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宇
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在所有的教育中,我认为责任教育应为重中之重,因为责任教育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德国哲学家康德把责任视为道德哲学的核心,开了义务伦理学的先河。而中国历来就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责任教育。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无不体现着我国人民的崇高责任感。
有调查显示,我国当代青少年普遍缺乏责任感,甚至有的青少年不知道什么是责任。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只会想到让别人对自己负责,从没有想到自己該对别人负责。一个触目惊心的事件就发生在南京,有4个同龄男孩在一起游泳玩耍,其中一名13岁少年不幸溺水后,一同玩耍的另外3名少年因为害怕被追究责任便集体沉默,直到事发6小时后溺水少年的父母才获得消息,而溺水少年因溺水时间过长丧失了生还的可能。在少年溺水的过程中,他的3位同伴没有一人愿意去救他,眼睁睁地看着他漫漫沉入水底。当问及那3位男孩不去救助自己同伴的原因时,他们的回答着实令人感到震惊和悲哀,因为他们的回答是“怕担责任”。由此可见,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我认为责任教育的第一要点就是“热爱生命”。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在开展有关“热爱生命”的教育。尽管我们已经开展了生命教育,但是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说明我们的生命教育还有待改善。
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日本中小学生命教育的课程目标:有一颗柔软的心,不做伤害生命的事;有积极的人生观,终身学习,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有一颗爱人的心,珍惜自己、尊重别人,关怀弱势群体;珍惜家人、重视友谊,热爱所属的团体;尊重大自然,养成惜福简朴的生活态度;会思考生死问题,探讨人生;立志做一个文化人、道德人,择善固执,追求生命的理想;具备成为世界公民的修养。
《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生命教育要着眼于全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奠定基础;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青少年的一切行为中,并由职能部门加以引导、由社会进行宣传、由学校负责实施、由家庭积极配合。
责任教育的第二要点是“热爱国家”,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重点突出爱国精神。
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应该将爱国精神摆在突出位置,这种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很容易升华为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感。爱国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例如,我们可以在中小学开设有关“中国面貌”的课程,鼓励青少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将青少年培养成为责任公民。
2.加强隐性课程教育。
我国教育体系中一直有思想政治这门课程,但是该课程中的责任教育却没有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因此,我们除了要继续保持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显性的课程教育之外,还要积极开发隐性的课程教育。
所谓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在学校中以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寓教育于无形。
例如,在某些中小学,升国旗时学生是不集体高唱国歌的,只是行注目礼,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无所事事,影响他人。如果集体高唱国歌,学生不但不会分神,还会被高亢激昂的国歌声所感染。
3.强化社会参与活动。
对青年学生的责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里,还应扩展至全社会,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和社会舆论,加强责任教育的渗透力度。我国应该在每次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积极通过大众传媒宣扬公民责任,唤起广大民众的责任意识。我国有许多革命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们不应该成为历史的遗迹,而应该成为责任教育的主阵地。
综上所述,责任既是一个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立足社会的重要基石,更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因此,加强青少年责任教育,培养其担当意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