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梅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素材是重要的活动载体,如何进行教学素材的挖掘和拓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是每一个教师都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要挖掘学生的学习素材,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习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学生、学习素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三大要素,其中学习素材不仅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技能的工具,更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深入挖掘学习素材的内涵,充分发挥学习素材的作用,进行有意识的素材拓展,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优化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数学能力。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思考。
一、挖掘数学素材,促进合情推理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合情分析、合情推理的过程。学生对新知的建构,是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和经验进行同化和顺应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素材,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从而有效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基本的数学技能,如计算教学中的算理和算法,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算法,还要理解算理,与此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这一内容时,笔者出示了以下几个练习题:90÷30,60÷30,80÷4,240÷39,400÷50,80÷20,480÷80,161÷40,240÷60。笔者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这道口算题,然后进行合情分析和推理:你发现在这些算式中有哪一个算式比较特别?为什么?学生甲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80÷4可以根据口诀二四得八,得到商为20,这样口算就非常简单。学生乙认为,240÷39是非常特殊的,因为240÷39约等于6,立刻有学生补充认为,161÷40也是约等于4,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算式都是约等数,是怎么算的?学生认为161÷40就是将161四舍五入为160;240÷39就是将39四舍五入为40。通过四舍五入的方法,可以很简便地得到结果。笔者继续引导思考:想一想,要想结果约等于4,可以将161改成哪些数?要想结果约等于6,可以将39改成什么数呢?学生展开数学分析和推理,认为可以将161改成一堆数,大致的区间是从161到176,因为这些数都可以四舍五入为160;可以将39改成六个数,从37到43都可以。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不但掌握了口算方法,而且能够通过四舍五入法进行估算。此时笔者引导学生继续分析:计算240÷39的时候,就可以看作是240÷40,计算的口诀是什么呢?还有哪些算式可以使用这个口诀?学生根据乘法口诀,认为计算使用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并说出使用这个口诀的数学算式有:24÷6,240÷60,2400÷600;还有24÷4,240÷40,2400÷400。根据学生的合情推理,笔者将大家口算出的算式题列出来进行观察: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口算时要先找出对应的计算口诀,同时还要根据除数和被除数的变化进行估算。
以上教学,教师深入挖掘学习素材中所包含的知识内涵,通过四个层次的引导,让学生循序渐进,展开口算的推理和分析,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一个层次,让学生通过寻找特殊的算式链接新知和旧知,打通知识网络,建构除法口算的知识体系;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根据估算结果,推理除数和被除数的改变区间,从而引发学生对变与不变的合情推理,学会分析和思考被除数和除数的取值范围,渗透其中的函数思想;第三个层次,通过引导学生找出计算口诀,拓展数学素材,让学生领悟到算式背后的变化规律,从而深刻理解数学函数中的变化关系,由此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合情分析的数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挖掘学习素材,培养问题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素材能够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从中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层次的提升。尤其是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习素材的作用,渗透策略应用。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学校有8个班,每个班有3个人参加跳绳,要给每个参赛者颁发一个布娃娃,布娃娃有两种卖法:一种是零售价为40元/个,一种是一盒5个,150元/盒,可以怎么买?要花多少钱?哪种买法最合算?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引导,让学生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实际问题,顺利完成问题解决的步骤。第一个层次,笔者先让学生谈谈怎么买,学生甲认为,每个班有3人,6个班就有18人,每个人40元,一共需要720元。学生乙认为,每个班是3个人,总共有6个班,一共有18个人,每一盒有5个布娃娃,这样买4盒要花费600元。进入第二个层次,此时笔者追问学生:你为什么要买一整盒呢?学生乙认为,买一整盒更划算,比零售的一个要便宜10块钱。根据这个思路,学生丙提出:18个人要买3盒还余下3个人,列式为3×150=450(元),40×3=120(元),450+120=570(元)。到底哪种最节省呢?通过三种方法的比较,大家讨论后认为,学生丙提出的买法最节省。因为第二种方法浪费了2个布娃娃,第三种刚好买了18个。进入第三个层次,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要想买得合算,需要注意什么?学生重新审视整个过程,认为要综合考虑,既要考虑物品的单价,也要考虑物品的个数,不能浪费。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学习素材,带领学生从三个层次进行探究,开阔学生的思维,既能够穷尽各种买法,又能够通过比较引导,激发学生从一题发散到一类题的思考方法,真正培养学生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策略。
三、挖掘学习素材,渗透思想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内涵,促进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系统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因而,教师要把握教材,深入挖掘学习素材,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思想的重要价值,并运用在数学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教材《可能性》这一内容之后,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笔者特意设计了一个练习,渗透极限思想,先让学生体会必然性与不可能性:在一个盒子里装了5个红球,你认为去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有哪些?学生认为,摸出来的一定是红球,不可能是白球。接着笔者让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大小,继续第二层引导:那如果加入无数个红球,摸出来的是什么球?学生认为,摸出来的是红球,而不是白球。此时笔者追问学生:如果在红球中加入3个黄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较大呢?要想让摸到的黄球可能性变大,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变小,该怎么办?学生认为,加入黄球后仍然是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要让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变大,就必须要增加黄球的个数,至少增加几个黄球呢?学生认为,至少要增加3个。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中的极限值(0或1)以及相等值。设计问题:如果加入无数个黄球呢?学生认为,当黄球在不断增加时,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但摸出黄球的可能性也不会达到100%或者是1。笔者追问学生:除了增加黄球的数量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讨论后认为,可以减少红球的数量,减少3个或者2个,摸出的黄球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当摸到的可能性一样大的时候,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如果红球一直减少,摸到的黄球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但不管增加多少黄球,也不能说明摸出的一定是黄球。但当我们逐渐减少红球时,摸到黄球与红球的可能性就都是,当我们将红球减少到0个时,摸出的就一定是黄球。
以上教学,教师通过学习素材的挖掘,积极渗透极限思想,引导学生领会了事件发生的概率与极限值,从而深刻体会到可能性的数学本质内涵。
总之,在丰富的学习素材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素材中蕴藏的数学本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展开自主探究,整合多种学习素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发挥数学素材的最大价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