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帆,周 易,张春丽
(黄冈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湖北 黄冈 438000)
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急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周帆,周易,张春丽
(黄冈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湖北 黄冈438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急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143例行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的患者,依据摘除术后急诊有无出血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出血患者,共计18例;对照组为未出血组,共计12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分析导致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43例患者共摘除结直肠息肉172颗,其中18例急诊出血,出血率为12.6%,蒂的大小、蒂内有无血管伴行是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施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的患者而言,积极控制血压,遵医嘱,严格控制饮食和运动量,可较为有效的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内镜;结直肠;息肉摘除术;术后出血;危险因素
临床中,结直肠息肉是指发生与结直肠黏膜上的各种隆起性、局限性良性病变,病理类型主要包括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等[1]。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当属腺瘤性息肉,此种类型又具有一定的癌变可能,且临床中,非腺瘤性息肉可转变为腺瘤性息肉,故现今认为一旦发现直径大于5 mm的息肉,即应及时切除并进行活检,不仅可减少转变为腺瘤性息肉的可能性,又可降低癌变发生率[2]。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微创理念不断地体现在临床治疗中的各个领域之中,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得到越来越多患者及医生的认可,但其引起的并发症尤其是出血也越来越引起医生的重视[3],为进一步探讨其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本院应用此项技术对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10年3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43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对其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配合医护工作者展开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1例,女62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61.3±4.1)岁。依据术后出血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共18例患者,为出血组,男13例,女5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60.5±3.7)岁,合并有高血压病史的共计11例;对照组共计125例,男86例,女39例,年龄25~79岁,平均年龄(62.5±5.3)岁,合并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共计15例,在进行手术时,为追求研究课准确性,手术均由同一名科室专家完成。
1.2方法在入组患者中,均在院内行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在手术前,首对病人的血常规及凝血时间进行检测,两项检测结果正常后才可施行手术治疗。对于服用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1周即应停用抗凝药并检测其凝血时间,如正常即可进行手术。在施行肠镜手术前,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进行准备,手术开始前10 min肌注10 mg的654-2,并应用内镜Olympus对全结肠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对于多发性息肉的处理,采用高位到低位依次切除的方法进行处理。临证时,应根据患者息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切除,即根据其部位、大小、形态分别选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进行处理,还是选择热活检钳直接灼除法、圈套器高频电凝电切除术进行处理。
1.3检测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有无高血压、结直肠息肉的大小、形态、病例类型、手术方法及有无出血、出血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1.4出血类型评定方法结直肠摘除术后出血可分为迟发出血和急性出血两类[4],其中急性出血是指在施行手术时或手术结束后1 h之内出现出血症状即为急性出血;迟发出血是指在手术后结束1 h之后又发现的出血状况,其又包括早期迟发出血和晚期迟发出血,早期迟发出血至出血时间为术后1~24 h之内;迟发出血指术后24 h之后出血。其中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又将其分为大量出血、中量出血和少量出血三种类型,其中大量出血是指患者伴有大量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患者术后心率每分钟≥110次,临床血压≤90/60 mmHg,红细胞压积≤0.3;少量出血指患者仅发现伴有暗红色血便或黑便但量不大,每日1~2次,其余身体症状无明显异常;中量出血介于大量和少量出血之间。
2结果
2.1两组患者息肉大小及形态比较情况 经统计分析可知,观察组18例患者共取出息肉数26颗,对照组125例患者共取出146颗息肉,两组在息肉大小及形态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息肉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比较经统计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息肉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出血类型比较情况经统计分析,观察组中共有3例发生急性出血,出血时间在切除之后即刻出现,为有蒂息肉,蒂较粗,蒂内可见血管,在切除后切口出血较大,为大量出血,内镜下止血操作失败,故送院内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成功;迟发型出血15例,其中早期迟发出血2例,表现为黑便和暗红色血便,一次1~2次,红细胞积压、心率和血压正常,为有蒂息肉,蒂粗且可见血管波动;晚期迟发出血13例,分其成因可知6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4例患者因术后不听医嘱过早进食油腻之物,3例患者因不遵医嘱术后进行过大的运动量而致。此15例患者在内镜下止血成功。
表1 两组患者息肉大小及形态比较情况/例
表2 两组患者息肉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比较/n(%)
2.4对观察组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经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可知,高血压是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调整控制高血压单因素,对其他多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除高血压这一导致结直肠息肉摘除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外,息肉形态、大小、病理类型即手术方式也是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3讨论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肠道息肉已成为临证时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且本病的发生率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5]。息肉是因慢性炎症而引起的局部黏膜增生或肥厚进而导致黏膜的隆起样病变,病变最常见于结肠和直肠[6]。结直肠息肉可单个发生,亦可多发,且多数息肉都带有蒂,仅有少数息肉是广基的[7]。
临证中最常见的大肠息肉的类型为腺瘤型息肉,但因多数腺瘤性息肉在起病之初较为隐匿,不易表现出临床症状,仅少数患者临床症状可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和大便次数的增多,但往往因为此类症状不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故临床中极容易被人所忽视或被医家所漏诊。故临证之时对于结肠息肉的诊断应首先从提高对本病认识着手。在临床诊疗时,凡出现原因未明的消化道症状或便血者,尤其对于年龄>40岁以上人群而言,更应进行进一步详细地检查,以提高结直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8]。对于本病的治疗,手术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收,且随着内镜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普及,特别是近年来EMR和ESD技术及尼龙圈、铁夹在临床中的使用,明显提高了结直肠息肉内镜摘除术的成功率,同时有效的降低了其临床并发症的发生,但虽然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的治疗方式有安全、方便、有效、创伤小等优点,但临床并发症却一直存在和干扰着临床治疗效果,其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术中或术后出血,故对于此并发症的预防越来越受到医者的重视[9]。在本研究中,发现蒂的大小、蒂部有无血管伴行是息肉摘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是导致结直肠息肉摘除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其出血的原因可能是与患者血管的硬化及弹性差等因素致使行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血管收缩不全,高血压患者血管中高压力使得血流在通过受损血管时出血不止有关[10],这对于我们临床施治时,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而言,应尤其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病史。如患有高血压,则应仔细询问其用药及血压控制情况。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推断,积极的血压控制有利于减少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本研究中迟发型出血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可知,6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史,4例患者因术后不听医嘱过早进食油腻之物,3例患者因不遵医嘱术后进行过大的运动量而致,可见一半以上患者因不遵医嘱而导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故术后医嘱的遵守情况尤值得注意。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对于施行结直肠息肉摘除术的患者而言,应首先控制高血压,其次注意遵医嘱,严格控制饮食及运动量,以防治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静雅.内镜下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J].重庆医学,2013,42(22):2686-2687.
[2]徐建华,韩冰,张其胜,等.金属夹联合尼龙套圈在内镜带蒂大息肉摘除中的应用[J].胃肠病学,2013,18(10):622-624.
[3]陈新宇,张虹,朱琴,等.高龄患者结肠息肉的内镜特点[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1,30(6):482-484.
[4]章亚娣,潘文胜,沈虹,等.内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急诊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74-78.
[5]蔡敏芳.无痛肠镜下结直肠息肉摘除术的护理体会[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7(3):148.
[6]顾鹏,阳东荣,高鹏,等.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致直肠息肉出血1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4,19(5):304.
[7]牟海军,陈幸幸,高原,等.电子结肠镜手术治疗小儿大肠息肉95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51):89-90.
[8]李秀梅,周星璐,吴勤动,等.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患者结肠镜复诊的依从性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13,28(4):391-394.
[9]张艳,魏建红,史晓芬,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大肠息肉摘除术中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40-41.
[10] 毛姬浓.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19-20.
(收稿日期:2015-11-12,修回日期:2016-01-17)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6.0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