也是一种思维,手艺具有“思维性”,手艺人也是人类的“思想者”。
旧时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所培养的手工匠人对“好手艺”的理解自有内涵:严谨,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确保质量;工具、材料、流程,每个细节都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真正的手艺人是敬业的,他们跟自己较劲,不停止追求进步。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
手在创造的过程中也逐渐培养起一种意志。手工匠人遵循的特质是耐心、专注、坚持,这就是“工匠精神”。这种特质依靠言传身教地随着手艺同时传授,很难仅以文字记录,也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这是现代大工业的组织制度与操作流程无法承载的。
“手艺”作为手脑交互状态下的、人脑审美意识支配下的手的技艺、技巧,既有它的独立一面,同时也是“非孤立性”的,与外界、社会互通互动,这也是它的现实价值所在。
卢梭曾在《爱弥儿》里说:“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它在人的成长中功用最大,它在物品的制造中通过手将触觉、视觉和脑力协调,身心合一,使人得到健康的成长。”
三、创造之手,手工艺的发展需要创造。
“所谓手工艺是指手艺人凭借个体经验完全以手工劳动进行的或以手工劳动为主、辅助以简单机械工具、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造物行为、造物方式和造物过程”。
英国手工艺学会(Craft Countil Of England)将手工艺(1995)定义为:“一种手工制作和材料感知的行为,是对多种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这些实践性知识来自触觉本能、基于技术同时也具有审美性。”
清华美院教授杨永善认为:“手工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形态,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艺术,过去称其为工艺美术。而今纳入设计艺术范畴……手工艺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特征,是科学智慧和艺术观念的融合,是工艺技术和设计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上述的这些论述,已经比较清楚地指出了手工艺的特性。手工艺不仅具有“用”的成分,即实用功能;具有“工”的成分,即制作过程;还具备“艺”的成分,也即审美功能。
这种审美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农耕时代,人类在衣、食、住、行、祭祀、游艺等方面产生的各种器具皆由手工劳动创造而来。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些物品存世的时间比创造和使用它的人存在的时间更久。每一件手工艺制品都凝聚着人们个体性的艺术创作与设计智慧,体现了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质,它们虽属于手工艺范畴,但还可以从工艺技术范畴、艺术范畴甚至从文化范畴进行界定、认识和研究。
手工艺与艺术之间并不存在隔阂。手工艺曾创造了许多今天被博物馆美术馆认作是艺术品的实用物品,这些物品之所以受到后人的尊敬,是因为手工艺人将它们与人的思想审美、需求功用、造物劳作和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在它们中间寄托了情感投入了生命。它们是手的艺术,更是生命的艺术。
欣赏一件优秀的手工艺作品,并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外表,而是被其背后的精神内涵感染。对材料?处理,对工艺的组织,精致外表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是心灵之波的流淌。
手工艺发展的动力是生活,根基是创新。手工艺不简单是技术,不单纯是“功夫”,而是思维,是智慧。创新是人类独特的品质,是一种复杂思考后而赋予行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部手工艺史就是一部创新发明和进步的历史。
手工艺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手工艺是个体的人对自然界的最直接的反应。个体的差异形成手艺的变异,因此手艺世界是丰富的。手工艺在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存在,且行且相依,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手依然在造物中发挥作用;因为人需要对外部世界理解和适应;手工依然在人的成长不可缺少,因为人需要手来丰富自己、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当然,手工艺的发展不应只是象牙塔,应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回归生话。当手工艺回归生活,回归人的个性创造,当手工艺成为人认识世界丰富自己的一个途径,那就可以坚信:手工艺活动是一种持久的基本的人性冲动,并不会因工业社会、数码时代而消失!
曾几何时,手工艺人被作为一群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经济的形象符号,代表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被忽视甚至有些轻蔑地随意抛弃和遗忘,在教育领域甚至连名字都不容许存在;曾几何时,手工艺人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又受到称赞,被认为对当代各行各业有着普遍意义。……人的认识正是这样不断丰富和深入,虽然可能需要时间和超常的想象力才能适应它,但也再一次证实了:手是诚实的!手艺是实在的!手工艺是人类文明和创造中持久而璀璨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论手艺的特征》,王文杰,《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 (同前)
〔2〕《匠人》,理查德·桑内特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 “手工艺”概念辨析,赵屹,《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3〕转引自曾瑜,“家庭手工艺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美术教育,2005第4期《美术之友》,2001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