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国际贸易及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非贸易部门与贸易部门工资差距的影响分析
胡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20世纪 80年代以来,工资差距问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选取1986—2010年面板数据,利用计量模型,对国际贸易、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非贸易部门与贸易部门之间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造成我国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非贸易部门经济增长,扩大了对非贸易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从而对工资差距产生正向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产业结构;工资差距
一、文献综述
1.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关于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Slaughter(1999)认为在标准H-O模型中,技术密集型产品价格的上升会增加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从而扩大工资差距;Feenstra 和Hanson(1999)的模型将工薪差距扩大和由服务外包引起的中间产品贸易的增长联系了起来,通过对美国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的实证研究,证实1970—1996年美国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加引发的工资差距扩大,其中15%~24%是由于外包引起的;J.Zeira(2007)认为由于南北贸易模式在最近几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而各国工资差距依然在不断扩大,据此得出国际贸易对于工资差距的影响微乎其微;Unel(2010)通过对美国工资差距的研究得出,发生在两个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会通过增加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来扩大国内的工资差距;Amiti(2012)利用印度尼西亚的进口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降低关税壁垒会使国内进口中间品的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缩小,而进口最终产品的企业的工资差距却未发生明显变化;Yamashita(2010)重新检验了服务外包对美国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证实美国不断增加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会扩大制造业的工资差距,而美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进口贸易则不存在这种效应;Anwar 和Sun(2012)以中国制造业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贸易开放和市场竞争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会扩大国内制造业的工资差距,相反,市场竞争程度的提升则会削弱这种效应。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宋红军(2011)认为导致我国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是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对外贸易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间接扩大了地区收入差距;支晓云、张二震(2012)对1997—2009年国际贸易对中国34个工业行业工人工资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并没有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不大;喻美辞(2008)运用2000—2005年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在不考虑制造业行业特征时,对外贸易扩大了工资差距,在考虑制造业行业特征时,由于行业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对外贸易将对工资差距产生不同的影响。文娟、孙楚仁(2009)运用1987— 2005年中国区域间收入基尼系数检验了贸易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认为贸易自由化有助于缩小中国的收入差距。
2.产业结构调整对工资差距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关于产业结构调整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的文献还较少,S.Blum(2007)通过构建RV模型对美国国内的工资差距进行实证研究,得出1970—1996年美国工资差距大概有60%是由产业转移引起的;肖文,周明海对劳动收入份额进行工业行业分解时得出,技术进步和国有垄断能力下降会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而产业结构变动是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主因。
可见,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工资差距变动时,由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时间的差异,所得到的结论也莫衷一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FDI等是引起一国工资差距变动的主要原因,并主要从行业间和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入手,理论和实证研究上述因素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问题却鲜有人探讨,而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计量模型和数据
1.模型构建
根据Girma,Greenway,Wakelin(2001)和艾洪山的模型,本文中假设各部门的生产函数是以规模报酬不变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表示:
(1)
其中,Yi、Ki、Li和Ai分别表示产业i当年的产业总量、资本存量、年底就业总人数和技术水平;α和(1-α)表示产业i的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力产出弹性。
对(1)式中的L求偏导,得到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为:
(2)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状态,则i部门工人的工资率(Wi)等于边际产品价格,设i部门产品市场价格为Pi,那么:
Ln(Wi/Pi)=Ln(1-α)+LnAi+αLn(Ki/Li)
(3)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工资差距的计量模型:
LnWi=Ln(1-α)+LnAi+αLn(Ki/Li)+δLxi+εi
(4)
上式中,Wi为行业的实际工资水平,Lxi为行业类型虚拟变量,如果行业为非贸易部门,则Lxi=1,否则Lxi=0,系数δ的大小可看作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εii为随机误差项。
对(1)两边同除以L并取对数,经相关整理得到:
Ln(Yi/Li)=Ln(1-α)+LnAi+αLn(Ki/Li)
(5)
将上式代入(4),则计量模型可变为:
LnWi= Ln(Yi/Li)+δLxi+εi
(6)
也就是可以用Ln(Yi/Li)来涵盖产业特征变量,同时为了考察国际贸易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将上述模型进一步补充和简化为时间序列的计量模型:
LnW=β0+β1Ln(Yn/Ln)+β2Lntrade+β3LnI+ε
(7)
2.变量和数据说明
工资差距W以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工人平均工资比例来表示,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国内外对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定义,本文中非贸易部门工人平均工资选取的是建筑业和服务业工人的平均工资,贸易部门工人平均工资以制造业工人平均工资表示;Yn和Ln分别是非贸易部门当年的产业总值和就业人数总和,Yn/Ln反映的是非贸易部门的生产率对两部门之间工资差距的影响;trade是剔除了价格指数影响之后我国当年的进出口总额;I是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当年固定投资总额之比,用来反映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以上变量均取对数形式,选择1986—2010年的变量数据作为样本,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就业统计年鉴》并经过整理得到。
3.数据描述性分析
本文中非贸易部门指的是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中除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两个细分行业的平均工资较高,其他细分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与制造业平均工资水平相差不大,拉低了整个非贸易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贸易部门指制造业,其中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细分行业如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的平均工资远高于其他的制造业细分行业,拉高了整个贸易部门的平均工资水平,因此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的工资差距自2000年以后开始逐步扩大,呈稳定温和的上升趋势。工资差距基本保持在1.3、1.4左右,两部门之间虽存在一定的工资差距,但是近十年来这一比例的增长速度并不是很快。
图1 1986—2010年我国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平均工资水平
自1986年以来,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迅速(如图2所示)。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除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货物贸易总额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9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外,其余年份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图2 1986—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
为了突出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变化对比,本文将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以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进行替代。在过去的20年,我国GDP总量的平均增长速度接近10%,但分解到各个产业,发展却是不平衡的。从图3可知,1990年,工业和农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致相等,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最低。从1991年开始,我国第一产业贡献率急剧下降,从1990年的41.7%锐减到1991年的7.1%,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明显上升,直到2001年以前,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处于首位,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才是第一产业。2001年至今,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超过工业的贡献率(2002—2005年除外),显示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图3 1990—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根据上文数据可以推测,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的工资差距与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间存在一定联系,下文将根据已建立的计量模型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4.实证分析
①单位根检验
为消除时间序列分析中的伪回归现象,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中采取的是对各变量的二阶差分作ADF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lntradelnwLnIlnYn/Lnt-Statistict-Statistict-Statistict-Statistic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statistic-5.866791-6.177143-8.321203-4.314943Testcriticalvalues:1%-2.679735-2.679735-2.674290-2.6923585%-1.958088-1.958088-1.957204-1.96017110%-1.607830-1.607830-1.608175-1.607051Prob.*0.00020.00000.00000.0002
*MacKinnon(1996)one-sided p-values.
ADF检验结果表明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的二阶差分序列都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②回归结果
根据上文中的计量模型,用最小二乘法对各变量作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DependentVariable:LNWMethod:LeastSquaresSample:19862010Includedobservations:25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LNATRADE-1.4543480.332214-4.3777460.0003LNYn/Ln2.0956890.4582874.5728720.0002LNI0.1775440.0492453.6053420.0017C13.966753.1369404.4523480.0002R-squared0.795866Meandependentvar0.217525AdjustedR-squared0.629562S.D.dependentvar0.111790S.E.ofregression0.068040Akaikeinfocriterion-2.391805Sumsquaredresid0.097217Schwarzcriterion-2.196785Loglikelihood33.89756Hannan-Quinncriter.-2.337714F-statistic14.59604Durbin-Watsonstat1.847112Prob(F-statistic)0.000023
从实证结果的P值来看,各变量的计量结果均显著,对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的工资差距均有影响。F值较高,通过显著水平为0.1%的F检验,且方程的DW值接近2,因此虽然R2值只有0.79,但是从其他统计值来看,计量结果的拟合度较好,可以说明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对工资的影响。
进出口货物总额的相关系数为负,说明进出口货物总额的增加有助于减少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具体来说,制造业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贸易部门,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国际贸易规模扩大会增加对制造业的产品需求,间接增加了贸易部门劳动工人的需求,提高了贸易部门工人的平均工资,从而缩小了两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这一实证结果符合H-O理论中关于要素价格、产品要素密集度以及一国要素禀赋之间的关系。
非贸易部门人均产出变量和两部门固定投资比例之比的相关系数为正,说明对两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具有正向影响。非贸易部门人均产出变量的增加,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表现,会增加对熟练工人的需求,以劳动力替代资本,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替换关系,因此,这一变量通过影响非贸易部门工人的需求而对我国两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产生影响,换言之非贸易部门人均产出越高,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越大。
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中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是用两部门的固定投资比例表示的,从图4可知,从1994年开始,我国非贸易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首次超过了贸易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重视,国家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2001年之后,两部门之间固定投资总额均快速增长,但是两者间的差额也越来越大,从侧面反映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心,这一转变促进了非贸易部门的经济增长,扩大了对非贸易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从而对工资差距产生正向影响。
图4 1986—2010年我国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三、对策建议
第一,积极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且对于缩小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具有积极作用,因而积极扩大对外贸易规模有助于进一步缩小工资差距。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之间的工资差距的影响非常有限。一方面,从实证结果看,两部门之间固定投资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工资差距仅会扩大0.1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通过增加劳动力的需求来对工资差距产生正向影响,但由于目前我国仍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劳动力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因此,非贸易部门劳动力需求增加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将会被部分抵消。另外,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并非是完全竞争状态,存在一定程度的要素市场扭曲,这使得劳动力工资提高缓慢,进而削弱了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第三,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政府和企业应强化对制造业工人的专业技能培训,降低工人的可替代性,避免因为就业门槛太低,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贸易部门的工人就业产生冲击。只有大力提高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使“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源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人力资本优势,从而提高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进一步缩小非贸易部门和贸易部门的工资差距。
[参考文献]
[1]Joseph Zeira.Wage Inequality,Technology,and Trade[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007(137):79-103.
[2]Bulent Unel.Firm Heterogeneity,Trade,and Wage Inequa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2010(34):1369-1379.
[3]Jun Han,Runjuan,Junsen Zhang.Globalization and Wage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7): 288-297.
[4]Mary Amiti,Lisa Cameron.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Wage Skill Premium: Evidence from Indonesi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7):277-287.
[5]Rajat Acharyya.A note on Quantitative Trade Testrictions,Income Effects and Wage Inequality[J].Economic Modelling,2011(28):2628-2633.
[6]Nobuaki Yamashita.The Impact of Foreign Outsourcing on Wage Inequality in US Manufacturing: New Evidence[J].Economics Letters,2010(107):46-48.
[7]Sajid Anwar,Sizhong Sun.Trade Liberalization,Market Competition and Wage Inequality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J].Ecnomic Modelling,2012(29):1268-1277.
[8]John Van Reenen.Wage Inequality,Technology and Trade: 21stCentury Evidence[J].Labour Economics,2011(18):730-741.
[9]Saul D.Hoffman,Ivo Bicanic,Oriana Vukoja.Wage Inequality and the Labor Market Impact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Croatia,1970—2008[J].Economic Systems,2012(36):206-217.
[10]Bernardo S.Blum.Trade,Technology and the Rise of the Service Sector:the Effects on US Wage Inequ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4):441-458.
[11]宋红军.对外贸易、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收入差距[J].理论探索,2011(6): 70-73.
[12]支晓云,张二震.国际贸易对我国收入分配的隐形影响-基于行业要素报酬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2(3):74-81.
[13]喻美辞.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对相对公正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4):9-15.
[14]文娟,孙楚仁.贸易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计量检验[J].财贸研究,2009(1):47-54.
(责任编辑:马琳)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2-0015-04
[作者简介]胡佩(1984-),女,汉族,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