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艳
【摘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它的主体是学生、出发点和立足点仍是学生。教师的角色只是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根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课堂保障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01-02
阅读教学在课堂上何为有效,我认为学生在一节课之后有知识的收获,或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可视之为有效。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它的主体是学生、出发点和立足点仍是学生。教师的角色只是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阅读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我主要从阅读教学的准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两方面阐述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实施技巧。
一、阅读教学课堂的保障条件是有效的备课
教师,站在讲台上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的首要条件就是教师必须得有一桶水。有效的备课就是准备这一桶水的过程。
(一)科学的备课程序
我校语文科的备课程序是这样:按照个体预备——集体交流——个性实施——反思比较——跟踪改进(形成资源)的基本程序开展研讨活动。各级选定一个集体备课时间、备课做到四定(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五有(有计划、有主题、有中心发言人、有笔记、有心得)。即先分工后合作,先分单元,让每位教师集中精力负责备一至两个单元的课,然后由各级的备课组长统一放在网络资源教案库中,让同级教师浏览评议,在集体备课时间进行讨论研究,确定一个最佳方案,并做成教学简案。
(二)精细的备课内容
如果说科学的备课程序是人的骨骼,那么精细的备课内容就是人的血液和肌肉。是那一块块的肌肉让骨骼变得结实、丰满。
1、制定好高效的教学目标
四十分钟,对于乐教乐学的老师和学生来说,是非常短暂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开展教学的指南针。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一课中,其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但我觉得,这个教学目标不够实在,比较空洞、不能与时俱进。我就把它改为: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理想,谈谈新时代的学生应当如何为人民服务?我觉得这样的目标更加有效,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2、选择好高效的教学内容
我们教师备课的时候是这样做的: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定方向和重难点内容;其次,根据学生掌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定教学内容;再次,根据课后练习定教学内容。比如,六年级下册《凡卡》这篇课文,它是篇幅非常长的一篇课文,其内容主要是讲述凡卡通过写信来述说自己的悲惨故事。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内容的定向主要是从四道课后练习题入手,而这四道练习题恰恰是把主要内容、表达方法、人物的悲惨生活、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比较阅读都概括进去了。具体而言,也就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考虑这一课时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方法,学习哪些知识点时一定不能提示,要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哪些问题我们可以适当提示引导学生解答,哪些问题让学生的理解产生偏差?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如何引导?这些都是我们备课时要思考的问题。
二、阅读教学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高效性的提问
我觉得当前课堂教学提问环节存在的问题是:无效性、问题过多性、问答简单性。有时候,我们的问题没有经过太多的思考,脱口而出,造成无效性;有时候,我们为了让学生在默读时有目标、有思考问题,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有时候,我们为了让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我们问完一个问题又接着问,让学生忙于应付老师的问题而无法思考他自己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得出以下几个比较有效的提问策略:
1、看重点,找准文眼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你的提问是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内容,为了更好地与这节课衔接?还是你的提问与本节课教学目标有密切联系?我认为,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要问到要害处、重点处,把时间留给学生直接感知阅读内容。比如,在教《桂林山水》时,我就紧紧抓住文眼“甲天下”进行提问: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整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讨论。
2、看时机,找准“提”眼
同一个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就有不同层次的答案。我对于一些答案多样性的问题是这样处理的。比如,在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一文里,我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如何理解“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中的“不确定”?这个问题在不同经历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一会儿,优生很快就举手,但我不急于叫同学回答;再过一会儿,中等生也慢慢地举起手,我还不急于叫同学回答;又一会儿,后进生也举起手了,我就按照“后进生—中等生—优生—拔尖生”这样的层次分别对他们提问,找准时机,找准人选,这样学习就更有效了。
3、看难易,找准“分”点
我认为,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阶梯性,要学会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相互联系的问题。比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曾提出这么一道问题:从《圆明园的毁灭》,你想到了什么?刚开始,学生的回答没有条理,什么样的答案都有,但很多与文章的联系不紧密。接着,我启发学生从文章内容和标题的关系去想、从圆明园的毁灭的原因去想、从圆明园的毁灭的结果去想。这样的分解问题,就让学生有迹可寻,有路可走。
(二)高效性的朗读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手段。我认为,有效课堂的开展,它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朗读。如何指导学生读得有感情、有领悟、有收获,是我们师者应研究的问题。在我的朗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四借助”:
1、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
合理运用网络,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朗读资源。比如,在我们的新版教材中,像《匆匆》《鸟的天堂》《珍珠鸟》《养花》《落花生》等这些比较经典的课文,都是普通话测试的重要编目,也是在网络可以下载的音频,这些都是专家级高质量的朗读,是学生学习朗读的好材料。
2、借助优秀学生的力量
我的朗读虽然没有专家的激情澎湃,也没有专家的抑扬顿挫,但我善于借助优秀学生的力量。在我班级有好的朗读苗子,我就把他推荐到学校广播站当播音员,让他们的朗读成为学生的楷模,带动全校学生共同进步、提升。
3、借助朗读评价的力量
我认为在朗读方面,学生是夸奖出来的老师和同学们的正面平价对于学生来说,它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朗读得好的我就大力表扬;朗读得不是很好的,我也给他们信心和勇气,会叫学生给予掌声鼓励他们再读。我常常说,“下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先听别人读一读,等一下试试一定行”之类的话。因为,相信学生,不断地给他们积极的鼓励,他们一定会慢慢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