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英,孙莉红,张海珍,任丽敏,叶 婷,赵 越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陈英,孙莉红,张海珍,任丽敏,叶婷,赵越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 年12月在我院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362例患者资料,将发生CRBSI的63例患者作为感染组,未发生CRBSI的3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各因素进一步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预防对策。结果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在年龄、置管人员年资、导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完全肠外营养以及穿刺次数6个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年龄、合并糖尿病、置管人员年资进入回归模型。结论导管留置时间长、高龄、合并糖尿病、置管人员年资低是导致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采取加强监测、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以及缩短导管留置时间等针对性预防措施,降低CRBSI发生率。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外周中心静脉置管;预防对策
近年来,随着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CRBSI同时也是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引起的一种常见并发症,不仅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也给其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2]。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CRBSI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我院385例PICC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PICC发生CRBSI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预防对策,以降低CRBSI发生率,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的3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76岁,平均(52.63±12.05)岁,男性264例,女性121例。将发生CRBSI的63例患者作为感染组,未发生CRBSI的32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1.2CRBSI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年版CRBSI相关诊断标准[3]:患者具有感染临床表现,例如寒颤、发热(体温>38.5℃)、低血压,经血培养至少获得1个阳性结果;对导管端进行定量培养,每段导管≥103个菌落,或者对导管端进行半定量培养,每段导管≥15个菌落,且导管端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以及抗菌谱相同;无其他明确感染源。
1.3入组标准与排除标准
入组标准:(1)置管时间>48 h;(2)年龄>18岁;(3)临床资料完整;(4)使用德国贝朗PICC导管,总长度45 cm,导管材质为聚氯乙烯。
排除标准:(1)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2)大面积肺栓塞;(3)脑死亡;(4)严重原发性疾病无治疗意义。
1.4方法
对38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性别、年龄、置管人员年资、导管留置时间、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完全肠外营养、穿刺次数、穿刺部位等。
1.5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数据资料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两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三者计数资料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秩和检验。将收集的各因素资料作为自变量,以患者是否发生感染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的各因素进一步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侧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的判断标准为P<0.05。
2.1单因素分析
PICC患者发生CRBSI的单因素分析见表1,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在年龄、置管人员年资、导管留置时间、合并糖尿病、完全肠外营养以及穿刺次数6个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有显著性差异的6个因素进一步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年龄、合并糖尿病以及置管人员年资进入回归模型(P<0.05),见表2。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式,对在我院行PICC的385例患者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导管留置时间、年龄、合并糖尿病、置管人员年资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P<0.05),为导致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该调查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论相似[4,5]。
笔者认为,随着PICC导管留置时间的增加,患者发生CRBSI的概率增高,其可能的机制是导管置入后机体纤维蛋白鞘包绕导管周围,使微生物定植,导管留置时间越长,微生物发生定植的概率越高,感染率也越高[6,7]。对于高龄患者而言,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机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发生感染的概率增加。有学者认为[8],合并糖尿病患者,机体的高血糖状态可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加快,从而导致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合成减少,使得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血液中白细胞杀菌能力减弱,因此,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还有学者认为[9],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长期的糖代谢异常加重了机体微血管病变,更容易出现组织损伤,并且若机体局部组织含糖量较高,则容易成为病原菌优良的培养基,促进病原菌生长繁殖,因此,更容易感染。在置管人员年资方面,由于低年资护士临床经验不足及无菌观念不强,在操作的各个环节容易出现违规现象,导致患者感染率增高[10]。
表1 PICC患者发生CRBSI的单因素分析[n(%)]
表2 CRNSI多因素Qogistic回归分析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拟定针对性预防措施,以进一步降低PICC患者CRBSI发生率。具体措施有:(1)严格控制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对于对血管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或者营养液,必要时可进行加温,以免造成血管损伤;(2)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严密监测、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3)加强对老年PICC患者的监测;(4)强化护理人员置管技能及无菌观念,尤其需要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
综上所述,导管留置时间长、高龄、合并糖尿病、置管人员年资低是导致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采取加强监测、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及缩短导管留置时间等针对性措施,降低CRBSI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马靓,张立元,许勤,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及预防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85-88.
[2]张静,高晓东,胡必杰,等.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现状与预防控制措施认知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411-2413.
[3]Naomi P O,Mary A E,Patchen D,et al.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MMWR,2002,51(10):4-29.
[4]杨大运,齐战,高少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4):3366-3368.
[5]胡昱红,雷琤,王雅秋,等.预冲装置与普通注射器对PICC冲管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10):1516-1517.
[6]殷潇娴,王玉月,史伟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细菌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4):1826-1828.
[7]陈杏春,梁亮,林伟.重症监护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92-194.
[8]王飞,陆军,赵滋苗,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监测[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6):39-41.
[9]M H,K W,D A,et al.Cerebral glucose utilisation in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11,31(11):2199-2208.
[10]朱娟芳,许林,高群英,等.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517-2518.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5-01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