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斌 朱 同
世荡文犹昌丹青记盛会——《北齐校书图》品读
□赵启斌朱同
《北齐校书图》(局部) 北齐·杨子华(创稿)唐·阎立本再稿(宋摹本) 绢本设色 27.6cm×114cm
杨子华(公元6世纪),北朝北齐画家。阎立本曾说:“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其为子华乎。”给予其绘画艺术以极高的评价。邺中北宣寺、长安永福寺当时皆有杨子华的壁画作品,可惜已经无存。今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 北齐校书图》(宋摹本),祖本即为杨子华所作。
此图,是杨子华创稿,阎立本再稿的一件作品。虽非原作,亦基本保持了杨子华的原貌,从中可窥见北朝文士生活的情景。该图描写天保七年(556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命文臣樊逊、高乾和等11人共同刊校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故事,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从兹图可见北朝文事活动之一斑。由之可见,虽然我国当时正处于南北割据、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特定历史时期,但南、北方仍不忘重视文教,积极地进行文化活动,从而使我国的文化事业、学术事业仍然获得了重大发展,真实地描绘下了当时的史实情景。
正是朝野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使得南北双方,都非常重视对文士的招揽、选拔。表现在对绘画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上,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这使北朝出现了不少的绘画名手。仅仅杨子华生活的时代,北朝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如高孝珩、萧放、田僧亮、刘东鬼、曹仲达、展子虔、孙尚子、杨契丹等,在绘画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此一时期,北朝文士受到重视,文化呈持续的发展状态,有关文会题材的盛兴也就成了某种必然。杨子华《北齐校书图》,表现了文臣校阅国家藏书的事情,作为文化昌盛的象征,遂被后世所认可。以后有关文士题材屡屡出现,倘推溯其源,这时应当已打下了雄厚的社会根基。
历史上,《北齐校书图》不断有摹本出来。据《东观余论》题跋所知,《北齐校书图》不止一本,仅黄伯思就曾见过两本。黄伯思在看后作了详细考察,从职官、器具(茶托、紫囊)等分析其真实性,指明该两件必为杨子华真迹、阎立本真迹,并且自己也作了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一件为其中之一,此图后有宋范成大、乾元吉、郭见义、陆游、谢谔及清人周寿昌、李兹铭、完颜景贤等人题跋,居中钤 有“宁江军承宣使之印” “康州观察使”等印,又有梁清标、安元忠、怡亲王允祥、陆树声、周寿昌、完颜景贤及近人金城等鉴藏印,《大观录》、《墨缘汇观》、《穰梨馆过眼录》等书均有著录,是一部流传有序的绘画精品。
《北齐校书图》(局部) 北齐·杨子华(创稿) 唐·阎立本再稿(宋摹本)
《北齐校书图》(局部) 北齐·杨子华(创稿)唐·阎立本再稿(宋摹本)
杨子华作为北齐朝廷官员(直阁将军员外散骑侍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他:“世祖重之,使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据此,北齐诸多文化举措,杨子华必定有所亲见,所以才有《北齐校书图》的问世,以追写文宣帝高洋朝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