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两会”时间悄然而至,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中国将向世界释放出怎样的重大信号?未来五年,海洋、航运、造船以及相关行业将沿着怎样的路线图行进?“两会”要点,一览无余。
“两会”时间悄然而至,三月的北京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全球经济持续萎靡不振、悲观情绪弥漫的背景下,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中国将向世界释放出怎样的重大信号?对于海洋、航运、造船以及相关行业而言,虽然寒冬仍未远去,但从“两会”释放出的信号来看,未来仍然可期,这从今年“两会”海事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一些关键词里能够窥出一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一条主线。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海事界全国人大代表普遍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航运业和船舶工业都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需进一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
对于船舶工业存在的诸多矛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会长郭大成表示,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船舶工业企业要在积极推进和落实供给侧改革上花气力,要在企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同时要在创新发展上多发力。特别是供给侧改革中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对船舶工业企业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今年就带来了《推进造船供给侧改革,拓展海洋装备业建设》的提案。他认为,造船和海工产能过剩表面上是在市场高峰时的不理性投资扩产造成的,但深层次的问题是创新驱动力不足所导致的结构性产能过剩,如果造船业和海洋装备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的问题得不到真正缓解,造船产业和产品结构得不到调整,必将影响到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的主力军——造船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以创新调结构为主线,突出提高有效供给,减少过剩的低端供给,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调整,推动造船业向中高端发展。为此,他建议在补创新短板、去低端产能、调产品结构、降运行成本上狠下功夫。
航运业也同样面临经营困境,航运需求增长缓慢、航运运力供给持续过剩的供需矛盾仍较突出,航运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原中远集团董事长马泽华指出,航运业要采取创新商业模式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从而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航运企业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必须做好控制成本的工作,以创新的方式抓好企业的基础性管理,这是航运企业渡过当前难关所必须开展的工作,也为实现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对航运业技术、市场等诸多因素的不断发展变化,作为航运业的下游,港口行业也同样面临供给侧改革的需求。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杜传志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行业应进行整合,提高港口行业的运行效率,适应船舶大型化的需求,降低运输成本和物流成本。二是把多式联运、物流配送、大宗商品交易及结算等手段集成在港口功能上,降低货物的交易和物流成本。三是加快税费改革步伐,进一步降低港口企业运营成本。四是金融行业要加大改革,降低融资成本,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港口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一般投资量大,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对提高效率、质量和效益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雾霾天气已经切实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命健康,社会对于各种污染源的关注也空前高涨。去年,有关一艘万箱船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15万~20万辆重卡的相关报道频繁见诸各种媒体,曾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今年,在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会上,3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大代表金东寒、陈戌源、张全关于船舶排放污染的争论,再次让航运减排走到了聚光灯下。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认为,现在航运的污染物排放仅次于道路交通排放,位列第二位,在上海的排放清单里,航运排放占到很大份额。现在很多国家自愿执行更严格的航运排放标准,而我国则没有实行这样的高标准,使得排放量大的船舶纷纷进入我国。他建议,我国应大幅度提升排放标准,倒逼产业升级。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裁李令红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船舶污染排放是容易被忽视的城市PM2.5来源,船舶废气污染主要源自劣质燃油。我国缺少一套完备的针对港口污染物排放的限制标准和法律体系,对船舶、港口使用清洁能源改造也没有相关的政策支持。他建议由国家环保部门牵头,起草相关限制港口污染物排放的强制性法律法规。同时,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推进绿色港口建设的鼓励政策,明确相关行政和技术管理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在港口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强制性使用、清洁能源的用能价格方面制定鼓励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高美琴则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维度上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与国家治水新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目标相比,当前的航道排污更应受到重视。船舶营运过程中所排放的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垃圾以及燃烧柴油排放出的气体等也是重要的污染源,不仅危害江海水环境,对港口大气环境的威胁也不容小觑。在围绕国家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应先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财富的二次分配和转移,解决流域上下游发展公平性问题,进而缓解、根除长江中上游工业排污。
可以说,在船舶污染减排压力的倒逼和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国内在船舶空气排放污染治理方面的行动还是卓有成效的。2015年9月1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15-2020年)》,制定了未来五年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16年2月1日,交通运输部宣布我国将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水域设立船舶排放控制区,控制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根据排放控制区的减排路线图:自2016年1月1日起,排放控制区内有条件的港口,可以实施高于现行排放控制要求的措施,包括船舶靠岸停泊期间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的燃油。自2017年起,船舶在排放控制区内的核心港口区域靠岸停泊期间(靠港后的一小时和离港前的一小时除外),应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5%的燃油。2018年起,这一要求扩大至排放控制区内所有港口内靠岸停泊的船舶;2019年起扩大至进入排放控制区的所有船舶。船舶可采取连接岸电、使用清洁能源、尾气后处理等替代措施。2019年12月31日前,我国将在评估实施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包括船舶进入排放控制区使用硫含量不高于0.1%的燃油、扩大排放控制区地理范围等。经初步测算,到2020年,三大水域船舶硫氧化物和颗粒物将比2015年分别下降约65%和30%。
有了减排路线图后,内河LNG动力船备受关注。连续三年都关注船舶减排和LNG动力船的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表示,为减少船舶大气污染,国家和地方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已在技术标准制订、试点示范项目推进和中央财政激励补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LNG动力船舶的推广远未达到预期设想。一是LNG动力船加气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二是国家层面虽有对LNG动力船舶的建造补贴政策,但还远不够分摊新建LNG动力船舶所增加的造船成本,LNG经济性也不明显,价格下跌幅度要慢于油价下跌幅度。因此,这一领域应该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建立船用LNG和0号柴油价格联动机制,确保船用LNG具有一定经济性。同时,制定绿色船舶、绿色航运企业的标准,同时统一LNG规划布局并简化审批手续。
目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响应。去年我国与30多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共建谅解备忘录,而且一些主要的“一带一路”骨架已经开始搭建。未来五年,如何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也成了今年“两会”期间各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副省长王路指出,海南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是中国与东盟、南亚、中东、大洋洲沿海各国海上交往的最前沿。应创建面向东盟为主的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按照“一区多片”模式,推进海口、三亚、洋浦3个自由贸易试验片区建设,实施更加开放的投资、贸易、旅游等政策,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和重要平台。
“一带一路”是致公党今年“两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透露,今年致公党中央提交的重点提案和发言,主要关注航运通道、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涉外政策等方面。其中有不少内容就涉及“一带一路”方面的,像粤港澳合作的建议,涉及到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珠三角各个城市如何定位的问题;界河提案是要解决中国与俄罗斯河流的航运问题,通过解决体制问题,构建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干流高等级航道,畅通水上对俄经贸大通道,这可以打造东北亚的黄金水道,推动东北经济发展。在《关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提升我国“十三五”对外开放水平》的提案中,致公党提出,下一步要放大自贸区“溢出效应”,推动开放型经济提档升级。如支持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有条件的地区,以及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加强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的积极对接,进行制度上的先行先试。围绕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建立更加紧密的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对自贸区改革措施研究,加快复制推广工作。同时建议推进境外经贸合作载体建设,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对接活动,完善“一带一路”投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积极对接,支持金融机构率先加大“走出去”步伐等。
海上丝路指数建设对于我国构建国际话语体系、实现中国梦有重要意义,波罗的海交易所通过两百多年的资源积累和底蕴沉淀,才造就BDI成为世界上衡量国际海运情况的最权威指数。在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航运和贸易指数的权威发布是实现我国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争取国际航运贸易定价权和发布权的重要体现。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原总裁李令红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资源整合,夯实指数建设基础;二是推进对外合作,不断完善海上丝路指数;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推广海上丝路指数。
“十三五”期是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等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在当前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新形势下,内河航运对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内河水运发展也吸引了各界代表、委员们的目光。从“两会”反馈的信息来看,长江黄金水道依然是普遍关注的热点,再就是其他水系的发展也迎来大好发展时机,各种相关提案和建议纷纷出台。
对于长江黄金水道未来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兆安认为,作为与沿海并列为中国最重要的两条经济带之一的长江经济带,其战略重要性已日益突出。但是,目前制约并影响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瓶颈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运输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水运市场受到影响。二是航道建设投入不足,总体上仍然处于天然航道状态,黄金水道的优势难以发挥。三是船舶非标准化,船型、机型复杂,性能良好的干支直达、江海直达的新型运输船相对稀缺。四是港口功能比较单一,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集装箱等专业码头数量明显不足。五是支持保障系统的设施与装备水平比较低,航运体制不够顺畅,管理水平不够到位、经营服务不够规范。为此,他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强化国家发展战略,细化航运发展规划。二是启动相关立法工作,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三是加大航运建设投入,提升航运服务水平。四是抓住重点环节,推进船舶港口标准化建设。五是推动合作纵深发展,联手发展要素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唐冠军对当前长江干线水域非法采砂行为忧心忡忡。他认为,这种肆意滥采行为,严重破坏长江航道、危害过往船舶航行安全,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登记在册的长江水上交通事故,超过70%涉及非法采砂,死亡失踪人数占比高达42.1%。非法采砂船为了多采砂,不分地点,哪里有好砂就在哪里下泵抽砂,致使国家投入巨资兴建的丁坝、护岸等航道整治建筑物地基被掏空、垮塌和损毁。因此,他提出,应依照《刑法》对在长江上非法采砂严重破坏航道危及航运安全的行为,以破坏交通设施罪定罪量刑,严格追究其刑事责任。另外,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提出的统筹协调破发展“瓶颈”建议,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汤宗伟提出的启动三峡过闸新通道,打通长江与丝路多式联运瓶颈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高美琴提出的整治船舶排污推进长江航运绿色发展建议,都对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提出了真知灼见,为治理和改善黄金水道的环境提供了决策参考。
其他内河水运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海事界代表、委员们的普遍关注。像致公党中央提出的科学规划建设淮河入海航道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周家斌提出的启动湘桂运河前期规划工作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宋万永提出的协调解决金沙江下游航电矛盾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姚晓英提出的尽快打通北盘江出海航道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金占忠提出的启动松辽运河建设规划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王月英提出的在全国设立若干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以形成比较完整的经验,加以推广,促进内河水运振兴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苏国萃提出的关于尽快解决清江水电枢纽碍航问题的建议等,都显示了内河航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走向深海大洋,一直都是我们的梦想,因为那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今年“两会”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会产生一批重要的深海装备成果。其中,在未来的海洋重大工程中,“蛟龙探海”、“雪龙探极”尤其引人注目。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在深海装备的研制开发方面已经有了一揽子计划。今年2月份,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这个专项紧紧围绕海洋高新技术及产业化的需求,将重点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为走进和认识深海提供装备。其中,万米级潜水器研制、“蛟龙”号改装、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装备研制、深海采矿装备研制都在这个指南中有所体现。目前,针对各个项目,相关参研单位都在协调开题论证工作,组织推动项目进展。这项工作的开展为我国研制深远海油气及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装备,促进海洋油气工程装备产业化,推进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及试开采,加快“透明海洋”技术体系建设,以及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蛟龙”号的成功研发,七〇二所在深海装备研发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去年,他们申请的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通过了科技部的立项。颜开表示,通过搭建这样一个重点从事深海载人装备应用技术、关键技术攻关的平台,七〇二所将关注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大潜深载体的结构技术,着力解决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采矿器、深海空间站等大潜深装备面临的技术问题;二是深海装备的作业技术,深海装备是到海底去作业的,主要研究深海装备的作业、施放、回收等一系列问题;三是深海装备的总体设计技术,对深海载人装备各方面的指标、关键技术方案进行综合统筹协调。今后,七〇二所还将增强深海装备的研发力量,适当扩大研发队伍,力争在深海装备的共性前沿技术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为潜水器、深空站、深海装备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要充分利用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做好各项研发工作,为国家重大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据悉,2016年,国家海洋局除了将推进“蛟龙探海”重大工程外,还有“雪龙探极”重大工程。为推进“雪龙探极”科考工程,国家海洋局计划于2016年组建南极航空队,初步构成极地区域的陆-海-空观测平台。建立适用于极地环境的空间、遥感、冰雪和海洋探测技术及装备支撑体系,建立长期、系统和网络化的极地综合观测与应用服务系统。此外,2016年,国家海洋局还将组织完成第7次北极科考,力争开展首次中俄联合北冰洋考察。同时,做好大洋第39、40航次科考调查,实施国际海底矿区合同计划。“十三五”时期,国家海洋局将坚持创新发展,使创新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推动“海洋+互联网”“海洋+大数据”等发展模式创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级海洋重点实验室,打造适应需求、层次高级的海洋高技术产业体系。
毫无疑问,“十三五”,中国正加快走向深海和极地的步伐,而“蛟龙号”和“雪龙号”不断取得成功则是中国走向深海极地的最强动力。
多年来,海洋界、航运界以及造船界的众多专家、学者,一直感叹国人的海洋意识和航海意识淡漠,心中只有脚下黄土,不知还有沧海一片。如今,随着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五部委在两会期间联合印发《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国正式迎来一个崭新的海洋时代。
《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体系,基本形成海洋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种多样、社会影响突出、组织保障有力、公众广泛参与的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工作格局;海洋意识、文化服务大局和中心工作的综合能力明显提升,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显著提高。为达成上述目标,《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海洋意识宣传教育和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重点,创新海洋新闻舆论工作;二是以讲好海洋故事为重点,推动海洋意识大众传播;三是以海洋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为重点,增强海洋基础知识教育;四是以社会教育为重点,提高公众海洋意识;五是以丰富海洋特色内容为重点,发挥公众文化服务体系在提升全民海洋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六是以政策引导扶持为重点,促进海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七是以重大理论研究与调研评估为重点,夯实提升全民海洋意识业务体系。
从目前该《规划》的发布反应情况来看,虽然还没有太多的人给予关注,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规划》的一步步落地,相信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海洋、航海文化的作品,这将对中国的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建设起到独特的作用,同时也会助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更加顺利地推进。
显然,近来红火的“讲好中国故事”一词,正转变为“讲好海洋故事”。而海洋故事也会为我们打开更多想象的空间,一部带有不多海洋元素电影《美人鱼》上映仅一个月,票房收入就突破了33亿元之巨,这让身处水深火热中的航运业和造船业情何以堪?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报告里第一次出现“工匠精神”4个字。
李克强总理提起“工匠精神”,为什么能触动中国企业的神经?因为这正是中国制造的痛点。有一个例子,会让我们有更深刻的体会。据统计,截止2012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扪心自问,中国真正超过200年的企业有多少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让人心痛的问题。为什么这些长青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青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是,这些长青企业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胡可一认为,船舶工业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在补创新短板上做文章,对标日韩加强产品创新和流程革新,特别是节能环保的优秀船型、高技术复杂船型的研发,要根据自身现有的设施条件,选准突破口,变全能为专业,在某一细分船型领域做精做专。这个做精做专,就需要工匠精神。在胡可一看来,目前中国的制造业领域依然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受限于自身制造形式,不可能全面用机械来进行生产,这就凸显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这类企业员工队伍有手艺、有专注精神是必须的。他的理解,“工匠”是广义的,不只限定于纯粹的手工艺匠人,在掌握先进技术方面,同样需要“工匠精神”。他认为,“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高校和企业两个层面的努力,而现在高校中缺乏实验性、动手性的学习,应该多一些实用性的教育。举个例子,如果你用手画图不行,用计算机去画图,也画不好。同样的道理,你如果手写不流利,打出来也不会好。除了传统的高校,他认为偏重技能的专科学院和高职院校在培训方式上更有必要做出改进,应多注重感性认识的教学工序。此外,培养全面的“工匠精神”,意味着不仅要培养良好的工作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次李克强总理提出工匠精神,就是鼓励生产第一线的员工学技术,做出一技之长,强调一种踏实勤恳、努力钻研的工作态度。
胡可一表示,“工匠精神”可以成为我国制造业打造海外品牌形象的有力手段。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讲,“工匠精神”对于树品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造船为例,监造代表在整个造船过程中都是参与的。如果企业施工很规范,工人素质很高,建造方自然会觉得船厂形象好,进而,整个企业的品牌形象也就有了。
多年来,海洋、航运法律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是每年“两会”一些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要建立海洋强国、航海强国,必须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海洋局总工程师吕彩霞认为,我国要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势在必行。今年“两会”召开前夕,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法》(以下简称《深海法》),它是国家规范深海海底区域资源勘探开发行为的一部法律,能更好地推进我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到深海进行科学调查,开展科学研究,也能更好地保护深海区域的海洋环境。截至目前,我国虽然已制定涉海的法律包括《海洋环境保护法》、《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渔业法》、《海岛保护法》、《深海法》等,但在她看来,我国的海洋法律还不够完善,尤其是还没有海洋基本法,这与海洋大国的地位不匹配。经过了几年努力,海洋基本法已列入本届人大的立法计划。这也意味着我国正在逐步完善海洋法律体系,并按照这个体系推进依法治海、海洋强国建设。
今年“两会”,她特别关注南极立法问题。她认为,《南极条约》自1959年签订以来,已成为各国在南极开展活动最主要的国际法律依据。我国于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1985年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目前,在《南极条约》29个协商国中,已有26个国家按照《南极条约》体系开展了本国针对南极活动的立法。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要成为南极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应加紧制定法律,推进南极立法。另外,她还呼吁,国家海洋局重组后,为了能依法行政,相关法律应尽快出台。
因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给行业和企业发展带来的制约,国内航运企业深有体会。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河北远洋运输集团董事局主席高彦明在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应尽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他认为,《条例》规定,在国内从事国际船舶运输业务及相关辅助性经营活动,包括国际船舶管理、国际海运货物装卸、国际海运货物仓储、国际海运集装箱站和堆场等业务要经过交通主管部门审批。全世界99%以上的国际航运企业都没有经过审批,运营得都很正常,中国拥有船舶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三,但90%以上的外贸船都悬挂方便旗,绝大多数航运企业都流落到海外注册。这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讲对中国都是不利的,与中国的航运大国地位极不相符。在海外注册国际航运公司(包括船舶注册)都是登记备案制,通常一个星期就可以办好。由于我们国家海运制度与国际规则不融合,有诸多无法适应国际航运市场特点的限制,造成设立国际航运公司和船舶注册要经过很长时间和繁琐的手续才能完成(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为实现中国海运强国发展战略,把国际航运业务与国际接轨,提高和促进中国航运企业的竞争力,建议尽快考虑修改《条例》的相关规定,对于设立国际船舶运输的航运公司,无论是用于实质经营还是用于船舶注册,均取消目前的审批制和相关的资质要求,一律改为登记备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