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晓芳
摘 要 2013年1月1日实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与核算规则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学习并了解该制度,对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和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水平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就以此制度为出发点,简析变化的同时,分析了该制度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会计科目变化 权责发生制 预算管理 政府收支分类科目
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步伐。财政部于2012年12月19日发布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22号)(以下简称“新制度”),要求相关事业单位自2013年1月1日起贯彻执行。纵观这些制度上的变化与修订,不难看出,其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结晶,这些修订后的制度不但适应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而且更贴合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主要会计科目的变化及意义
(一)资产类科目变化及意义
1.资产类账户变化。资产类科目调整新增了“零余额用款额度”,是根据财政部批复的用款计划收到和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财政直接支付是单位作为本年财政补助收入;财政授权支付是单位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预算指标,转入“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两个科目在本次会计制度修订中,明确了使用方向与核算范围,适应了标准化的财政管理要求,增加了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如增加“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等科目。事业单位计提折旧采用虚拟折旧方式,即计提折旧不形成折旧费用,而是对冲非流动资产基金。对于累计摊销,事业单位可以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数额。
2.意义。这次修订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意在更加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资产的磨损使用情况,准确地在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中体现资产的实际价值,从而提升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状况的评价水平。
(二)负债类科目变化及意义
1.负债类科目的变化。负债类科目主要调整部分旧科目的结构与名称。例如,将原“借入款项”细化为“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将原“应付工资”“应付地方津补贴”“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统一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把“应缴税金”账户改成“应缴税费”账户,新增了“长期应付款”科目。
2.意义。这些科目调整适应了目前事业单位的经营实际,特别是随着我国事业单位借入款项的多元化,以及工资收入结构等经济业务的结构性变化,调整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已是必然之举。
(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变化及意义
1.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变化。该科目的变化是与资产类科目调整相对应和与权责发生制核算规则相适应的结果。例如,将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和“固定基金”合并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并设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二级科目;在原“专用基金”科目下新设置了“财政补助结转”二级科目,新增了“财政补助结余”,这两个科目与资产类科目“财政应返还余额”相对应,用于核算事业单位年末结余或结转的财政资金额度。将原“拨入专款”“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合并为“非财政补助结转”,用于其他非财政性质资金的结余核算。最后,“结余分配”科目修订为“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明确了该科目对事业单位经营结余的核算内容。
2.意义。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要熟悉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变化内容,特别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计提折旧摊销的核算规则。另外,明确财政资金的性质,正确区分财政资金的结余与结转,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从而实现对财政资金核算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四)收入类科目变化以意义
1.收入类科目变化。仅将原“附属单位缴款”改为“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2.意义。与整体新制度的科目命名规则相一致,形成了统一的整体。
(五)支出类科目变化以意义
1.支出类科目的变化。支出类科目变化较大,将“拨出经费”“事业支出”“结转自筹基建”合并统一为“事业支出”;将“经营支出”和“销售税金”统一到“经营支出”中;新增“其他支出”科目。
2.意义。这些调整简化了核算内容的类别,简单地将非经营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相分离,减轻了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核算负担,也方便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阅读,进而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实用性与可理解性。
(六)新制度财务报告中的变化及意义
1.变化。增加了财政拨款收支表,改进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的结构和项目。例如,为便于对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在资产负债表中按资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为合理反映事业单位的收支补偿机制,按照多步式结构设计收入支出表等。
2.意义。这些财务报告中的变化一方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格式与国际惯例,如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了通用性;另一方面,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制度特点,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更完整,以此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考核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二、给事业单位会计活动带来的影响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自身的改革发展,以及政府财政预算收支的宏观要求,对事业单位的预算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方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实现了与财政管理的良好对接
财政资金管理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也是会计核算的重点。随着近些年财政预算、决算及零余额账户管理工作的加强,事业单位必须严格规范本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对科目的调整,正好与财政管理要求相对接,使得会计人员更便于记录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也提高了财政部门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监督效率。
(二)使得决算报表更加合理
旧制度时,每年事业单位编报决算报表,都需要根据财政部提供的会计科目对照表,调整本单位的科目余额进行填列。依据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科目对应关系,使事业单位更为轻松地从本单位的账套中提取数据,提高了效率。同时,财务报表与决算报表数据的一致性,既便于各级财政部门的监督,又可以及时调整对事业单位的补贴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宏观调控作用。
(三)增强了内部财务管理能力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财政管理要求的统一,便于事业单位调整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采用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可以直接依据核算要求,设计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本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有利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推广,提升了内部财务管理的能力。
三、采用权责发生制的进一步建议
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采用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并不全面,与企业会计制度中的权责发生制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的折旧,仅做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处理,并未直接与事业单位损益相关。本文认为,需要依据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内容,划清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应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核算基础,才能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
四、结束语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给事业单位的核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需要加强学习,掌握核算特点与方法。鉴于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需要国家根据事业单位的核算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其发挥出更大的会计核算管理作用。
(作者单位为中国版本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乔元芳.解读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八项主要突破与创新[J].新会计,2013 (02).
[2] 张雪芬,董健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问题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