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里昂惕夫悖论”与“H-O”理论探析

2016-04-26 03:22蒋学海汪婉盈
对外经贸 2016年2期
关键词:理论

蒋学海 汪婉盈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中国“里昂惕夫悖论”与“H-O”理论探析

蒋学海汪婉盈

(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摘要: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6个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我国2010年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检验判定我国进出口贸易是否符合国际贸易经典“H-O”理论,抑或是否存在“里昂惕夫悖论”,并进一步探究其现象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产业转型提供参考。

关键词:投入产出分析法;“H-O”理论;里昂惕夫悖论

一、里昂惕夫悖论的提出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伊利·赫克歇尔(E.F.Heckscher)和伯利蒂·俄林(B.Ohlin)共同创立了著名的要素禀赋论,即“H-O”理论。该理论指出,所有造成国家之间相对商品价格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原因中,各国的相对要素丰裕程度(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间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根本原因和决定因素,即一个国家应该出口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要素(比较优势)生产的那些产品,进口该国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那些产品。“H-O”理论以不同于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视角深刻解析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本质,得到人们普遍认可,“H-O”理论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然而,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里昂惕夫(Wassily W.Leontief)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研究后发现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如表1所示。这一结果与“H-O”理论截然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悖论”(Leontief Paradox)。

表1 1947年USA出口品与进口替代品的要素投入结构

资料来源:张海东:《国际商务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四版,第31页。

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富裕的国家,按照经典“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实证研究并非如此。近些年,不少学者运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来检验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以验证它们是否存在“里昂惕夫悖论”。比如,沃尔通过发达国家加拿大和美国、英国间的贸易数据发现加拿大存在“里昂惕夫悖论”;巴哈德瓦奇通过发展中国家印度和美国间的贸易数据也发现印度存在“里昂惕夫悖论”。我国王家瑜于1988年,水丽淑等于2014年均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先后独立分析并得出相同结论:我国在1981年和2007年均存在“里昂惕夫悖论”。王汉儒于2008年以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也推导出我国在1981年存在“里昂惕夫悖论”,但他也运用相同方法推导出我国在1987—2002年期间符合“H-O”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因此,积极探索“H-O”理论与“里昂惕夫悖论”的内在规律,对调节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制定相应的国际贸易政策,以及开展国际贸易区域合作、双边贸易等具有重大意义。尽管已有学者对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了相关探讨,但是难免因数据陈旧、经济发展变化较快等原因而有失时效性。因此,本文选取16个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我国2010年进出口商品结构进行量化分析,通过检验我国进出口贸易是否符合国际贸易经典“H-O”理论,抑或是否存在“里昂惕夫悖论”,探究其现象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从而为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产业转型提供参考。

二、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与整理

本文数据如固定资产投资、总产出、就业人数等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中国投入产出表(2010)。在论证中,为了使统计口径一致,本文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合并为“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和“住宿和餐饮业”合并为“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合并为“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本文选定16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绘制了一个16*16的投入产出表。

2.直接资本系数和直接劳动系数

表2 2010年中国16个行业的资本系数和劳动系数(未调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投入产出表(2010)。3.运用里昂惕夫投入产出分析法求证

考虑到一个具体行业的产出除了使用直接的资本和劳动,还需要别的产业部门为己方提供间接的资本和劳动。如某制造业部门既购买原材料用于生产,又购买其它产业部门生产的半成品。其中,原材料和半成品购进后部分属于直接资本和劳动,半成品购进前部分属于间接资本和劳动,这部分属于卖方部门的直接资本和劳动。因此,为正确求得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必须对表2资本系数和劳动系数进行修正,即完全系数等于本产业直接系数加上其余15个产业对该产业的间接系数。而对于完全系数就需要利用里昂惕夫逆矩阵来求解(Excel)。

将资本总需求和劳动总需求计算结果分别记为

第i个产业的出口资本EKi=Ei×αi;第i个产业的进口资本IKi=Ii×αi;

第i个产业的出口劳动ELi=Ei×βi;第i个产业的进口劳动ILi=Ii×βi;

其中,Ei为第i个产业的出口额,Ii为第i个产业的进口额。

由《中国统计年鉴》(2010)可以获取该16个产业部门的进出口额,根据以上计算过程,通过操作Excel软件可得完全资本系数和完全劳动系数,进、出口资本,以及进、出口劳动。具体数据详见表3。最后,将表3的数据汇总就可以得到表4,即2010年我国每亿元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的要素(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以及进出口产品的资本和劳动比率。

表3 2010年中国16个行业的资本系数和劳动系数(已调整)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投入产出表(2010)。

表4 2010年中国16个行业的要素投入结构

资料来源:张海东:《国际商务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四版,第31页。

4.结论

由表4数据可知,我国2010年出口品资本/劳动大于进口替代品资本/劳动,说明我国每亿元出口品与每亿元进口替代品相比,出口品中的资本含量较大,而劳动含量较少。因此,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我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我国劳动资源禀赋不符,证明我国2010年确实存在“里昂惕夫悖论”。

三、对模型结论的解析

“H-O”理论指出一个国家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而进口该国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生产的那些物品。要素禀赋论看似合理,但是存在诸多假设,且部分假设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如需求偏好相同假设、自由贸易假设等。而且该理论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这显然与现实情况不符。随着国际贸易理论的不断发展与日益完善,新要素理论的相继提出否定了以往的“经验”,劳动和资本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要素。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原因。

1.需求偏好论

“H-O”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之间都普遍存在需求偏好相同,但实际上该假设仅仅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如需求相似理论所揭示的国际贸易规律。事实上,需求相同假设并不存在普遍适应性,国家不同、国民生活习惯不同、社会经济发展不同,甚至宗教信仰不同等原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不同的国家对某一产品的偏好不同。承认存在需求相似,但不具有普遍性。由于需求偏好不同有可能改变虽具有要素禀赋的国家不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甚至从他国进口,所以“H-O”理论所断定的一国必然出口用其相对富足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用其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规律在需求不具有普遍性的情况下不成立。这是导致我国产生“里昂惕夫悖论”的一个原因。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是典型的劳动要素禀赋国家,但现实却是我国长期从国外进口粮食等农作物。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相当大,因此进口大量粮食。该现象揭示出一国的资源禀赋决定着该国的生产,而不是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因为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一趋势。

2.贸易壁垒论

“H-O”理论的另一个假设是参与国际贸易的各国之间不存在贸易壁垒,是完全的自由贸易。但是,从目前世界范围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绝对的自由贸易,非关税壁垒的出现更是对其给予了否定。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贸易壁垒,而贸易壁垒对“H-O”理论的影响又是不可忽略的。我国政府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对其实施出口退税、出口补贴等政策,从而提高我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强我国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要素密集度逆转

该理论由明哈斯(Minhas)于1963年提出,是指某种给定产品在劳动丰裕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资本丰裕的国家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该理论的提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其对“H-O”理论的影响表现为一国出口产品,该产品在本国的核算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而对于进口国,由于技术水平高,该商品在进口国的生产却归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由于技术滞后,我国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反,由于技术化、机械化程度高,美国的农业成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导致我国进口的产品在国内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国外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同样,也存在出口的产品在我国国内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国外却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技术不同可能导致要素密集度逆转,从而造成我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假象。

4.人力资本论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共同创立人力资本(HCM)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中的技能获取是对人进行教育和培训投资的结果,以此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G.S.Becker)的研究表明,美国的劳动密集并非一般的劳动密集,美国工人具有较高技术熟练程度和最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2006年6.3855万美元),这些均来源于对工人技术培训的高投资。因此,有必要将投入到劳动力身上的投资加入到美国的资本存量。此时,美国出口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比率将会远远超过进口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比率。同样,我国情况也可以运用人力资本论来解释。我国劳动密集不同于美国,美国属于熟练性劳动力密集,而我国属于非熟练性劳动力密集,差异的根源就在于人力资本。我国经济发展起步晚,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入较少,社会劳动力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仅为美国相应指标的1/12)。因此,在对我国进口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比率进行核算时,应该在原有进口资本的基础上增加因社会劳动生产率同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所产生的人力资本投入差。

四、建议

在研究我国2010年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时,利用Excel软件求得16个产业的里昂惕夫逆矩阵,并进而求得16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因素。本文得到3组典型数据,具体数据详见5。从表5中可以看出,当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出口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由此受到的感应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尤以制造业较为显著;当我国“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其他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水平,尤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较为显著。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出口增长对制造业所产生的引致需求很大,因此,为了改变当前国际贸易中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现状,及时占领国际市场,我国应更加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创新升级;由于我国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较大,因此,我国应加大相关产业的出口,为了使之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必须从降低成本入手,因此,我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从而形成科技成本优势而非劳动成本低廉优势。

表5 三部门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我国应加快进出口贸易产业转型,而转型的关键是要改变当前的劳动要素禀赋,加大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使得非熟练劳动力转化为熟练劳动力,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同时加大科研投入,积极探索科技进步和产品创新,从而加快我国劳动要素禀赋转型为资本要素禀赋,进而切实增强我国产品、技术的出口竞争力,为我国未来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确保我国顺利并及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1]唐小我.列昂惕夫逆矩阵研究的若干新结果[J].统计研究,1995(2):48-51.

[2]陈莉.探索中的“里昂惕夫之谜”[J].经济科学,2001(2):73-80.

[3]王家瑜.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要素比例分析——里昂惕夫之“谜”在中国[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88(2):22-27.

[4]王汉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是否存在“里昂惕夫之谜”[J].消费导刊,2008(7):35-37.

[5]张海东.国际商务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30-31.

[6]里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汪淼军,冯晶.关于里昂惕夫之谜解释的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03(1):79-82,49.

[8]水丽淑,秦蒙.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与“里昂惕夫之谜”[J].科学·经济·社会,2014(2):141-145.

[9]胡荣华,管于华.EXCEL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的应用——EXCEL应用系列讲座(3)[J].江苏统计,2001(12):25-27.

[10]郭东杰.中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与竞争力分析——“里昂惕夫之谜”的综合解释[J].经济学家,2010(9):19-26.

[11]张德荣.“中等收入陷阱” 发生机理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J].经济研究,2013(9):17-29.

Abstract:This paper selects a representative 16 industries for the study,uses Leontief input-output methed to analyze quantitatirly import and export goods structure in 2010 in China,by checking whether the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y structur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c “H-O” theory,or the existence of “Leontief paradox”,to further explore the deep-seated reasons for its existence,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interational trade.

Key words:input-output analysis method;“H-O” theory;Leontief paradox

(责任编辑:郭丽春)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2-0046-05

[作者简介]蒋学海(1995-),男,汉族,广西钦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汪婉盈(1996-),女,汉族,浙江衡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猜你喜欢
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基于Popov超稳定理论的PMSM转速辨识
十八大以来党关于反腐倡廉的理论创新
“3T”理论与“3S”理论的比较研究
理论宣讲如何答疑解惑
妇女解放——从理论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