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新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已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列入课程计划,作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一,它是国家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已在许多地方的高中铺开,并延伸至各地的中小学,它将为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全面设置和实施研究性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在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影响着研究课题价值的实现,应该引起学校和研究老师及学生的重视。
一、 成果汇报准备不充分
研究性学习课程涉及范围之大,内容之深,牵涉之广,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在研究成果展示时,需要在有限的十分钟内将课题的确定、过程的推进、问题的解决、结论的呈现等都清晰完整地展示在听众和评委面前,并且还要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研究成员一方面必须十分熟悉自己研究的内容、过程;另一方面必须对自己展示的研究成果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个准备除了反映研究过程和体现研究成果的文字要简洁直观、图片形象生动外,还要对评委、观众有可能提出的问题作出预测,设计好相应的回答内容,制定出应对的处理提纲或方案。因此我们一定要及早动手、统筹安排、分工合作,确保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否则,势必会影响到汇报的质量,哪怕前期研究得再好,一旦因为汇报不到位,也会使研究成果付诸东流。事实上,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研究成果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到位,出现资料不全,缺乏说服力,理解不够,生搬硬套,或者仓促上台,表现拘谨木讷,面对评委提问不知所措等现象,这都充分说明成果展示、汇报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比如有这样一个课题《科学处理垃圾 共建绿色地球》,从研究课题着眼,它主要是要突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在汇报时,研究成员先出示准备好的3个垃圾桶,分别是:可回收垃圾、不可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其实这已经体现出了解知识不全面、准备不充分。按照国家标准,分类应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接下来学生就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垃圾实物来演示怎样分类投放垃圾。只见一个学生把莴苣的叶子丢进了不可回收垃圾桶内,由于学生先前准备得不充分,出现了垃圾的投放错误,其实莴苣叶属于餐厨垃圾,像这种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汇报结束后我们评委问及有害垃圾到底指什么?一般包括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可是学生的回答显得比较含糊。这就充分说明他们没有做好汇报的充分准备,或者说研究时不深入、不具体,浮于表面,只是为了研究而研究,没有真正开展好研究活动。
二、 成果展示形式倾向成人化
有些研究课题在成果展示汇报时以成人的喜好为出发点,大量使用了成人化的语言,举止行为带有成人化的倾向,极力迎合成人口味,从而失去了小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也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特别要指出的是,研究性学习虽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与参与,但毕竟学生才是其中研究的真正主体,必须体现和突出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就像齐白石老人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指导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会使学生在盲目模仿中迷失自我。既然课题是由学生研究操作实施的,那么就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研究情况,指导老师主要看看语句是否通顺,表达是否准确就行了,无须多考虑。如果一定要追求什么完美,甚至从文学的角度来表现内容,突出语文功底,斟词酌句,这样反而本末倒置了,更有甚至还为学生设计了讲话的语态、肢体的配合、表情的衬托,让他们一字一句背出来,这些都违背了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给汇报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这样做,一方面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显得汇报比较生硬,另一方面也会给观众和评委带来一种压抑感。其实我们好多汇报材料,也就是学生制作的汇报PPT中都有学生的话语,我们只要对照着PPT一步一步地说,按部就班地汇报,在汇报中再穿插一些过渡语和衔接语就行了,这样显得比较自然、亲切,何乐而不为呢!
三、 展示资料收集多分析少
对于资料的收集,老师和学生都有较高的认识,只要有了第一手资料,研究就开了一个好头。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愿意在资料收集上下功夫,如查阅书刊、专著;走访专家、群众;开展调查、实验;甚至实地考察,照相、录像等。可是学生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却显得欠妥当,以至于在成果展示中出现了堆砌原始材料,资料展示目的不明确,分析、解说不准确等现象,导致辛苦收集来的资料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比如我们有个研究课题《味道的江湖》,看到这个课题名称就觉得很有“味道”,非常霸气,学生研究也很投入,花了很多心思,做了大量的走访和实地拍摄,用视频介绍了当地的多种名菜、小吃等。可是这只是像放电影似地放了一遍,一来没有抓住某个名菜进行重点研究,展开实践活动;二来缺少分析说明,没有揭示其本质,突出“味道”这个主题,凸显其与研究的内在联系,这样就使得观众难以抓住重点,汇报结束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只是记住了几个菜名。以个人愚见,既然当地有这么多的名菜,我们可以开展长线研究,把这些特色小吃菜肴穿在一根主线上,逐个研究,逐个击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味道带来的盛宴,体现菜的江湖,从而凸显当地的特色,使研究为实践服务。这样才能突出我们研究的价值,体现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无尽知识。
四、 课题背景与研究过程不相称
我们有些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也很容易围绕它来展开研究活动,可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偏离研究的中心,出现研究课题与研究过程脱节、不相称的现象。比如有这样一个课题《我爱生活之牙膏篇》,这里学生提出问题:平时刷牙时发现牙膏壳的尾部都有一些黑色或浅灰色的条状,那这些条状标在牙膏壳的尾部有什么作用呢?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值得作为课题来研究,而且对这个课题展开研究活动也比较容易操作、实践,我们只要围绕它展开研究工作,最后解决这个问题,那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马上就凸显出来了。可是,学生在汇报时却转换了话题,转移到牙膏的作用上了,虽然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到汇报结束也没有解决提出的问题。那等于说我们在做无用功,完全违背了研究的初衷。还有这样一个课题《脚的“保护者”——鞋》,那这个课题应该在鞋子对脚的保护性上做文章,可是我们在汇报时听到的却是有关鞋的历史及种类,没有重点突出鞋对脚的保护作用。这就要求作为研究指导者的老师们给学生把好关,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做好指导工作,及时提醒学生,修正研究方向。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改动,抓住鞋的历史演变,研究人们怎样改变鞋的形状及制作工艺及选材,使鞋适合我们的脚,从而体现舒适性、保护性,这样的研究才能体现鞋的历史演变,人类文明的发展。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个新型课程,研究性学习方式是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这对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突破性的改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朝斌.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中的常见问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05).
[2] 黄正厚.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7(12).
[3] 上海市教育科学科学院普教所课题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02(S1).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