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应该回归到真正的文化上来,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当然文本解读能力也就是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本文将对高中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文本解读要读懂作者的内心世界
对一个文本而言,作者是最有发言权的。整个文本的预设、创作以及情感思想的表达都应该基于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解读一个文本,不妨先从研究文本的作者开始,所谓“知人论世”,读懂他们的内心,为后续的解读做准备。
对作者的认知可以从他的生平事迹开始挖掘,这些信息往往可以寻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的意图。读懂作者的内心才能寻找到新的视角,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有了新的方向和思考空间。然而我们老师往往习惯性地按照教参固定不变的思路进行,这样的分析,这条路上走得太久的话,学生的思想很容易被固化,老师的解读能力也会在慢慢退化。因此,老师在备课初期就可以尝试着从文本的作者入手,为探寻挖掘作者深层次的表达做准备。
二、文本解读要以文本为根基
熟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教学中,我们为了追求一些新意,往往会从文本中寻找一些只言片语大做文章,加上自己一些主观的推断和想象强加给文本一些特定的解读,这样的断章取义,加上自己的一些主观的思考,对整个文本的解读就会支离破碎,失去了文本本身的美感和整体感,也会背离作者写作的初衷。
作者在创作作品时都基于一定的情感和缘由,这是解读的核心。我们不能因为一味地挖掘文本,追求创新而忽略了这一点。否则,解读出来的东西很可能背离作者的意图,失去了文本解读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文本解读必须抓住“文本”这个根基,由此生发开来,寻找到文本的新意。
三、语文教师如何去练就文本解读的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都怀念那些静静读书的日子,常常会被书本中的文字深深感动,会为某处精彩的描写拍案叫绝,会对某个典型的形象久久感怀……可是这一切在繁忙和喧嚣中,在自己的倦怠中慢慢地被遗忘了。然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应该重新找回那些读书的日子,徜佯于书海,让自己从阅读中获得心灵的滋养,从而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
1、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没有阅读语文就没有出路。
做学问要耐得住寂寞,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感慨自己如此浅薄,如此不学无术,但往往只是空有感触,很少会思索着拿起书本,大快朵颐,通过阅读弥补自己的浅薄,通过阅读来滋养自己的心灵。长此以往,这种阅读的冲动和热情也就消逝了。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的枯竭和匮乏警醒我们:在这个快餐文化大量充斥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静静读一本好书,这是一种境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阅读应是立身之本,阅读为语文教学寻找到出路,也是语文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无法想象,不去阅读,不愿阅读的语文教师如何去向学生诠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何带着学生研读国学的经典,如何去引领自己的学生打开心灵之窗,如何给予他们灵魂的滋养。
2、好的语文教育应体现:一切尽在文字中。
在各种现代科技活跃的今天,语文教学应该基于传统,回归传统,把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对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让学生的阅读回归到文本本身,让他们从一段段优美的文字中去体会老祖先留下的经典。例如读《水浒传》,纯文本的阅读会给读者很广阔的思考空间,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那一百单八将将会有很多自己的解读,会有很多个性化的形象构建。这些比那种通过画面或视频给他们一个被圈定好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要好得多。因为很多时候这些高科技的东西会牵制他们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如果语文教学回归文字本身,我们就会发现中华文化的经典,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就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体现在文字里面,寄托在文字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从文字中去寻找他们的感受和触动,寻找他们所需要的,想要找寻的东西。
综上所述,对于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文本解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名教师可以把一种怎样的思想,一种怎样的感悟,一种怎样的心理体验传达给学生。同时,这样的能力也能体现出一名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境界。文本解读能力的练就并非一朝一夕,需要我们老师长期坚持阅读教材中的文本,挖掘出其中隐藏的一些东西,融合自己的一些思想和感悟,然后传达给学生。文本解读是一条艰辛的路,但是也有妙趣横生的精彩,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每一个文本的解读都是一段和作者灵魂碰撞的旅程,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作者,读懂文本,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奥秘,把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传达出来,让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得以升华。
何建敏,教师,现居云南会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