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的点法

2016-04-21 09:12□墨
老年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董源用笔笔墨

□墨 涛



山水画的点法

□墨涛

《游春图》 隋·展子虔 绢本设色 80.5cm×43cm

一、山水画及点法的源流与发展

顾恺之在《论画》中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由此可见,至少到这时山水画就已经形成了。而且,技法也已经初具规模。顾恺之的另一篇文章《画云台山记》中,就有如下记载:“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清……凡三段山,画之虽长,当使画甚促,不尔不称。”由此可知,在东晋时,就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山水画技法和创作经验。同时,通过其他画家专门创作山水画的记载,说明山水画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夏景山口待渡图》 五代·董源

展子虔的《游春图》,作为现存年代较早的山水画作品,其中的山石画法也只是用线条勾画出轮廓与简单的脉络,然后再着色。色彩的上部青绿而下部赭石,已经有了层次变化,但山石没有皴擦,也没有饰以苔点。值得一提的是,在此图中树木的画法,较前人有了明显的进展。总的看来,画树虽仍有伸臂布指之遗意,但稚拙之态已大有改善。远山的树,随山石层次画成一团一簇。中景的树木,已经开始注意曲直穿插和姿态等关系的配合。树叶画法中出现了变化,并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点法:既有双钩的胡椒点和个字点,又有单笔点成的介字点、雀爪点,还有一种浓重的花青大笔点写。

唐中期以后,对于山水画技法的迅速发展,吴道子功不可没。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及,吴道子的用笔“离、披、点、画,时见缺落”,“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可见,吴道子变革山水画首先从线条开始。它的线条变化多端,源于人物画的点曳拖点等技法,开后世山水画勾、皴、点、擦的源头,为以后的山水画技法提供了思路,启发画家从中变化出丰富的笔墨技巧。

从绘画史上看,把山水画的点法推上成熟高峰的,五代的董源应是第一人。江南风物云蒸霞蔚的韵致,滋养了董源的艺术灵感。他的大披麻皴所饰苔点已经很成熟,最为精彩的,还是他的短披麻技法加雨点皴。在董源的画里,我们极少见到刚健方折之笔和浓重的笔墨,淡墨轻岚,温雅柔润而平淡天真,缥缈清逸之极。而他的《夏景山口待渡图》,苍润清隽,树木各种叶子的点法曲尽其妙,且浓淡干湿、穿插透视、层次关系都是前人所未有的。山下多碎石或平沙浅渚,一层层苔点使画面充满了灵秀高华之气。董源的江南清韵,以及高度成熟的点法,为后世画家开辟了全新的艺术视野及思路。后世文人画家以禅与道的审美情趣为宗旨,追求平淡、清逸、淳厚、丰富的画风,正是以此为楷模。

《牧放图》 (临写) 北宋·李公麟 绢本设色 46.2cm×429.8cm

僧人巨然在山水画方面承袭了其师董源的皴法与苔点,以及烟云流润、轻岚淡墨的画风,但又有所区别。他的山水画,少作平远的汀渚沙滩之类,而以高山大岭、重峦叠嶂为主,山顶矶头尤为突出。他的画在表现形体结构方面,较为庄重朴实,皴笔长而茁壮,有韵致。而最独到之处,是他的苔点法。巨然的点法,已经从单纯的造型表物中脱化出来,作为提神醒目的装饰作用。破笔点出的厚重而苍润的苔点,在温雅的基调上熠熠有光彩,拓展了山水画的审美情趣和表现技法。

《溪山兰若图》 北宋·巨然 绢本墨笔 185.4cm×57.6cm

从此,中国山水画艺术一直在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中发展,或相互融合,或相互披离。董、巨之功,不仅仅在于创造了以秀润见长的江南山水,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他们的点法,为后世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无限宽广的空间。

到了清代,又出现了一位以点法著称的山水画大家,他就是石涛。潘天寿先生认为:“苦瓜和尚作画,善用点,配合随意,变化复杂。有风雪晴雨点,有含苞藻丝璎珞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如焦似漆邋遢透明点,以及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详矣。然尚有点上积点之法,未曾道及,恐系遗漏耳。点上积点之法,可约分为三种: 一,醒目点;二,糊涂点;三错杂纷乱点。此三种点法,工于积墨者,自能知之。”可以说,石涛的点法,不仅是个人风格的展现,更是对历代山水画点法的总结。

二、山水画点法的技法与要求

山水画点法,从更深一层的意义而言,其实是用笔用墨最凝炼的浓缩部分。

在绘画中,笔墨技法是为造型服务的。无论点线面如何变化节奏,或重新组合为其它物象形式,物象的表现仍然是首先要完成的。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谈到更高层面的内涵与外延。

点,在山水画中是表现范围最为宽泛的笔法。山石画法中的雨点皴、豆瓣皴以及各种变体的点法丰富多彩;树的画法中点的运用更是异彩纷呈,它既可以是形状大小变化极尽丰富的树叶,又可以是在树下、坡脚、涧边、峰峦等各处的苔点。

在现在能够看到的历代作品中,我们可以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因为所处地域、师承关系的不同,各流派之间的面貌也各有其妙。由于每个画家修养、学识、悟性、性情、审美理想的不同,对绘画的理解亦各有己见,因而也就有了各家的风格、意境之别。说到底,就是有了笔墨方面的区别。

但我们在历代绘画名家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结论:凡是在绘画史上成为开一派之风的大家,除了学识、修养、悟性等各方面都优于他人之外,更主要的是他们在笔墨方面的造诣有独到之功。而绝大部分成为一派宗师的大画家,在点法的运用方面,更是为后人留下了无法用价值衡量的宝贵财富!诸如董源、巨然、石涛、黄宾虹……

山水画点法对用笔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毛笔点下去,笔锋要聚而不散、重与实兼得方见笔意。如果像蜻蜓点水一样轻浮,缺少力度,则一片狼藉,只见墨痕而不见笔韵,生气荡然无存。点法的落笔亦有快慢之分,快点如疾风骤雨,一气呵成,慢笔如印印泥,笔点在纸上要停留一点时间再提起。然而,无论哪种点法,重点都在于能否入纸。入纸而又能够立得住,是所有用笔方法的第一基本功。

点法的用笔,其实是相当丰富的。细分下来,诸如提与按、刚与柔、虚与实、顿与挫、滑与涩、枯与润,皴、擦、揉、摆、挑、压、甩、泼、积、破、疾、徐、扫、滚等等诸般技巧,只要是山水画技术范畴内能够具备的用笔方法,在点法中都有体现。辅以水的运用,便会有一个万千姿态构成的精彩绝伦的点的世界。

在山水画技法中,点法的技术性是非常重要的。意象需充分,气息要顺畅,气静神凝之际,才能做到快而不滑、慢而不滞、轻而不浮、重而不板,如风行水面之时自然成纹,信手拈来之处,法度悉备。而笔与笔之间的节奏,也会以一种音乐般的韵律呈现于纸上。

古人对点法的力度,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词:高山坠石。是说点子落在纸上,其力度要像巨石从高山上坠落到地面一样,沉实有力。这并非是表现一种孔武有力的动作外形,更多的是落笔的一种意念与状态。大部分老画家都不会有年轻人的气力与速度,但他们笔下的笔触所具备的力度却是年轻画家所不能及的。这是因为,老画家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笔墨运用方面的技巧,在对笔性、纸性、用水等各种细节方面,都形成了优秀的技术习惯动作和技法体系,是一种以心态为决定因素的状态。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综合素质以及功力的具体体现。综合素养和功力越高的画家,在作品中对于点法的运用越考究。

认为点法在山水画艺术技法体系中仅仅属于并不重要的配角,这是一种极其肤浅的认识。点法的优劣,决定了一个画家笔墨修养水平以及学识悟性的高下。

而经过时代的淬炼之后,点法对于山水画语境新的拓展必将可以有新的贡献。洗尽铅华之后,点法会随着山水画新的飞跃而焕发新的生机。因为,艺术发展的基础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艺术发展的必然,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山水》 清·石涛

猜你喜欢
董源用笔笔墨
被历史建构的南宗画祖
——董源山水画研究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董源研究综述
笔墨童年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董源山水画“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形成之原因研究
商途异梦(四幕话剧)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