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云 范英杰
摘 要:企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其进行环境管理是解决污染的关键。目前各国解决环境问题,主要是以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为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外部性理论、产权理论的作用及其局限性,进而从非正式制度视角对儒家生态伦理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阐释了其对企业环境管理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企业环境管理;理论基础;儒家生态伦理
经济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一方面要利用自然资源获得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又大肆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如何使企业自觉履行环境责任成为紧迫而重要的问题。目前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主要集中于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但是这两种理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局限性,儒家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能够弥补以上企业管理制度的不足,对企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具有深刻地启示意义。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局限性分析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1、外部性理论
在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时,西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负外部性尤其是生产的负外部性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
经济学家马歇尔(1910)首次提出“外部不经济性”理论,庇古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提出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企业为进行生产所支付的成本称为私人成本。当企业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时,该企业的活动就产生了负外部性。
外部性理论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总是希望把环境污染和开发资源的成本转移给他人或者搭他人治理和修复环境资源的便车,外部性便成为导致环境问题的根源。
以庇古为代表环境干预主义学派的学者认为市场是有缺陷的,基于环境的外部性,政府干预是有必要的,在干预方式上他们(除了庇古)主张立法或通过法律的手段来保护环境。此外,庇古还主张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进行环境管理,即所谓的“庇古税”。 基于外部性理论,各国主要采取政府干预及命令—控制型制度进行环境管理,例如我国的“三同时”制度以及排污收费制度。
2、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科斯。产权理论认为外部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不明晰或界定不当,从而使环境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经济学认为,纯粹的公共物品具备以下两个特性:消费的无竞争性和消费中无排他性。河流、空气等环境资源属于公共物品,不具备使用的排他性,也没有明确的产权。所以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成本效益原则任意使用环境资源,并排放废弃物。环境成本外部化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理论认为在交易费用为零和产权界定明晰的情况下,私人之间所达成的自愿协议可以使经济活动的边际私人净产值和边际社会净产值相等,从而排除导致外部性存在的根源。基于外部性理论,各国主要采取市场型制度进行环境管理。
(二)企业环境责任理论基础的局限性分析
外部性理论及产权理论充分论证了企业生产的负外部性以及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据这两种理论各国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场型制度。但是这两种理论及其相应制度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很多问题。
以外部性理论为基础的命令—控制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遭到了许多企业的抵抗,政府实施面临很多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工具几乎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迫使每个企业承担相同的污染控制份额或实施相同的技术标准,忽视了企业间的差异。二是此种管制方法缺乏灵活性,增加了企业成本却不能增加企业效益。另外,该规制工具下的绩效标准需要政府承担非常高的监管成本。
产权理论也存在局限性。首先,产权理论的适用环境是高度发达的市场化经济,这对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条件是不具备的;其次,外部性问题的复杂性可能使协商成本非常高,甚至使协商无法进行;另外,对环境资源进行产权界定非常困难或成本很高。
二、儒家生态伦理学是企业环境管理理论基础新视角
基于外部性理论和产权理论的命令-控制型制度和市场型制度都属于正式制度。利用正式制度对环境进行管制有其特有优势:一是正式制度具有实施的强制性,企业必须按规定进行相关经济活动;二是正式制度对企业的规定都是具体而明确的,这样便于企业依法依规进行经济活动,也便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但是,利用正式制度进行环境管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正式制度不可避免会存在漏洞,导致许多企业钻法律空子的行为;正式制度是一种外部约束,当企业面临巨大利润诱惑时,它可能就会冲破这种外部约束而污染环境。
要想更好地进行环境管理,需要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双管齐下”。以非正式制度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通过生态价值观的教育和建设,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进而将这种环保意识内化为指导人们行为的信念,使人们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儒家生态伦理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在指导企业环境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内容上看,它汇聚了古代先贤宝贵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从作用方式上看,儒家生态伦理是一种内在影响力。它以倡导的方式,通过影响和转变人们的环保理念,使他们将这种思想自觉的转化为环保行为。从涵盖范围上看,儒家生态伦理可以填补制度覆盖不到的地方,并柔化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秩序。
三、儒家生态伦理精髓及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启迪
(一)儒家生态伦理的精髓
1、天人合一思想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尽管孔子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但其思想中却包含这一观点,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后世儒家思想家进一步发展了“天人合一”思想。《中庸》有书:“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孟子曰:“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礼记·郊特性》也有记载:“阴阳合而万物得。”儒家生态伦理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儒家主张自然界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不受人类主观意识的支配。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2、顺时节用思想
儒家认为,“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正因为如此,儒家认为人类应该节制欲望,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儒家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荀子·天论》中有曰:“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3、知命畏天思想
孔子在《论语》中所谈的天论的命即“天命”。《论语·阳货第十七》记载,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用八个字揭示天命即“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正是天地万物自然变化的规律。又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十六)。
孔子认为,“知命畏天”是君子应具的美德。他强调君子应该遵循自然万物变化之规律。孔子认为人不仅要“知天命”,更要“畏天命”——敬畏天命是孔子提出其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石。
孔子认为只有君子才懂得“畏天命”,小人是没有敬畏之心的。《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正是由于许多人不遵从自然规律,缺乏敬畏之心才出现了社会上一系列的“生态危机”、“信仰危机”等问题。至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知命畏天思想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现在我们更应该秉承孔子敬畏天命的思想,培养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伦理意识,这才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儒家生态伦理的精髓对企业环境管理的启迪
1、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中心主义”也随之逐步膨胀起来,人类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所有者,对自然资源随意开发,对自然环境随意处置。然而,儒家思想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界的主人,与自然界一样,我们只是整个宇宙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无知与贪婪,大自然已经发出了警告,近年来的雾霾、全球气温异常等就是对我们的提醒。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体,更应当秉承先人“天人合一”之思想,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实行绿色生产、循环经济,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结合,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顺时节用思想的指导意义
从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时令的强调,对动植物的惜生。儒家强调人类在利用万物时,要遵从万物生长发育的天理,对万物加以合理地爱护性地、节约地利用。其思想核心就是遵循自然规律, 合理开发使用自然资源。儒家“顺时节用“思想对我国企业地长远发展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企业作为自然资源的主要使用者,应当树立顺时节用思想,适时适度开发使用自然资源。企业应牢牢树立资源节约意识,改变粗放型资源利用模式,提高资源是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使用可再生资源,同时加强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农林牧渔企业更应该树立顺时节用思想。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系统,过度地采伐、放牧、捕捞等必定会降低生态系统的可再生能力,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唯有“斧斤以时入山林”,才有“材木不可胜用也”。
3、知命畏天思想的指导意义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法人主体,只有敬畏自然,才不会为了经济利益而置自然环境于不顾。而且积极的履行环境责任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尽的义务。而只有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才可以实现长远发展。在企业中管理者起着领导决策作用,更应该以儒家的君子之德要求自己。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始终保持对自然及环境的敬畏之心,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思想融入企业的各项经营决策之中。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诞生于中国古代社会,但是其对于企业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承担环境责任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如果企业能从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吸取更多有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努力践行,这对于解除我们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将会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广.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与生态伦理化的实现[J].理论学刊,2005(05).
[2] 任俊华.论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3)
[3] (美)戴斯·贾斯丁.环境伦理学[M].林官明 杨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任俊华 刘晓华.生态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高鸿业 主编.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 郝俊英 黄桐城.环境资源产权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