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玉
【摘要】小学班级常规管理往往要面临复杂的问题,其中会涉及到学生的集体活动、教学常规、环境卫生、文明礼仪、道德教育等一系列方面。因为上述班级管理内容繁琐,故而有必要在运用积极心理学这一体系作为班级常规管理实践活动中的“指导理论”,在班级常规管理活动中实施“小组竞争”模式,一方面可以对学习积极性加以最大程度提升,另一方面则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提升其“个人管理能力”,以此来达到学风、班风“双提升”的最大程度管理效益。
【关键词】班级管理 小组合作 管理效益
【中图分类号】G4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07-02
1.班级管理实施“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作为深处从儿童时期向少年时期这一重要发展阶段小学生,其身心经历着从“幼稚时期”发展为“初步成熟时期”的“过渡阶段”,由于其身心都处于繁复而剧烈的变化中,故而心理特点显得颇为不稳定,具有幼稚、简单等方面的特点。其随着视野的扩大、知识的丰富、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小学教师逐步对其独立思考、活动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训练,使得小学生开始更快地获得成长,是的小学生愈发觉得自己已经脱离“小孩子”阶段,而成为“小大人”了,逐渐不屑和比自己年龄小的小学生为伍,更加愿意加入比自己年长者的行列,碰上各种事情时也更愿意独立思考,逐渐不对教师和父母一味盲从。但小学生的这种“独立意识”往往又有着“先天”的各种片面性和幼稚性。众所周知,学校是整体,而学生是个体,应怎样方可是的教师和学生二者彼此间可以尽可能更好地沟通,有必要在其间架设“桥梁”。从每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可见小学生这一年龄特点的人群之内,“从众心理”颇为凸显,而为此“量身定做”的“小组合作”则可对学生产生更好的积极带动作用。
2.“小组合作”的阶段性
学校管理体系中,“班级常规管理”称得上重要内容之一,其获得了有效开展之后,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全班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和发展。在小学班主任接手新班级前,进行相应的“班级发展规划”是一个颇为必要的活动。故而,有必要结合学校方面在德育工作上的各种计划,将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和生理特点作为主要依据,开展阶段性的、有计划的班级目标管理:在小学低段,主要培养的是学生要拥有文明守纪为代表的各种行为习惯,以教育、教学活动的常规管理的加强作为“教育核心”,帮助小学低段学生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家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从而保证班级的“和谐稳定”。在小学中段则主要树立集体意识,尽最大可能去创造“积极向上”为主题的班级文化氛围,尤其讲究整个班级的文化建设和班风学风。在小学高段则主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加以进一步认识,在“自觉学习”的基础上逐步建设成为良好学风,在历次学校、年级组织的考试中,在总分、各科成绩方面力争居年级优秀水平。对不同阶段的目标加以一一确定,不断调整“小组合作”方面的各种管理要求,动态地对班级常规加以建设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师则应开展检查落实(包括定期的和不定期的),从而使得管理可以取得“持续有效”的效果。
3.“小组合作”实施的过程
3.1 合理分组,组内质异,自能管理
笔者负责的班级(三年级中途接手)共计有学生33 名,分成6——7人/小组的5个小组。最早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调查,将学生分作四个类型:①家教配合、责任心强、成绩优秀,有着突出或比较突出的各方面表现。②家教算配合、责任心比较强、成绩良好,有着良好的各方面表现。③不积极上进、成绩和品德均一般。④学习很懒惰或品德较差。借助于各种形式的调查、统计,便可以对每一学生都获得更系统、更明了、更细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其位置因质异而合理地尽可能恰当分配,尽可能使得每组都拥有四种不同的学生,以之为基础再加以相应的行为、性格等方面“搭配”的考虑,使得组建小组的活动更具备合理性、科学性、操作性。
3.2 小组命名,增强团队意识
爱对其加以相应的分组后,各组组员“全员参与”组名的商讨、策划,使得其组名可以对所有小组成员的共同奋斗目标和愿望加以体现,同时也展示出“个性化”的小组特色,并将小组成员情况、组名等制作成卡片粘贴到墙上。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职责在于“放手但不放任”——即担任“顾问”这一角色,尤其注意不能过多评价学生设置的组名。在笔者负责的班级中,5个小组各自的名称为:
金子组:胜利就在前方,勇往直前,人生有各种线,但绝对没有前线,是金子总会发光。
拼搏组:用努力去拼搏,用望远镜看别人,用放大镜看自己,拥有运气的“第一窍门”就是努力!
破晓组:稳步向前,一步一进,最适合飞翔的是逆风的方向。
规划组:正确的规划是一条成功道路的必需品。
激情组:你行,我也行,为自己喝彩,为自己加油,每时每刻都是现场直播的生活,没有彩排!
3.3 各司其职,有序合作
在对各自的奋斗目标加以确定后,每个小组按照相应的任务来开展“合理分工”活动。在此活动开展之前,笔者明确了班级常规管理活动中作为应承担的各项任务,随后让小组成员自荐或推荐组长并说明理由,由组长进行协调分工,给组员分配任务。按照班级的常规管理具体情况,将任务布置为:各小组长主要承担协调小组每人的关系、卫生值日、作业收交、带领小组争取获得“每周优胜小组”这四方面的最起码的任务。
3.4“小组竞争”,提高竞争意识
在此方面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各小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课间纪律评价综合得分、小组评分表、德育评分表之类内容。其中的德育评分表内部又包括纪律评价表、值日评价表、学习评价表等,在每周开展的班会课上,班长对上周的总分加以总结,获得总分最高者和最低者分别为“优胜组”和“加油组”。“优胜组”和“加油组”都在全班展示小组的组名,并自主推选代表,“优胜组”代表对获胜的心得加以分享,“加油组”代表则总结上周工作中各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方案和下周目标,其中“直接责任人”也应接受全组对其做出的适当惩罚。
4.“小组合作”模式下班级管理初见成效
4.1 好习惯逐渐形成
在笔者刚接手班级时,学生还有着很多小学低段时期的各种不良习惯:同学之间常有小矛盾、作弄同学,垃圾随地扔,下课追逐,上课时随意站起来等。在笔者所在的班级中有一学生小辉,在上课时不听课,经常突然发出怪声,突然站起来,严重影响上课。鉴于这一状况,笔者特意将组长安排与他同桌,对其加以随时随地的提醒,笔者也对之加以及时跟踪,在初期小组多次由于他的原因而被扣分,为此组长和组员也多次开会讨论对策,在一个学期的帮助后,该学生上课纪律和学习成绩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
4.2 团队意识的加强
刚刚步入小学高段,班级尚未形成应有的凝聚力,学习不自觉、习惯散漫的同学数量不少。开展“小组管理”并形成加减分制度两个星期之后,课室开始变得安静,学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4.3 良好品德的形成
同学之间的关系因小组合作而获得了培养,由于小学生固有的“小孩子气”,其经常会由于各种小事而斤斤计较,乃至于出现争执,作为教师,便可在教育过程中,时刻对学生灌输“小组就像一个家庭”的理念,树立起彼此关爱、包容、尊重的风气。在其影响下,学生理解、宽容的品格得到了培养。
综上所述,“小组竞赛”模式是以积极心理学作为指导思想,探索获得的一种管理方式。令学生一方面可以对自己潜能加以积极发挥,另一方面形成集体荣誉感、个体荣誉感,以此来建立发展的、协调的、自主的班集体,促进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炜.初探班级管理中的小组合作承包制[J].作文成功之路,2015(09):50-50.
[2]周形蕾.班级管理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及其管理策略[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4(5):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