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虎
广东省东莞市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毛经文老师曾这样告诫学员:没有十万字的相关阅读量,就不要进入这节课堂!的确,一个历史教师如果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阅读经验,怎能上出有“力量”的历史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阅读,朱永新明确表示:专业阅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朱国忠认为:专业阅读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阅读对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认为,教师的阅读应该包括两部分:一是长期的“深阅读”,深耕细作,提高修养;二是时下流行的“浅阅读”,大范围浏览,激发灵感,获得启迪。
作为一个“三国迷”,我深度阅读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品三国》等著作,这使我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部分内容的备课中受益匪浅。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引导学生从“虚假三国”中突围,走向“真实三国”。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设计了“三国风云再现”、“三国真假再认”、“三国情怀再悟”的教学框架,重点对比《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对相同事件的不同描述,引导学生区别文学作品与史学著作的不同,掌握辨别历史真假信息的基本方法。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与该战役有关的历史故事与传说流传广泛。我通过对比《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描述,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描述,从时间、人物、地点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探讨,寻找文学作品与史学著作的差異,并探求其中的原因。
此外,我还结合三国故事在历史时代中的演变过程,紧密围绕传统文化中的“智”与“义”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故事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品读“历史故事讲述者”身上的“三国情怀”。
陈寅恪先生的著作《柳如是别传》中“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我在“璀璨的文学艺术”这部分内容的备课中受益匪浅。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对此我将陈寅恪先生“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运用到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将教学框架分为“从唐诗析送别习俗”、“从唐诗忆盛唐气象”、“从唐诗看社会发展”三个部分。
此外,在“诗史互证”的基础上,我还采取了“诗诗互证”、“诗物互证”等方法,精心挑选了30首涉及唐朝政治、经济、科举、军事、服饰、外交的唐诗,引导学生亲身感受盛唐社会气象。
通过《芙蓉楼送辛渐》、《送魏万之京》、《送元二使安西》、《金陵酒肆留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谢亭送别》、《淮上与友人别》,引导学生分析唐朝文人送别的时间、地点、方式、习惯等,并进一步分析唐朝的造船技术、酿酒技术、音乐水平等,从而使学生明白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通过《登科后》、《及第后宴曲江》,引导学生分析当时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唐铙歌鼓吹曲·高昌》、《陇西行》、《胡旋女》,引导学生分析当时胡汉交融的民族关系;通过《望乡诗》、《哭晁卿衡》、《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引导学生了解当时中日友好往来的基本史实;通过《忆昔》、《过故人庄》、《逢邻女》,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富足的物质生活、自信开放的社会风尚。
唐诗数量之多、诗人数量之巨、涉及范围之广、创作风格之丰富折射出了唐朝繁荣昌盛、博大开放的文化政策、经济发展、社会民俗。唐诗是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我们了解唐朝社会生活的镜子,从唐诗中,我们得以窥见盛唐的社会气象。
总之,日常生活中广泛的阅读给我带来了启迪和智慧,而备课时有针对性的阅读则给我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课堂的“力量”就在教师的专业阅读之中,育人的智慧就在教师坚持不懈的读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