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芳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5)04—086—03
[内容提要]2011年初,贾康等七位中国学者发起成立“中国新供给经济学研究小组”,开始探究、构建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改革发展的新型经济理论。“新供给经济学”着重从供给侧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就业的核心理念和政策取向出发,是在对西方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等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
[关 键 词]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需求侧
2015年11月10号,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将给中国经济改革发展带来重大新变化。
一、供给经济学派的产生与主要主张
供给经济学(Supply-Side Economics),直译为供给方经济学或供给面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因重视和强调经济供给方面的作用和反对凯恩斯主义需求学派而得其名。供给学派经济学认为,凯恩斯经济学只强调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却忽视了对相对价格、经济主体行为和总供给的影响,而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恰恰是供给方面的因素。因此,供给学派主张采取各种手段提高总供给,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减税。供给学派经济学家把供给经济学的出现视为经济学上的一次革命:在经济理论上,这次革命意味着对凯恩斯主义的否定,即从需求方面转向供给方面;在经济政策方面,意味着一场决定性的全面变革的开端,即从国家干预主义转向保守主义。
供给学派革命主要起源于罗伯特·蒙代尔和阿瑟·拉弗的思想,供给学派被划分为两个分支,即激进或极端的供给学派和温和的供给学派。前者以正统的供给学派自居,并沉浸于拉弗曲线之中,坚信减税会产生立竿见影效果,这一学派又被称为“拉弗派”。而温和的供给学派则反对采取过激政策措施,更反对过分地夸大减税的作用。
供给经济学派所提出的政策主张是:大幅度降低税率,尤其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边际税率;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限制;减少政府支出,主要是减少福利支出,逐步实现预算平衡;控制货币供给量,稳定物价,等等。1980年里根执政后制定的“经济复兴计划”正是以供给经济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为主要依据的。
二、里根经济学:供给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美国通胀率从1960年代初期的不到2%上涨到1979年的13.3%,里根在就任总统后的演说中承认,1960年的1美元到1981年只值3角6分,这导致个人储蓄率大幅下降。尽管工资随着通胀上涨,但美国对名义收入征税而非实际购买力征税的做法,导致工资上涨将人们推到更高的税收等级,通胀和边际税率的提高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打击沉重,使得社会分配严重不均。这种环境影响了市场的投资预期。里根这位未曾专门学习过经济学的总统,在成功的化解滞胀危机过程中,用供给学派的减税等政策对付“停滞”,用货币学派控制货币总量的政策对付“通胀”,这是一种探索性且争议巨大的政策选择。
里根经济学一开始就是一种妥协,或者说是三种观念的混合物,即供给主义、货币主义和传统的共和党预算平衡政策。里根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是:(1)大幅度减税。个人所得税每年削减10%,共削减3年;最高边际税率从70%降到50%,最低边际税率从14%降到12%;3年后,边际税率将下降到10-50%。此外,大幅度降低企业投资所得税。(2)减缓和稳住货币增长速度,促使通货膨胀下降。(3)大力压缩政府开支,特别是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4)大大减少政府管制。
1981年8月,里根总统签署了“经济复兴税法”,开始了美国历史上幅度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刻的减税。里根执政头两年的经济“政绩”是:40年来的最高失业率,50年来的最高企业破产数和有史以来的最大财政赤字。1982年,为了摆脱困境,里根在实施了减税计划后,又实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增税计划。人们普遍认为供给学派经济政策失败了,因为没有出现供给主义者所预期的政策效果。
三、中国新供给学派的兴起和供给侧改革策略的提出
中国新供给学派以两本重要著作《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和《中国关键: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奠定自己的理论基础。他们力图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上,深刻反思近几十年传统经济学的主流框架。他们通过纵横分析,看清中国的问题和短板,看清中国未来35年面临的发展环境,看清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全球化的政治格局,并给出了应对战略——“中国2049战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人提出过跨度如此之长的国家发展中长期战略。这一战略认为,中国当前和今后的关键任务,就是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这个基于全球视野的国家战略,描绘了4.0版的现代中国的蓝图,试图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改革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关这个战略的文件已基本成形。
2013年9月,贾康等一批新供给学派的学者联合撰文提出,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认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多年之后,增速将规律性地向成熟经济体的水平逐步收敛,但较长时间内仍有重大发展机遇,关键是充分释放制度供给潜力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稳步而持续地提升。
2012年,学派提报了《中国需要构建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这篇文章。2013年6月,提交了建议稿《以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在改革中加快实现“中国梦”进程的政策建议》。2014年12月,该学派向发改委规划司呈报了《中国“十三五”及中长期经济发展新动力研究》《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这两份报告。
四、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需要靠自主创新艰难前行,建成创新型国家,才能完成从工业经济向“中国新经济”的转轨。可以预计,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和纳米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在此过程中,科技创新客观需要以制度创新和运行机制的改造作为关键性支撑,就这种中国特色转轨道路上的创新而言,我们强调:“制度高于技术”。
(二)创业: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活力,鼓励全民创业,特别在中小微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上,要以多种制度变革和政策优化举措,支持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国有企业需要进一步深化战略性改组,在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和深化改革中消除过度垄断因素和优化治理结构,发挥其应有的特定功能与辐射力,与民营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三)城镇化:由于城镇化意味着收入的提高、消费和服务的提升、人口的高密度聚集,以及进城农民生活和居住方式的改变,城镇化毫无疑问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
(四)产业优化:在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中国不能放弃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不能简单将现有传统产业淘汰到国外,而应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通过政策引导促使其渐次向中西部转移,同时鼓励现有产业改造升级。
(五)减税:应以结构性减税作为现阶段宏观调控和财税政策的重点和亮点之一。结构性减税是激发市场主体“两创”活力并以经济杠杆引导结构优化、方式转变的代表性机制之一。税外负担的减轻需与减税相互结合与协调。税制的总体优化需在远景上依照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发展目标模式,近景上适应各具体发展阶段上的要求与制约,纳入财政、经济、行政和政治体制配套改革,积极有序推进。
(六)减少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审批应成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基本取向,进而达成实质性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特别是行政许可的制度改进,营造良好的企业经营环境,降低交易成本,达到鼓励创业、创新,提高效率,推进“两化”的综合效应。
责任编辑/陈洪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