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16-04-29 00:44王建龙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时代意识形态新媒体

摘 要:微时代的移动互联技术发展有着自己的特色,同时也改变着我们原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崭新的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当前我们应把握“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发展特点,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丰富微平台马克思主义信息源,增强马克思主义微平台的吸引力,丰富网络传播形式,建立网络民情互动、民意表达机制。

关键词:微时代;主流文化;意识形态;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6.03.20

文章编号:1009-6922(2016)03-63-04

一、微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的新特点

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依靠的是政治权威所设置的主流价值体系,用一种相对刚性的手段,通过主流媒介、政治精英和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在民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民众被动的选择而实现的。而在微时代背景下,随着微博和微信等新兴媒体传播手段的出现,我国文化传播出现一些崭新的特点,这些新兴媒体,依靠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崭新的媒体传播技术手段,迅速在我国文化传播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我国主流文化传统的发展格局和传播路径。

(一)信息源的扁平化

过去,人们接受的信息,大多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等权威机构,所接受到的信息经过层层筛选,即使可以从互联网获取信息,也大多是传统媒体信息的简单复刻。由于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存在传播过程过于单一,互动性差等缺点,所传播的信息未必是人们关心和关注的,这无形当中就造成了传播效果的弱化。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传播的门槛被大大地降低了,尤其是智能手机大规模使用,使得人们传播信息变得简单而快捷。每个公民都可以第一时间将自己周围发生的事件传递出去,也可以随时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并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源,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收者。这改变了信息传播领域由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原本垂直式的传播模式趋向扁平化。

(二)过程的瞬时化

微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的门槛变低,同时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当某一观点或者热点事件能引起公民的共鸣时,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获得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转发,瞬间就会获得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声音。信息传播的瞬时化伴随着信息互动的瞬时化,第三方空间如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可以使信息接受者在第一时间对接受到的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传播的瞬时化和互动的瞬时化,共同导致了信息传播过程的瞬时化。

(三)内容的碎片化

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传播媒介的桎梏,使得民众在信息传播上拥有了更大的自由。例如,公民可以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事件,发表不同动机、不同视角的看法或者评论。即使网民没有亲临事件现场,但可以转发一张图片或者发表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因此,微时代背景下的信息传播内容和主题不再是统一的,信息的传播不再是完整的传递事件的全过程,而是在传播过程中由不同的传播者进行了新的解读和重构。这就导致新闻事件最终呈现出来的状态是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

二、微时代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

(一)微时代内容传播的任意性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提出了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公民对信息的理解日益多角度化,不再是传统的被动的接受者,不再仅仅按照权威者所制定的目标去理解信息,而是主动将自己得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入自己的理解之后再进行传播,这种随意性的传播方式对广大公民对我国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多元化的网络信息拥有多样的网络传播平台。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使每个人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它使人们的传播更加随意和自由。同样由于个人的素质、受教育水平、职业特点、思维方式、个人性格的不同,以及其在技术、认知、心理、道德、立场等方面的能力不同,因而价值选择会有差异,致使微平台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网络多元信息具有开放自由的网络承载环境。“互联网协议的开放性和管理方式的非中心性、离散性决定了其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管理与控制的”,代表不同利益的意识形态可以在网上广泛传播,各种对立性的意识形态冲突更加严重,微平台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各种社会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因网络有了更广的空间,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使一些非主流甚至反主流的网络文化、网络舆论逐渐汇聚成流并被一些人所利用,肆意宣泄,“一点一滴地改变着网络意识,推动网络舆论压力向现实社会压力转化。……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强劲冲击”。一些利益集团利用微平台传播有损国家利益、败坏社会风气的信息,影响网络舆论,与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争夺受众与影响力,冲击和淡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一些本身意志薄弱、信息混乱的人们在其影响下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发生错位和扭曲,甚至崇尚西方的价值观,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模糊了阶级差别,淡化了国家意识,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所宣扬的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情怀,激起了一些人对主流价值的逆反,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加剧了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文化被“边缘化”的风险。

(二)微时代传播方式的复杂性对主流文化的控制力提出了挑战

微时代背景下的新的传播平台使得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主流文化的传播受到很大冲击。我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要载体,大多是面对面的教育传播、集体学习以及个人思想政治教育等。在这种“你说我听”的单向传播方式中,民众被动接受信息,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同时受时空因素制约,对于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传播什么样的信息有严格控制,能够保证与主流文化的绝对一致性,因而有权威性、集中性和自上而下的单向性。而在新媒体时代下,一种新的双向互动、平行发散的传播模式使得人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创造者和发布者。微平台没有中心,没有主次,没有等级,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和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主流媒体不再拥有界定什么是“新闻”的排他性权力,传统的以新闻为中心的浓厚政治教育色彩的单向意识形态传播受到挑战,“人们不再仅仅听从执政党单方面的报道和阐释,也不会盲目地追随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微平台的开放性、匿名性赋予个人以力量,人们可以自行从这个平台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甄别信息。微平台一改过去主流意识形态权威的单向方式而变为新的平行网格式结构和双向的互动交流。人们可以在网上自由讨论、传播信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信息或者拒绝某些信息。“那些不能引起网民兴趣的信息永远不会被点击阅读,那些不能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网站起不到任何作用,甚至最终必将关闭。”微平台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讨论话题,超越了政府对话语权的限制,马克思主义过去以新闻媒体为中心的引导方式,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们的控制力,在微时代背景下显得有些失效。法律条文因网络的渗透性显得有些疏漏,权威控制总也赶不上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以及不受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网络舆论的形成。微平台上不经意的一个转发,在网民中也许就会激起非理性的共鸣,通过微博、微信等拥有大量用户的传播工具从而引发“蝴蝶效应”,形成一场“舆论风暴”,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关注,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对社会的控制力因此而降低。

(三)微时代阅读习惯的碎片化对主流文化的系统性提出了挑战

微时代与传统网络媒体时代不同的就是内容的微型化即“微内容”的广泛传播。所谓“微内容”,是和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有重大意义的“巨内容”相对的概念。微内容 (Microeontent)最早来自Jakob Nielsen,用以描述一小段包含元数据的文本、图像、视频等信息内容。网络上流行的微博客、微电影、微小说、微段子、微游戏、微社区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微平台泛滥的时代,各种信息海量的向受众传来,面对这些繁冗复杂的信息,生活在快节奏时代下的网络受众很难静下心来去分析甄别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样,内容简短、重点突出、形式新颖的信息逐渐成为主流,网络用户的阅读习惯逐渐变得碎片化、零散化。以“微博”为例,这个WEB2.0时代的产物很好地满足了用户在快节奏时代获取信息的需求,自2010年在中国流行以来,逐渐受到越来越多阅读用户的追捧。“一个140字的交流平台,一场140字的信息革命”。140个字可以成为新闻发布平台,可以成为广告宣传阵地,可以成为心情记录空间,可以成为粉丝凝聚纽带。微博的成功,意味着微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受众的阅读习惯已经和传统网络传媒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你想看谁的140字?谁喜欢看你的140字?简单的140字可以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信息碎片化并且在网上分享,这样的“微内容”使庞大的社会变得瞬间渺小,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信息的主宰,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一个具有新闻眼的自媒体,每一个人也都乐于成为这种碎片化的“微内容”的忠实粉丝。可以说,微时代各种微平台层出不穷,最大的影响就是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但是这些微平台传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信息,是不完整的。这些信息经过无数人个性化的加工,和最初发布的信息已经大相径庭,因此在准确性上会大打折扣。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一个完整的庞大体系,这个体系逻辑缜密,结构完整,所以拥有无比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传统传媒时代,官方媒体宣传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系统的、完整的,民众接受到的也是系统化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所以主流文化在我国民众中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公信力。然而进入到微时代以来,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和民众阅读习惯的改变,导致主流文化很难再像过去那样进行完整系统的传播,媒体技术手段的限制导致主流文化的对外输出受到很大的限制,民众阅读习惯的改变使得受众对过去那种长篇大论的说教式的意识形态宣传充满了厌恶情绪,甚至公然抵制接受意识形态的传播。微时代意识形态传播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导致有些情况下主流文化的传播并不能完整的被接受和理解,使长期以来主流文化在群众当中形成的威信力不断弱化,这种颠覆式的改变是之前的网络传媒阶段不曾出现的。

三、微时代提升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的路径思考

(一)丰富微平台马克思主义信息源

微时代信息传播虽然相较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但是信息源依然是传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微平台理论阵地建设,离不开对微平台上马克思主义信息源的开辟。要从信息的源头上保证信息的质量,减少负面信息的影响。纵观目前活跃的微平台,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信息内容极少,主流意识形态的数字化成果很少,大量的期刊著作和理论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网上电子版。因此,遵循新型媒体的发展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建设一批具有强大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微平台阵地,加大力度丰富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文化在网上的资源库。微平台是一个大熔炉,可以容纳任何形式的理论宣传,这个阵地是开放的,你不去占领,就会被别人占领。我们在微平台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绝不能停留在直接、机械的理论介绍,而是应该多方面、多角度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信息源。只有把握微平台信息传播的规律,并且善加利用这些规律,我们才能在微时代的信息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微平台理论阵地建设的首要内容。但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集中收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或发表深奥冗长的理论文章,而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在网上,从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进行解读,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第一时间在网上更好地了解党的工作目标,加深对党的工作和国家形势的了解。只有重视微平台理论阵地建设,才能在日益喧嚣的信息浪潮中坚守住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才能避免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流文化被淹没在信息大潮当中,才能够使中国主流文化继续发挥统领作用,继续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增强马克思主义微平台的吸引力

建设微平台理论阵地,仅仅靠开通几个微博,发布几个公众号是不行的,还需要在提高微平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上下功夫。首先,要将微平台的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来增强微平台的吸引力。一方面,理论性是我们建设微平台的基础和根本,也是微平台提高知名度的首张王牌。理论性微平台要增强理论性就要广泛搜集、转发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特约评论员文章、理论专栏文章、理论动态等等。另一方面,人们关注理论、学习理论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学理论而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微平台阵地应当不断开辟新的栏目,聚焦重大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贴近生活。理论平台只有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焦点进行解答才能深入人心,只有能解决现实问题才会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和说服力。其次,我们还要注意增强内容的时效性。时效问题对微平台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有些理论网站数周甚至几个月才更换一次内容,有领导人出访或者讲话就更新,没有领导人出访或者讲话就沉寂,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微平台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瞬时性特征。理论网站和平台要增强对广大网民的吸引力就要提高信息资源的时效性,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平台维护和更新,要在第一时间反映理论界、学术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理论工作的重要指示与部署。

(三)利用多样化的网络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除了丰富马克思主义在微平台上的信息源与提升这些平台的吸引力之外,我们还应该认真研究网络微媒体传播的规律,综合运用网络、手机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和网上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微媒体的互动性、开放性、功能多样性等优势,设置网络理论需求库、经典著作库、资料索引库、专家答疑库、专题研究库等,逐步建立一个高效灵活、功能完整的微平台理论学习体系,对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的主流文化进行重新摘录与通俗解读,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能够通过微平台这个媒介入眼、入脑、入心。也可以尝试开设网上讲座、专家解读、在线答疑、flash动画、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创建形象化、立体化、多维化的微平台互动教育模式,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当前,手机、平板等社交媒体终端便于携带,日益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生成地。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积极地去适应并占领这些阵地,开展信息“平民化传播”。如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日报客户端等,提供时政短信、红色短信免费发,党的路线、政策等资料免费下载等手机业务。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随时随地传播信息,以微言见大义,启民智,发新声,以“短、精、实、便、动、灵、活”的方式推进理论宣传生活化、理论学习愉悦化,使马克思主义宣传更为便捷。2014年“中国微信500强”中,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已经跻身前十,关注人数已达千万级,仅2014年10月平均每篇文章的浏览量就近4万次,点赞量近100次。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对于政策的解读采取多图表式,如《九张图读懂依法治国升级版》较好地迎合了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标题引人,如《“老王”告诉你,哪些干部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政治局最新一次内部学习,习近平谈了什么?》等让受众能够“看得下”“听得进”“跟得上”,用户类型从党政机关扩展到企事业单位,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覆盖面,这些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有效方式。

(四)建立网络民情互动、民意表达机制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大众的主体性表现为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自觉付诸实施。而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满足大众的需求,就要考虑大众的表达机制、诉求机制。近年来,我国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互联网发展国家。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上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自主性、交互性、匿名性、信息海量性等特点,使大众找到了新的诉求机制和表达途径,网络已经成为民众表达民意的渠道和参与监督公共事务的阵地。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大规模发展,网民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变得更加灵活便捷。公民乐于在网上发表意见,而且反映的情况大多是公民内心的真实想法。应发挥互联网在反映群众心声、表达群众诉求方面的独特优势,使网络成为党和政府体察民情的“晴雨表”,发现问题的“显微镜”。因此,要积极探索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舆情互动机制,使得广大网民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党和政府要及时给予回应。只有让民众的意见得到重视,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在人民群众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微时代的舆论信息浪潮中,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朱梦秋.主流媒体办微信也能火[J].红旗文稿,2015,(02).

[2]吴玉荣.互联网改变意识形态构建方式[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09).

[3]杨文华.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生长规律的生物学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01).

[4]张静等.论网络传播条件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06).

[5]吴玉荣.互联网改变意识形态构建方式[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09).

[6]齐立森.网络“微内容”的传播学分析[J].新闻爱好者,2009,(06).

[收稿日期]2016-04-14

[作者简介]王建龙(1990—),男,山东德州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研究生,主要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项目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3ZD001)

责任编辑:康璇

猜你喜欢
微时代意识形态新媒体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