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意群
摘 要 课改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0年开始,湖南省冷水江市开展了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但笔者也发现,有些老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由此使课堂教学改革趋向简单化。在此,笔者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同行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改革 教学行为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从2010年开始,我市开展了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改革,全市各学校、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革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但笔者也发现,有些老师对课堂教学改革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由此而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使课堂教学改革趋向简单化甚至庸俗化。在此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1“导学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吗?
我市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 各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可谓百花齐放,有“幸福课堂”、“成长课堂”、“自主生成课堂”…… 确为我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但一比较,就会发现我市现有的各种“课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一例外的都使用导学案,究其本质,其实就是山东茌平杜郎口中学教学方法的翻版,只是冠以不同的课堂名称而已。不能否认使用导学案教学的优势: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但它也有致命的弱点:学生课前学习任务重;导学案须科学合理(有些学校搞集体备课,同年级同科目一张导学案,而且一张导学案可以长期使用,这是典型的标准化生产,完全否定了学生和教师的差异性);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要强;天天一个模式教师学生都感枯燥厌烦。其实,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或方法是万能的,“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虽是老话,却是真理,否则,教学也不能称之为艺术了。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把导学案当圣经,当法宝,作为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的唯一,这样会导致我市的课堂教学改革走向狭隘和庸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深入思考教育的基本问题,即胡锦涛总书记讲的“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深刻领会把握课程标准,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是出发点和归宿。理解和抓住了这个本质,在此基础上再探寻适合学校、教师、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这样方法就多了,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的方法才有生命力,才有冷水江特色。否则,即使学也只能学表面、学皮毛,结果也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东施效颦!
2课堂教学改革就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得多,这是一个极端。课堂教学改革后,我们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这是另一个极端。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从以前教师的繁琐分析到现在教师谈“讲”色变,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好好研究“讲”,正确把握“讲”的作用。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加上精当的评点,就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加上启发引导,就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老师加上精妙的点拨,学生便能感悟得更深。
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不去挖掘体会,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学生也得不到发展。课堂上的“兵教兵”运用得当,固然有效,但教师大多还是能见学生所未见,思学生所未思。教师要履行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职能,恰当而精要的“讲”还是少不了的。
3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我市课堂教学改革以来,几乎所有的课堂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下转第21页)(上接第19页)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笔者以为,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做到如下几点:(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4怎样提问更有效?
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不同的体验,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但稍作观察、分析和归纳后,你又会发现不少教师把“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你想说什么”之类的问题当作“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级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所思所见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
笔者认为,提问题,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
另外,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
参考文献
[1] 郭晓明.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的进展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4(4).
[2] 洪俊,熊梅.关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J].2004.
[3] 李水山.现阶段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