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法正崛起

2016-04-29 00:44帅恒
公民导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保障法草案文化产业

帅恒

4月下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初审。此前,一系列文化立法行动已经拉开帷幕。这一立法新动向为何发生?又将如何演进?对于这些问题的探寻,不仅有助于理解文化立法的现实和理想,也展示了当下法治建设的一大主线。

立法“短板”的困境

文化是民族血脉、制度之母,是国民的精神家园和根基。从许多国家的经验来看,以文化立法推进文化建设,是塑造文化强国的关键路径。

多年以来,我国文化立法虽然取得了相当进展,但与其他领域的立法进展相比,却迟缓滞后、差距巨大。

2013年8月的统计显示,其时我国立法中有关文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全国性规范性文件为1042件,仅占全部立法的2.7%。而在国家法律层面,文化领域法律更是仅占全部法律的1.68%,与之相比,经济、政治领域的法律所占比例明显高出很多,显而易见,文化立法是中国立法的“短板”。

截止2016年6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称得上法律性质的文化立法仅有“三法两决定”,即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著作权法和“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不仅数量寥寥,而且覆盖面极窄,除了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相对完备外,绝大多数文化领域都属于法律盲区。

由于文化立法层级偏低,主要集中于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然带来效力不足、执行困难等问题,难以有效约束和震慑违法违规行为。另一方面,又难免呈现政出多门、冲突抵牾等弊端,交叉处罚、推诿扯皮等现象也屡有发生。

文化立法成为立法“短板”,直接引发了无法可依的困境。一些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密切相关,理应由高层次的国家法律予以规范的重要文化领域,迄今为止,相关法律在我国仍是空白,其制度规范依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法规、规章甚至“红头文件”。

一方面,许多传统的文化领域遍布立法盲区。另一方面,文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新兴的文化业态、文化经营模式等等,但文化立法却反应迟缓。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后,文化产品的创作方式、生产流程、传播形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相关立法却乏善可陈。

新媒体、动漫、网游、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领域,以及高科技所孕育的手机短信、网络视听点播等新型文化服务形式,几乎全部立法不彰乃至无法可依。

即便是立法相对最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立法滞后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近年来频频曝出的拆除古建筑、复建假古董闹剧,以及艺术品市场不时揭开的虚假鉴定丑闻,无不暴露出文物保护法等相关立法的规范欠缺。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等現象,也意味着如何形成分类保护和动态管理、如何建立长期审定和退出机制等等,依然存在大量的细则空白。

全面提速的拐点

文化立法为何成为立法“短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领域一直存在着轻视乃至排斥法治的倾向,一些职能部门和管理者过度夸大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迷恋于行政命令、政策调节等管理手段,却始终怀疑文化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多部门管理的文化体制,也使许多文化立法项目都需要多方协调,以至久拖不决。典型的例证是,我国早在2001年初就提出了图书馆法的立法动议,由于该法涉及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技、广播电视等多个管理部门,意见分歧巨大,迄今十多年过去,此项立法仍在路上。

对于正处于文化大发展的中国而言,加速构建齐备完善的文化立法,以此助推文化事业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保障文化基本权利、改善文化公共治理、弥补文化法制“短板”,已是势在必行的时代课题。多年以来,社会各界要求加快文化立法的呼声不绝如缕。尤其是近年来的全国两会,有关文化立法的代表议案、委员提案不断涌现,民进中央、台盟中央还以党团提案的形式大力呼吁,这在两会议政史上并不多见。

真正具有转折意义的是,自2011年以来,决策层不断释放“加快文化领域立法”的强烈信号,尤其是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并对文化立法作出了一系列顶层设计。

与之相呼应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15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立法规划作出重大调整,文化立法被确立为重点立法领域,并列入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文化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电影产业促进法、著作权法修改、文物保护法修改、广播电视传输保障法等8个文化法律项目,其比重史无前例。

而在立法实践层面,文化立法也随之迎来了全面提速的历史性拐点。

2015年2月,《博物馆条例》正式出台;10月下旬,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提交立法机关一审;12月,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先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进入2016年,文化立法势头更盛,2月,《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浮出水面;4月下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进入一审程序,为文化立法浪潮再添重彩一笔。

与此同时,公共图书馆法、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订,文物保护法、著作权法的修改,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这些密集推进的立法行动标志着,长期徘徊迟滞的文化立法,终于打破历史僵局,步入了只争朝夕的立法快车道。

立法优先和突破

梳理最近一年多的文化立法动向,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文化产业促进法。

两法均是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立法规划作出重大调整后,由原来的三类立法项目升格为一类立法项目。这表明,对文化发展具有全局统领意义的基础性、综合性文化法律,已成为推进文化立法的优先选项。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自2014年4月启动起草,到2016年4月法律草案正式提交立法机关一审,仅仅历时两年。与诸多长期酝酿却多年难产的文化立法相比,创造了文化立法史上的最快记录。

而作为促进文化服务供应、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一部文化基本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呼之欲出,也将为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法、广播电视法等文化专门法的加速出台提供坚实的依托。

正在加紧酝酿起草的文化产业促进法,自2000年决策层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断增长。但在法律层面,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仅有一部已严重滞后的著作权法。由于文化產业基本只是依靠政策推动,多头管理、市场失范等现象屡有发生。正因此,迫切需要制订一部促进文化产业的文化基本法,从而为振兴文化产业奠定法制基石。

与尚在孕育中的文化产业促进法相比,已经抢先进入立法机关审议程序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堪称文化产业立法重点突破的一个典型样本。

自2002年电影产业化改革以来,我国创造了世界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目前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早在2003年,电影立法起草工作就已经启动,却千呼万唤不出来。直到2015年10月,借助文化立法提速的推力,原先仅仅位列人大立法规划二类项目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一反常规,捷足步入审议殿堂,难产整整12年的电影立法,由此一朝破冰。

与立法速度逆袭相比,更加引人注目的是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所秉持的“鼓励”和“开放”立场。草案确立了一系列扶持电影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优惠和保障机制,并在简政放权的方向上迈出大步,同时取消2项、下放5项行政审批,为保护创作自由、激活市场活力松开了诸多制度捆绑。

从目前的立法态势看,电影产业促进法很可能成为率先出台的“文化产业第一法”。这意味着,该法将为其它文化立法、尤其是文化产业立法提供鲜明的标杆,从而以一法的重点突破,带来全局的示范效应。

立法难题与路径

与勾画立法版图相比,文化立法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应对未来立法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比如,文化体制改革是当下中国改革的重要一脉,且不断处于变动中。这就要求文化立法合理解决改革探索性与法律稳定性之间的内在冲突,既遵循“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原则,以立法形式及时肯定改革成果,同时又秉持审慎的态度,为改革留下充分的余地。

在现实的文化生态中,对创作自由的过度“监管”屡遭诟病。事实上,过于简单的监管方式,并不能带来良好的治理效果。以影视题材管理为例,试图阻止涉案剧扎堆黄金档的限制令一出,谍战剧却纷涌而来,谍战剧限制令一出,抗日“神剧”“雷剧”又占据荧屏,几近恶性循环的“猫捉老鼠”游戏,不断反衬着禁令的被动不堪。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明确标准,“自由”与“监管”的边界又常常处于模糊状态。2015年6月发生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风波便是典型例证,一方面,有民间组织欲起诉贾玲,一些专家也呼吁立法禁止文化“恶搞”。另一方面,不少法律界人士却认为,文艺再创作属于创作自由范畴,众多网民更是反对小题大做,发起了一场“贾玲保卫战”。

而这样的纠结,也构成了文化立法深层突破的最大难题。以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立法为例,众多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部门主导的电影审查制度实施多年来,已不断暴露阻碍电影发展、束缚创作活力等弊端,应当由行业自律性质的分级制度取而代之。而电影产业促进法早期的起草文本中,也曾一度写入了电影分级制,但因争议巨大,这一构想最终消失于正式成型的法律草案,业界呼唤已久的电影分级制依然遥遥无期。

这样的现实语境决定了,未来文化立法应当采取“先易后难”的立法路径,对于已经取得共识、国际上有先例可援的文化立法,应快马加鞭,率先破冰;对于社会关注度高、条件相对成熟的文化立法,应把握时机,加速推进;对于敏感性强、难度大的文化立法,则应积极酝酿,适时启动。

链接:

重庆——一座人文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用法治的力量弘扬文化,保护文化持续发展,重庆在积极行动——

由重庆市政府颁布的《重庆市钓鱼城遗址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今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对钓鱼城遗址的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游客游览时的不文明行为将被禁止。

大足石刻保护与管理的相关规条将由政府规章上升为地方法规,目前《重庆市大足石刻保护条例》立法工作进入审查环节。

为让历史文脉在法治的轨道上绵延相传,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纳入了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工作要点中的立法预备项目。

猜你喜欢
保障法草案文化产业
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立法计划
关于加快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建议
《粮食安全保障法》起草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
慈善法草案的十天与十年
《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宏观审视
文化产业
当前我国公民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认知状况的分析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ISO 14001环境管理系统修订草案征求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