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腾舞”伴奏乐器考——简析晋、陕、豫三省出土“胡腾舞”图像

2016-04-22 09:07:02刘晓伟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北京100081
黄河之声 2016年1期
关键词:扁壶箜篌乐舞

刘晓伟(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81)



“胡腾舞”伴奏乐器考——简析晋、陕、豫三省出土“胡腾舞”图像

刘晓伟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中西交流,时间长,地域广,在晋、陕、豫三省的出土文物上都发现了胡腾舞的图像,胡腾舞在中西交流开始就随着商品货物的运输一起进入到中原,并受到了中原各阶层人的欢迎,酒足饭饱之后常常跳起胡腾来助兴,它的伴奏乐器因此也随着流传到中原来,本文以晋、陕、豫三省出土胡舞伴奏乐器为例,作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胡腾舞;乐器

胡舞在中西交流开始就随着商品货物的运输一起进入到中原,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却知道它作为一种艺术形象在出土文物中不断出现,文人墨客在自己的笔下对其有褒有贬,有赞其美者,有斥之亡国者。胡腾舞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当然也不例外。

从1971年5月在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土的黄釉乐舞扁壶上得胡腾形象到1983年,洛阳发现一件北齐时期的乐舞扁壶和1984年,洛阳市孟津县平乐乡又出土一件绿釉陶质乐舞扁壶的胡腾形象,之后是2000年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和太原隋代虞弘墓壁画上的胡腾舞形象,它们看似相同却略有差异,表现在伴奏乐器和服饰上。

一、出土“胡腾”图资料

(一)河南出土文物中乐舞情况的文献资料

1983年,洛阳发现一件北齐时期的乐舞扁壶,该壶为扁体,小圆口束颈,腹扁呈椭圆型。卷足,颈肩处有对称的鼻钮。通高15.0厘米,腹径8.0-10.6厘米。器表施酱色釉。肩饰联珠及忍冬纹。壶腹前后均模制5人一组的乐舞场面,乐舞表演者深目高鼻,头戴毡帽,身着翻领或圆领窄袖粗条纹长衫,腰束带,足蹬尖靴,其相貌和服饰皆为西域胡人形象。正中一人婆娑起舞于莲座之上,左手下垂向后,右手前伸,双脚腾跳,且反首回顾。两侧为站立奏乐者,右边两人,一人吹笛,一人鼓掌击节;左边两人,一人弹琵琶,一人击钹。从扁壶上的乐舞表演者的表情、服饰、舞姿和伴奏的乐器来推断,都和后来唐代史料所载的胡腾舞颇为相似。①

1984年,洛阳市孟津县平乐乡又出土一件绿釉陶质乐舞扁壶。形制、内容与洛阳乐舞扁壶有许多相同之处。孟津绿釉乐舞扁壶制作稍欠精细,釉色也有些许脱落。壶体亦为扁圆形,壶腹两面各有7人一组的胡人乐舞图案,胡乐舞置莲花座上。正中一人翩翩起舞,头微上仰且向左回顾,右臂弯曲伸过头顶,右臂后甩过腰,右腿向后勾起,左腿微曲,躬体弯腰作急速旋转状。舞者两侧各有一舞伎拊掌击节。其余4人为乐伎,皆双腿跽蹲于分枝莲花小座上,手持乐器作伴奏状,右边两乐伎,一人手持横笛,一人横弹琵琶;左边两乐伎,一人击钹,一人拨弹箜篌。气氛欢快而热烈,仍然表现的是深目高鼻、头戴番帽的西域胡人在表演胡腾舞的精彩瞬间。②

1971年5月在安阳北齐范粹墓中出土的黄釉乐舞扁壶,该壶以两幅乐舞场面最为突出,即在一杏仁状边柜内刻划出五人一组的乐舞活动形象。中央一人婆娑起舞于莲座上,右手前伸,左手下垂,双足腾跳,反首回顾,动态盎然。左边二人:一有髭须者双手持笛吹奏。另一人,侧身,注视舞者,双手仰起作打拍状。右边二人:一人手执五弦琵琶作弹奏状。另一人面向舞者,双手击钹。唐刘言史诗云:“跳身转毂宝带鸣,弄脚缤纷锦靴软,四座无言皆瞪目,横笛琵琶偏头促。”正是这一场面的写照。五人均高鼻深目,身穿窄袖长衫,腰间系带,着靴的胡装,可能属当时西域人形象。按文献记载,西域的乐舞,自北魏北齐以至隋唐,传播内地者,至为广泛,其中所谓“龟兹乐”尤其盛行一时。北齐的封建统治者高欢,是鲜卑化了的汉人,为维护他的封建统治,除重用、驱使大量胡人外,还竭力提高汉人鲜卑化,故在范粹墓出土的陶俑中及瓷扁壶的乐舞图案上,出现了不少胡人的形象。③

(二)山西虞弘墓出土胡腾舞图像的文字资料

1999年7月,在山西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发现一座隋代虞弘墓,在第二块椁板壁图案上又这样的胡腾舞画面:“在主人和侍者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场地,左右对称安排六名男乐者,分别跪坐于两侧,每侧各三人,排列形式均是后面两人,前面一人。右侧三人中后面两人膝下共铺一块矩形条毡。他们装扮相同,均头有光环,短发,深目高鼻,戴项圈,颈后有向上翻卷红白相间的飘带。穿红色半袖长衫,膝部着地,双脚并置身后,臀部坐于脚跟处。前面一人跪坐于一方毡上,短发,深目高鼻,服装相同,但无头光和飘带。三人手中各持一种乐器,后排靠近主人者,手持一对直径仅数寸的小铜钹,正在对击;后排距主人稍远者,胸前挂一中间细两头宽的腰鼓,两手左右张开,正在以掌击鼓;前面一人怀中抱一箜篌,外形如弓,上为鸟首,可能即竖箜篌,正在弹奏。左侧三乐者与右侧排列相似,也是后二人有头光飘带。后排靠近主人者,双手执一底箫正在吹奏;后排距主人稍远者,两手握一竖管形乐器在吹奏,该乐器前稍粗后略细,似为筚篥;前面一人怀中平抱一曲颈琵琶,左手握颈摁弦,右手拨动,正在弹奏。在左右乐者中间,有一男子正在舞蹈。舞蹈者脚下铺小圆毡,深目高鼻,长发甩后,上着半袖衫,下着裤,赤足,肩披一条极长的帔帛,腰系一长带,左足着地,右足后翘,两臂一上一下,身首扭转,帔带左右飞扬。应是在表演一种急速旋转腾跳的胡腾舞。”④

(三)西安安伽墓出土胡腾舞图像的文字资料:

2000年5月,在西安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村发现北周安伽墓,在石堂后屏壁画的第1和第6幅都有胡舞图像,第1幅无伴奏。“第6幅为居家宴饮舞蹈图(图二八)。图中刻绘一座亭子,歇山顶,人字棋、明柱均饰红彩,顶挂白色帷幔。亭内置一贴金榻,壶门座,上铺红色毯,榻上居中坐男主人,头戴虚帽,身着白色翻领长袍,腰系贴金带,脚蹬黑色长靴,右手托一金色高足杯,屈左膝而坐。左侧一人,长发披至腰下,身着褐色长袍,领、袖、襟及下摆为红色,腰系黑带,侧身面向主人而跪,聆听教诲。其后侧身立一侍从,身着红色紧身长袍,腰系贴金带,脚蹬黑色长靴,听候吩咐。右侧为四个艺人正在演奏:榻前石阶上立者披发,身着褐色紧身袍,腰系黑色贴金带,脚蹬黑色长靴,弹奏琵琶;后有两红衣人,其中一人抚弄箜篌;右侧一白衣人吹奏排箫。亭前有石阶,庭院内正在表演舞蹈。中问一人身着红色翻领紧身长袍,袍内穿有红色内衣,腰系黑带,浅色裤,红袜,黑色长靴,正拍手、踢腿表演胡腾舞。左侧两人,前者身着白色红花袍,怀抱酒坛;后者身着褐色袍,腰系黑带,双手于头顶托一大盘。右侧立三人,前者着红袍,中间者着褐袍,后者着白色红花袍,各随节奏鼓掌叫好。”⑤

二、舞蹈的伴奏乐器简析

在三地五处出土的乐舞图,伴奏乐器情况列表如下:

图表1

以上乐器:笛、琵琶、钹、箜篌、细腰鼓、排箫、筚篥,在新疆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的唐朝以前都已出现,应该是一个体系的。细比较图中五组乐器,河南出土乐舞扁壶上的基本一致,与山西、陕西差别较大,山西与陕西出土有三件乐器(琵琶、箜篌、排箫)一致。山西与河南2的出土又有三件乐器(琵琶、钹、箜篌)一致。由此来看,在乐器的运用上,三地是有传承和过渡关系的。琵琶与箜篌是基本都有的,而笛只出现在河南。

在五幅图中,有三幅表现了鼓掌,拍打节奏。

在史书文献中对西域舞蹈用乐有以下记载:

《高昌乐》,舞二人,白袄锦袖,赤皮靴,赤皮带,红抹额。乐用答腊鼓一腰鼓一,鸡娄鼓一,羯鼓一,箫二,横笛二,筚篥二,琵琶二,五弦琵琶二,铜角一,箜篌一。箜篌今亡。

《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袴。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袴帑,乌皮靴。乐用竖箜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横笛一,箫一,筚篥一,毛员鼓一,都昙鼓一,答腊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鸡娄鼓一,铜拔一,贝一。毛员鼓今亡。

《疏勒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白丝布袴,锦襟褾,舞二人,白袄,锦袖,赤皮靴,赤皮带。乐用竖箜篌、琵琶、五弦琵琶、横笛、箫、筚篥、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

《康国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领。舞二人,绯袄,锦领袖,绿绫浑裆袴,赤皮靴,白袴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乐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铜拔一。

《安国乐》,工人皂丝布头巾,锦褾领,紫袖袴。舞二人,紫袄,白袴帑,赤皮靴。乐用琵琶、五弦琵琶、竖箜篌、箫、横笛、筚篥、正鼓、和鼓、铜拔、箜篌。五弦琵琶今亡。此五国,西戎之乐也。⑥

列表如下:

图表2

从图表1与图表2比较不难看出,图表1出现乐器与图表2中的安国乐重复率最高。而膜鸣乐器基本没有出现,如果究其原因,可能要归于该类乐器的体积庞大,不宜交流传播,同时作为节奏乐器,还容易找到替代物,比如在图表1中三次出现的鼓掌。

在图表1出现的乐器在史书上的记载情况看,除排箫最早在元史中才出现(箫二,编竹为之,每架十有六管,阔尺有六分。黑枪金鸾凤为饰,鍮石钉铰。以黄绒紃维于人项,左右复垂红绒绦结。架以木为之,高尺有二寸,亦号排箫,韬以黄囊。)⑦其它六种乐器最晚都在唐以前出现,最早文献记载情况如下:

图表3

文献对乐器的记载与文物出土时期的对应,以及对于西域乐器的分析,⑧可知这些乐器都是随着交流而来的了,可能更多的来自安国。

三、结语

对胡腾舞伴奏乐器的简单分析还解决不了围绕着胡腾舞的许多谜团,但就是这样一个个的谜连接着,构成了中西交流的全部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音乐现象交流着发展着促成了唐朝音乐得空前繁荣。借古鉴今,音乐文化的发展可能与历史会有惊人的一致性。■

注释:

① 王丽芬,孙敏.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史迹.文物出版社,2004,5:119.

② 同上,第120页

③ 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1-47.

④ 荣新江.从撒马尔干到长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4.

⑤ 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1-4.

⑥ 见于《旧唐书》卷二十九志第九

⑦ 见《元史》明•宋濂 卷六十八 志第十九礼乐二

⑧ 该提法参考周菁葆《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之《新疆石窟壁画中的乐器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1.

猜你喜欢
扁壶箜篌乐舞
扁壶为什么扁
北朝到唐代陶瓷扁壶发展脉络探究
——以石家庄市博物馆馆藏隋代青釉扁壶为切入点
龟兹乐舞
金秋(2021年22期)2021-12-02 03:26:33
箜篌城
西夏扁壶造型与装饰工艺述略
东方收藏(2020年9期)2020-11-16 01:49:17
“南海I号”福禄扁壶说略
客家文博(2020年2期)2020-07-06 07:46:46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10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20
丝绸之路箜篌行·寻根之旅暨复制扎滚鲁克出土箜篌收藏交接仪式
人民音乐(2016年11期)2017-02-06 18:44:16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