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李日胜
摘 要:实训课程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化和检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存在设备陈旧、资源使用率低、管理滞后、评估机制不科学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探讨校内实训室的管理机制和评估制度能有效地提高实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促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的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1-03
一、校内实训室现状及存在问题
1.设备资源使用率较低
实训室的设备较多,其中包括实训室在建设时采购的各种教学设备和实训室在运行过程中采购的易耗材。而各个专业采购各自教学仪器,有时只考虑自身专业需要,功能、用途比较专一,很难和其他专业共同使用。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较难实现信息共享;填报历年数据时容易造成数据重复,甚至失真。
2.实训管理人员配备不完善
高职院校实训管理人员往往是教学辅助人员,他们缺乏维修设备地能力,往往需要请专业的教师或外包公司来维护。加之待遇不高,又没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提高。而外包公司费用高而且有一定的延迟时间,不能出现问题后就能及时解决问题,不能充分有效地保障教学需求。
3.日常管理臃肿滞后
教学工作是实训室管理的核心业务,包括上课、上机考试、学生练习等。在现有的管理方法中,所有数据都由手工记录并录入,任课老师填写、管理员搜集、整理,再到数据录入人员,这个环节多而且繁琐,难免会出现信息遗漏和错误,无形之中加大了实训室的管理成本及降低了工作效率。
4.安全管理存在漏洞
安全问题是实训室管理的重要问题。预防火灾及防盗是高职院校实训室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现有的管理中,安全检查都是人为检查,防潮、防电、防火都是实训管理人员的必要检查。当实训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时,容易出现安全漏洞,难免会出现安全事故。
5.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估机制
实训室的各项工作评估机制不健全,实训室工作没有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实训室的成立、实训室规章制度的建立、实验设备的定期维护、实训教学的评估、实训室管理人员的考核等方面,需要有完整的、可量化的和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实训室建设的重大事项,缺少统一的领导与协调,加上实训室管理人员缺乏,内部管理不到位,使各项工作的开展较为被动。
二、校内实训室建设初探
1.建立及改进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实训室运行过程中,还需制定及改进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实训室的管理体系,需制定《实训室手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实训工作档案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完善,可以使实训室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2.加强建设实训室管理队伍
首先,需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激励制度,改善实训管理员的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其次,应为实训室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提高实训室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使他们能更好地解决实训室出现的专业性故障。最后,应建立更好的招聘制度及考核制度,以保证实训室管理人员所负责的实训教学设备的管理及维护工作顺利进行,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
3.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
(1)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训室管理人员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对实训室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更全面的实时监控,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效地禁止学生或其他人员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更有效地维持教学秩序,使学生更集中精力在学习上。
(2)利用系统中的资源共享,以及实训室中网络的优势,能更合理地规划各类资源,更积极地整合各类资源。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使实训室的日常管理更加信息化、有序化,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3)通过系统中的消防监控系统及闭路监考系统,可以弥补人力资源对安全检查的不足,大大降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4.健全实训档案,促进实训室管理工作规范化
实训室档案包括实训室规章制度、教学管理档案、实训室物资管理档案等。实训室档案的内容必须客观、真实、系统、全面,档案管理要及时、规范、有序、安全,与智能化管理系统对接,实行一体化建设管理。
参考文献
[1]刘 晨.关于校内实训室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职业,2009, (12Z).
[2]梁镜洪.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方法探讨[J].科技风,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