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亚辉
大黄和泛影葡胺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肠麻痹的疗效观察
吕亚辉
【摘要】目的评价大黄和泛影葡胺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肠麻痹的效果。方法100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肠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持续胃肠减压、抗炎及抑酸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黄及泛影葡胺胃管注入,针灸刺激足三里穴、上中下三脘。观察2组病情变化,分别于第1、3、7天测定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腹内压及APACHEⅡ评分,比较2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实验室检查数值及APACHEⅡ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大黄、泛影葡胺联合针灸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肠麻痹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大黄;泛影葡胺;针灸疗法;急性胰腺炎;肠麻痹
急性胰腺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死率为5%~10%[1]。在发病过程中,患者不同程度上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肠麻痹症状。肠麻痹可使患者肠内容物大量积聚,毒素吸收,血压下降,低血容量,引起中毒性休克。同时可伴有急性肺功能衰竭甚至昏迷。积极缓解肠麻痹,恢复肠道功能对于治愈此病有着重大意义。使用大黄、泛影葡胺联合针灸刺激足三里、上中下三脘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肠麻痹,疗效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非手术治疗急性胰腺炎合并肠麻痹患者100例,患者诊断明确,无其他疾患。APACHEⅡ评分为(12.5± 3.4)分,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的临床诊断及分级标准[2]。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治疗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2± 14)岁;病程3~15 h,平均(7.4±1.2) h;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6±14) ;病程3~18 h,平均(6.3±1.3) h。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非手术常规治疗,给予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抑酸及抗炎治疗,同时给予解痉镇痛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胃肠减压1 h后,经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50 ml加生大黄20 g温开水100 ml浸泡1 h后溶液,夹闭胃管6 h,待药液进入肠道后,继续恢复胃肠减压。同时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及上中下三脘。12 h后摄腹部X线片,症状缓解不明显者,继续追加泛影葡胺50 ml生大黄20 g温开水100 ml浸泡1 h后溶液及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及上中下三脘,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3观察指标记录2组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腹痛腹胀症状消失,肛门恢复正常排气排便及实验室血尿淀粉酶及白细胞检查数值。根据化验结果及患者症状体征并使用APACHEⅡ评分表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指标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实验室数值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1。
表1 2组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指标比较n=50,±s
表1 2组白细胞计数、血淀粉酶指标比较n=50,±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指标 第1天 第3天 第7天白细胞计数(×109)治疗组 15.34±2.34 12.78±3.12* 8.56±2.13*对照组 15.02±4.45 13.21±4.61 9.45±2.63血淀粉酶(U/L)治疗组 2 450.00±804.12 121.12±20.13* 61.12±11.98*对照组2 520.00±776.84 160.55±24.15 63.25±14.96
2.22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治疗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提前(P<0.05)。见表2。
表2 2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n=50,d,±s
表2 2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n=50,d,±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肛门排气排便时间 肠鸣音恢复时间 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治疗组 4.36±1.42* 3.45±1.36 4.98±1.32*对照组6.35±1.69 5.23±1.19 6.55±1.69
2.32组APACHEⅡ评分比较2组患者病情均好转,治疗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3。
表3 2组APACHEⅡ评分比较 n=50,分,±s
表3 2组APACHEⅡ评分比较 n=50,分,±s
注:与第1天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第1天 第3天 第7天治疗组 12.30±3.32 6.53±1.30* # 5.63±2.03*#对照组 11.52±2.31 10.23±1.45* 7.20±2.69*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变化快,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肠死率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3]。主要病因有胆道梗阻,饮酒,暴饮暴食等。其临床病理变化复杂,是胰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炎性疾病。急性胰腺炎时,某些原因激活胰蛋白酶,从而激活弹力硬蛋白酶,溶解弹力组织而破坏血管壁及胰腺导管。胰液中的磷脂酶A被脱氧胆酸激活,作用于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甘油磷脂,使之分解变为溶血卵磷脂,对细胞膜有强烈的溶解作用,可破坏溶解胰腺细胞膜和线粒体膜的脂蛋白结构,使细胞坏死。故发病时胰液分泌增加,胰管内压力增高,致胰腺小导管及腺泡破裂,释放内生性活素,激活胰蛋白酶原,引起胰组织出血坏死。胰腺肿大,变硬,间质充血水肿并有大量白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使胰腺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渗出增加,致使胰腺组织缺血性损伤。此外,胰液外溢,刺激腹膜引起剧烈腹痛,同时刺激腹腔神经丛,导致肠道神经反射障碍,胃肠道蠕动受抑制,另外由于组织坏死,蛋白物质分解导致机体中毒,反射性引起肠蠕动减慢。三者共同作用使肠蠕动减慢,肠腔内容物积聚,腹内压升高,呼吸受限,从而引起各种并发症。甚至激发MODS导致死亡[4]。
中药大黄味苦性寒。入胃、大肠、肝经。具有泻下攻积、凉血解毒、逐瘀通径、利胆退黄作用。大黄药材中的番泻甙类具有泻下作用。番泻甙类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黏膜,增加其推动蠕动而促进排便;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钠离子、钾离子ATP酶,阻碍钠离子转运,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使肠蠕动泻下。大黄还具有抗感染作用。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及痢疾杆菌等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黄中的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等有效成分可影响细菌叶酸的酶系统,对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抑制细菌生物氧化酶系统。从而抑制细菌繁殖,故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芦荟大黄素也具有促进组织修复作用。同时大黄中某些活性成分还可抑制胰腺腺体分泌,使胆道口括约肌扩张,从而改善胰腺及其周围组织血供。故大黄具有泻下、抗菌、利胆作用。促使肠内积存腐败物质排除,抑制细菌的繁殖,控制炎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
泛影葡胺是一种高渗性溶液,几乎不被胃肠道吸收,胃管注入泛影葡胺,胃肠内高渗溶液可使组织间隙内液体渗入肠腔,使肠腔液体增多,刺激肠蠕动,肠蠕动增快,促使结肠排气排便,将肠道繁殖细菌及毒素排出体外,减轻肠麻痹症状[5],同时可使胆道括约肌扩张,胰液胆汁流入肠腔,减轻胆道压力,减轻胰腺自身消化。所以经胃管注入泛影葡胺并夹闭6 h,能减轻急性胰腺炎引起的肠麻痹症状,抑制胰体分泌,促进胃肠道蠕动,促进排气。从而缩短病程。
足三里穴是足阳阴胃经的一个重要穴位,是指理上、理中、理下。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缘。具有补中益气、祛除风湿、调理脾胃、舒经活络、扶正祛邪的功效。针灸刺激足三里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各种消化酶的活力,帮助消化,促进结肠排气排便。三脘属于任脉经穴。位于肚脐上5寸、4寸、3寸,分别是上中下三脘。具有受纳、腐熟、通降功能。针灸刺激上中下三脘可减轻胃胀呕吐,增强胃蠕动,疏通胃气,促进排气。所以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及上中下三脘可刺激胃肠道平滑肌蠕动,促进结肠排气排便,发挥导泻作用,减轻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症状,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缩短病程。
综上所述,对照组常规给予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抑酸及抗炎治疗,同时给予解痉镇痛补液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泛影葡胺联合针灸刺激足三里及上中下三脘比较,治疗组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下降速度明显,患者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及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明显缩短。能有效减轻患者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缓解肠麻痹,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出现其他并发症,明显缩短病程。
参考文献
1 Ngaard C,Matzen P,Bendtsen F,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mortal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Scand Gastroenterol,2011,46:495-502.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疾病学组.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206-208.
3张杰伟,曾仕平,庄桂风,等.复方丹参联合清胰汤、长抑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重庆医学,2012,41:1751-1753.
4 Kolkinlag D,Khatsko VV,Shatalov AD,et al.Complex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Klin Khir,2009,7:65-67.
5 Agwu KK,Mghor S,Ogbu SO,et al.The effect of in-vivo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sodium megiumine diatrizoate on some haematological prameters.Med,2007,16:360-363.
·论著·
(收稿日期:2015-10-01)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16.05.037
【中图分类号】R 5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86(2016) 05-0745-02
作者单位: 054000河北省邢台县中心医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