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兵飞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育不能只是面向优等生,面向个别学生开展“精英教育”,数学教师对于教学方案的制定,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认真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从而让整个班级学生可以在整体上实现共同进步与提高。对此,本文将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实际,就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成因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29-02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初步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但是由于班级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也是不尽相同。尤其是对于数学课堂上的学困生,常常会因为数学课程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影响个人的整体学习成绩。但在传统统一化、标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困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消化能力很难跟上数学教师的教学节奏,所以个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很难得到有效保持,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提高对学困生成因分析的重视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对策,有效开展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实现班级学生的共同进步。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低下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初中生的数学成绩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数学课程缺乏学习兴趣。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时候与学生从小的兴趣培养有关,有的则是与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关。例如,有的教师在平时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多样化的数学学习需求,所以主要是开展单向、灌输性的数学教学,这与初中生活泼好动、爱表现的课堂学习需求相背离,加上有的数学教师不善于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所以可能会压制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导致学生产生相应的厌学情绪。此外,还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的学习价值和意义,例如在计算教学环节,过分依赖计算器,所以对相关计算教学提不起学习兴趣,如果数学教师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有可能沦为学困生。
2.学生没有掌握科学、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集知识性、应用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在学习上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考试考核环节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但是由于有些数学教师所制定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面向班级内的中等以上学生制定的,所以成绩落后学生在平时很难获得切实有效的指导。有的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看似学习非常用功,但是学习效率比较低,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数学学习技巧,甚至会因此降低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导致恶性循环,形成班级学生的“两级分化”现象。
3.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
很多初中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都是机械的、被动的,在学习上没有主动性可言,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功利性心理比较强,主要是为了应对父母压力和升学压力,所以容易陷入应试教育的误区,而对于那些不爱学习、整体成绩又较差的学生来说,往往会缺乏数学学习的动力,也不会制定科学的数学学习目标,所以容易出现上课开小差、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等情况,这也会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和高效开展
4.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上的缺陷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有的数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相对落后,很多教学评价活动还是以应试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为目标,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没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分别制定差异化的教学评价策略。尤其是在针对班级落后学生的教学评价,有时教师习惯于批评指正,甚至会对学困生“恨铁不成钢”,经常刻意的针对某一学生进行批评,或者表现出自己对某一学生的失望之情,这会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进而产生相应的厌学心理,学生也很容易沦为学困生。
二、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有效教学对策
1.充分了解学情,制定差异化教育方案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学困生都有人在,初中数学教师要想针对学困生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就必须首先了解学情,看数学学困生的星辰原因,然后分别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不能老是开展单向灌输性的教学。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在“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按照学困生的成因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如对于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学生,教师要重点传输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于因为教师自身原因的,要加强自我反思性的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能力。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加强情感上的引导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有效转化,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和功能,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对初中生的数学学习进行积极的引导,进而激发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要充满爱心的、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对班级上的数学学困生出现歧视,做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没有被遗忘。另一方面,初中数学教师要对学生多一些宽容和耐心,多同学困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有效监控班级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对于发现学生出现的学习偏差,初中数学教师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有针对性的引导,促进学困生学习成绩循序渐进的提升。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除了教师的教学引导、同学的帮助外,最终要依赖于学困生个人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学习努力程度的提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高效性的数学学习方法,掌握更多的数学解题技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逐渐缩小同其他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同时,数学教师可以针对学困生的学情,给学生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外作业,以课外作业为依托,循序渐进的向学生传授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困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
4.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数学学习自信心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很多学困生都是缺乏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机的,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如何科学的开展教学评价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意识的对传统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一定要坚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的评价原则,做到对学困生的充分尊重,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发光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淡化终结性评价,多开展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对于学生的进步情况要进行及时的激励和表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成因分析和转化工作的具有实践中,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学生的个性化素质和特殊性的学习需求给予充分关注,增强数学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让数学课堂上的每个学困生都可以重拾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实现数学学习成绩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水琴. 浅谈改变“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动机[J]. 中学数学之友(下旬),2010,(10).
[2] 廖立红.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预防与转化[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数学教育),2010,(04).
[3] 祝玉卿. 探析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攻略[J]. 数学广场(学术研究),2011,(Z4).
[4] 沈汉宁. 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产生原因及对策初探[J]. 海外数学,2010,(09).
[5] 崔君红. 浅谈新课改下个性化数学教学的实施[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7) .
[6] 陈泽蓉. 数学个性化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