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海凤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学校教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地位,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高中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着生活实际,属于实用性极强的学科,物理教师要避免对学生思想的禁锢,以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首要任务。
【关键词】中学物理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72-01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激励、导向和监控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学生由教师指导自主地获取知识并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全过程。教学并不仅仅是为“教”,要实现“学”就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完全成为教学的主体,而非单纯接受知识灌输的对象。
一、树立自主学习理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1.树立全新教学理念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监控、激励和导向的一种学习方式,通俗来说,就是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主获取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的过程。而物理教学中提到的自主学习,是指在基于物理学科及学生身心的特点之上,教师有的放矢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会在自主活动中去发现、探索和创新。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模式,采取新型导学模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自由落体》教学中,转变传统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室教学,将班级分作若干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验并做出总结,最后再由教师点评和补充学生的总结,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能够促使学生内在需求得到激发,进而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或学习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思维状态以及其掌握知识的程度,恰如其分地选择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用语幽默风趣、适当的肢体语言或教学评价等,这些教学方法都能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例如:《静电感应》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有效课前导入的设置,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譬如在尚未响起上课铃时,教师不妨先在教室内放上一台调好台的收音机,通过放音乐或播音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调小声音,再抛出问题:“是否可以让播音机在上课期间不用关闭就能安静下来?”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都十分感兴趣,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针对此教师不必急于点评谁对谁错,只需将事先准备好的金属网罩在收音机上,此时学生便会发现当金属网罩上去后,几乎已经听不到收音机的声音了,当学生有此发现后兴致会越来越大,产生一种既兴奋又疑惑的心理。如果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去学习《静电感应》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之中,时不时提出相关问题,进而实现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二、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然而,实践中学生不愿意或不会参与是常态,学生懒惰习惯也随之滋长,教师更将课堂教学变成一言堂。但教学中学生没机会表达自己,是教师最不愿看到的现象。为此,要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精神的培养,教师必须精确定位自身角色,为学生创造表达自我和积极参与的机会,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学习。例如:“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教学中,利用分组讨论学习方法,要求各个组提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展开讨论,比如两匹马和一匹马的拉车速度有快慢之分,或汽车满载或空载时启动速度快慢不同。虽然,学生基本上明白这个道理,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这种方法的使用,然后再要求学生寻找器材证明自己提出的结论。以《平衡摩擦力》教学为例,通常以抬起木板的一端为平衡摩擦力思路,而有的学生会提出挂重物在木板另一端来平衡摩擦力的思路。对于方法正确与否不作考虑,只考虑思路的开阔与否。当然针对这种思路有的同学是钦佩,有的同学不以为然,甚至提出新的意见给予否定,使得该问题再次展开讨论。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亲身体验去学习,充分展示自我,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收获往往会意想不到。为此,教师要记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展示空间,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米伟丰.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14,(15):102-102.
[2]陈健.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高三),2014,(12):72-73.
[3]杨小江.浅谈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4,(6):4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