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生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张立生
摘要:实践教学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高等教育要认识到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出发,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增加实践教学投入、落实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实践基地等方面,对现有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改革,以实现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高等教育各专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更加关注。其中,旅游管理作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的专业,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实践活动也不断丰富。然而,在现实中,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后,往往出现学历高但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尴尬局面,一些旅游企业宁愿选择高职高专的毕业生也不愿录用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此形势下,进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改变现实局面迫在眉睫。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综述
为了对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CNKI(中国知网)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跨库初级检索。在检索项“摘要”下,输入检索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设置检索时段为2000—2015年,匹配为“精确”。经过初步整理,得到检索结果如表1。
表1 检索结果逐年分布情况
由表1可知,国内学者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可以发现,这些文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的内涵及意义、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等方面。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张龙、郑耀星认为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的复杂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教学活动中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践等。[1]因为对旅游实践教学直接下定义比较难,他们将实践教学的总目标总结为对学生的要求,即专业知识的转化能力、旅游产业的服务意识、旅游从业的基本技能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祝招玲、钱璐则将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分为课程实训、认知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三个环节。[2]
对于实践教学的意义,张玉改、兰贵秋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自身成长产生紧迫感;有利于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3]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实践教学改革是旅游管理专业自身特点的需要,是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需要,也是旅游行业必备素质的需要,更是旅游业发展形势的需要。[4]
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发展的驱动力,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滞后于行业的发展。[5]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世俊从旅游市场发展、旅游行业从业素质、旅游企业经营水平提高及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弊端等方面论述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6]王富强则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适应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实践要求等角度强调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7]
(三)实践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关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普遍认为集中在以下方面:
目标问题。实践教学缺少细化目标[8],教学目标不明确[2],培养目标不明确[9],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教育目的脱节[10]等是阻碍实践教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内容问题。实践教学内容以认知性内容为主、缺少求知性内容[8],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较差[9],实践教学认识存在误区,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2]。
保障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实践环节缺乏保障条件,实训基地建设滞后,校内实践教学有待加强[8],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11],实训活动受到较多限制[9]。此外,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管理不到位、学生实习岗位有限[2]等问题也十分突出。王小颖认为实践教学的结构性不强,会导致实践作用减弱;实践基地建设不足则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不足;而实践教学评价缺失将导致实践教学发展受限。[10]
(四)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解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很多院校就改进实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不少学者针对实践教学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改革意见和构想。
董志文、董效臣鉴于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落后现状,参考国内外旅游管理专业的通行做法,提出应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建实习设施,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编写实习教材(手册),增加实践教学投入。[8]张龙、郑耀星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校内实习设施,对野外实习重新定位并改进实习项目指标。[1]周松秀和王鹏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的涉外性,提出应加强外语教学,培养学生涉外旅游服务能力,同时要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业精神。[4]吴海伦建议拟定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在校内外建立实训基地,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11]杨世俊认为可以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实践场所和条件,实施开放性教学。[6]卓庆卿、陈文辉指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案的改革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修订完善实习指导手册;另一部分是加强对综合实习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实施效果。[5]王富强为解决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应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7]王小颖针对民办高校,认为加强师资力量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改革的首要措施。[10]
三、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计划不完善,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脱节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高校也在积极扩大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然而,由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过于看重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教学计划,忽略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甚至造成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缺乏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
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课程的设置过于重视理论,缺乏实践环节。只有少部分教师配合自己课程的教学计划,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校外实践,如景区参观调研等。但是,由于这种简单的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提高帮助甚微。此外,许多高校会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专业实习,这种实践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对行业需求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是没有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对接,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这些问题都说明,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不能很好地将课堂教学、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二)校内实践教学设施设备不健全,实践条件过于简陋
校内实践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类专业,大多在经管类院校中开设,理论性强,这就导致学校忽视其实践性,不重视专业实验室和实践设施的配备,校内实践环境不理想。没有良好的实践条件,实践活动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实践效果了。
(三)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不能全面提高实践能力
实训基地是开展校外实践的主要场所,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实训基地的实践和实习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旅游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从而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培养自己的专业意识,提高专业技能,为将来从事专业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虽然不少高校和一些旅游企业建立了联系,签订了实践基地协议,但学生实践和实习只能在最基本的岗位上,接触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和管理层的工作,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将课堂上学到的管理知识和实践工作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协作管理能力。
(四)实践教学资金不充裕,实践活动难以开展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专业实践教学的经费有限,这就导致许多有效的实践活动不能开展。没有经费支持,再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案也不能按计划实施。
(五)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习效果不明显
许多教学实践活动是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实践课时,实践活动缺少明确、细化、科学的目的和要求,且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大多还是依赖考试和课程论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实践而实践,为了应付论文而实践,没有清晰明确的目的和目标,实践结束后完成一份报告就是所有的收获。这就使得教学实践活动丧失了开展的意义,虽然表面上完成了实践,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针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一)制订系统的实践教学计划,完善考评和管理制度
明确的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开展的依据,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制度时,要把握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注重活动开展及评价的每个环节,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科学紧密地联系起来,避免出现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脱节的现象。同时,根据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教师、旅游企业等各方面的反馈意见,合理运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考核指标,建立多样化的实践教学考评和管理制度。
(二)争取学校和院系对实践教学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
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设施设备。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应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以防止因经费原因影响教学活动,降低教学质量。同时要有合理的经费调拨制度,避免以公谋私现象的出现。旅游管理专业的模拟餐厅、酒吧、客房等专业实验室及实验设备是开展校内实践的必要辅助设施,应大力给予支持。完善基础的实践设施和实践用品,可以让学生有完整和方便的动手操作机会,不断增强专业实践能力。
(三)落实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以教学计划和实践目标为依据,创新实践方式,认真落实实践教学计划,力求各方面无缝隙配合,各环节紧密衔接;要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注意实践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互惠关系
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也能对所学专业的应用有更好的了解,学校应该加强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双方秉承互利互惠的原则,在景区、旅行社、酒店等设立实践基地,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同时,要充分利用实践基地,把握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基地有系统的学习经历,培养学生对企业整体的认知能力。
总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意义重大,高校在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可以学习国外优秀的实践教学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前店后校”的教学实践模式和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教学模式等,也可以借鉴国内重点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成功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地方和学校自身特点,根据现实的人才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探索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兼具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龙,郑耀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S1):156-158.
[2]祝招玲,钱璐.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14(3):146-147.
[3]张玉改,兰贵秋.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125-126.
[4]周松秀,王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180-182.
[5]卓庆卿,陈文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浙江农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1):190-191.
[6]杨世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2):79-80.
[7]王富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版,2014(1):38-40.
[8]董志文,董效臣.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以中国海洋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99-101.
[9]徐岸峰,韩忠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S2):85-87.
[10]王小颖.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5(6):82-83.
[11]吴海伦.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8(20):501.
(责任编辑毕凌霄)
作者简介:张立生,理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副教授(郑州 450046)。
doi:10.13892/j.cnki.cn41-1093/i.2016.02.024
文章编号:1006-2920(2016)02-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