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喧哗与骚动》中分析昆丁的命运

2016-04-21 12:31翟迅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2期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翟迅

摘 要:《喧哗与骚动》是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众所周知,它是一部意识流小说。描写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南方杰弗逊镇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以及各个家庭成员的遭遇与精神状态。本文拟从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俄狄浦斯情结和父爱的冷漠带来的宿命论的传承来分析昆丁的命运。

关键词:原因;俄狄浦斯情结;宿命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2-0-01

1、引言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喧哗与骚动》,一部由福克纳采用多角度和意识流手法巧妙融合的经典之作。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有名台词。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杰弗生镇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及成员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遭遇。福克纳采用多角度的手法,根据几个不同家庭成员对孩提时代的回忆,阐明了这个家族悲剧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宣扬着对人性的思考。本文主要是对昆丁—康普家长子的命运(投水自杀)的原因进行分析,因为笔者认为文学也是了解美国文化的重要方式。

2、正文

昆丁的命运在在一开始就被奠定着各种的基调。如麦克白的独白:人生是一个影子……再加上母爱的缺失,父爱的冷漠及宿命论的传承,使昆丁内心的价值观与现实也有很大的矛盾,并且因为其基督教义的影响,使妹妹失去贞操事件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芦苇。使昆丁也最终选择了溺水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笔者主要从俄狄浦斯情结和宿命论两个主要方面分析一下昆丁的命运。

2.1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在无意识情况下弑父娶母的故事情节。而昆丁的俄狄浦斯情结却和我们平常所了解到的不一样。因为他的母亲,总是端着一个南方大闺秀的身份的康普生太太,其实很少去真正的关爱他和他的兄弟姐妹。这也就给昆丁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或者说创伤。而按照弗洛伊德的定义,“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这种经验便可称为‘创伤”。(弗洛伊德,1985)有过这种创伤的昆丁,则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因为经历的人通常会有一些无意识的行为,甚至使自己弄不清过去和现在。而可怜的昆丁就经常弄不清过去和现在,在他的回忆部分,读者不难发现他的过去和现在甚至未来都是相互交叉的。而这种母爱缺失的创伤,使昆丁最后最终选择了溺水身亡。

2.2宿命论

“昆丁的部分”一开始就由“时间”引入“表”的叙述。可以说“表”在昆丁部分是一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东西。父亲老康普生把家族代传的手表传给他。希望儿子可以传承家族的荣耀,但在另一方面,他自己却每日酒醉不醒,空谈愤世嫉俗,毫无任何作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昆丁,虽然生性软弱,常常思虑大于决心,但他也已经明白回复南方种植园经济的无望,可自己也无法为之注入新的活力。因為母亲自私,父亲冷落,自己的二弟杰生生性贪婪,三弟班杰明又是一个白痴。自己作为长子,肩负着很多的重任。昆丁被父亲宿命论和自己所面临的现实折磨着。最后,发现自己从小到大想要守护的妹妹却也失贞,被传统骑士精神留下深深烙印的昆丁更加痛苦绝望。父亲给他的表,见证了整个家族的兴旺,也目睹了家族的没落。当妹妹失贞后,他把那只象征家族过去辉煌历史的(旧的)“表”砸了,可在他经过珠宝钟表店时,又在想为这块“表”注入新的活力而犹豫不决,这表明他已深陷入南方传统的罗网,禁锢于与现实隔绝的过去中,无法自拔。

3.结语

《喧哗与骚动》中,因为母亲的自私,父亲的冷落,整个家族的没落,以及社会转型期的整个社会矛盾。使昆丁不堪忍受这种双重的重压,特别是妹妹的遭遇,让他的精神世界也最终失去了平衡。最后他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读者除了感到可惜之外,更多的是无奈。我们都知道,昆丁只不过是整个南方大种植园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型的一个牺牲品,他想要守护的南方传统经济已经失去存在的根基。而且,在整个社会大转型时期,个人力量也是阻挡不了历史的洪流。因此,昆丁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家族必将毁灭,自己也难以肩负父亲对自己的希冀。他正如他自己说的,“问题不在于你明白了没有什么能帮你——宗教啦、自尊心啦、别的,等等——问题是你明白你不需要任何帮助”(威廉·福克纳,1995)。是的,他帮不了别人,也不需要别人帮助。所以,他带着困惑离去了。

参考文献:

[1]Tang Xuan, 2006. Curving of Characters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engyang Normal Universi ty,Hengyang,Hunan..

[2]福克纳. 1993.喧哗与骚动[Z].李文俊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3]甘丽锋,2008, 创伤,无意识与俄狄浦斯情结——对《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精神分析解读。

[4]弗洛伊德,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5年。

猜你喜欢
喧哗与骚动
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看《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形象
《喧哗与骚动》的圣经原型与福克纳的南方情结
探析《喧哗与骚动》中的象征意蕴
浅谈《喧哗与骚动》中的写作手法
对超文本版《喧哗与骚动》的解析
由《喧哗与骚动》窥见凯蒂的悲剧形象
解读《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命运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解读《喧哗与骚动》的白痴叙事艺术
《喧哗与骚动》文体形式之绵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