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下心来教,潜下心来读

2016-04-19 03:54曹晓霞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3期
关键词:等待阅读教学

曹晓霞

【摘要】“慢阅读”是从文字中发现更多意义和乐趣的一种方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适时等待,给学生留足读、品、议、练的时间与空间,并进行有效评价,让学生思考有方向,有深度,有广度,真正体现语文的扎实、朴实和真实,让学生在慢阅读的境界中获取快乐。

【关键词】“慢”耕耘 阅读教学 等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059-02

关于“慢”的阅读教育,慢慢地进行,犹如等待枝头挂满果实,从春天等待到秋天。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就是最美丽的教育场景。

教育是如此,阅读教学也同样需要这种“慢”的耕耘。现在常看到课堂中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频率很高,讨论、表演、朗读等学习形式繁多。让听课的老师也有雾里看花的感觉。还有些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就迫不及待地请学生回答,若学生回答不上,教师就叫基础好的学生回答,或不断重复,或暗示等,整个课堂很少让学生凝神静默,沉思冥想。其实,阅读就要思考,思考需要时间。教师的操之过急,会让学生缺失许多的思维训练机会。因此,阅读教学中,要真正让语文课扎实、朴实、真实,教师要学会潜下心,慢慢来,把握舒缓的课堂教学节奏,多一些等待与期望。

一、慢慢品读,读出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古语时刻提醒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这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的心田,也不会单凭教师的教来达目的,而要靠学生通过读,自己用心体会的。如许顺娟老师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许老师是这样领着孩子一步一个台阶地向上走,帮助孩子定准了课文的感情基调,使孩子能很快进入课文情景的。如师:(反复朗读)“成千上万个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

生1:说明孩子很多。生2:他们不是走出来的,而是挤出来的。生3:是从门内挤出来,不是从其他地方来的。师:这就把意思读出来,让他人一听就明白你话中的意思……

不离文本,就这样引导学生口念心诵地慢慢朗读,让学生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品味着作者的意趣。一遍又一遍“读”,从感知到领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这样的教学策略背后,隐藏的教学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

二、慢慢等待,品出真味

诗人余光中曾经说过:“中文乃一切中国人心灵之所托,只要中文常在,必然汉魂不朽,让我们常保中文的灵动与清纯。”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汉语言要走进学生的心田,还需细嚼慢咽地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耐得住等待的“寂寞”,给足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富有张力的静态中,对课文的语言作多角度思考,慢慢品,品出真正属于语文的味。

笔者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就深有体会。在品读晏子的句子时,我以“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入手。当问题提出时,举手的人并不多,等一会,还是零星的几位,发言时学生只停留在浅显易懂的地方。怎么办?是自己说了算,还是再启发一番?看着学生正埋头思考,我还是忍住了,再等等,总要让学生自己探出门路来。静静地等候两分钟,我又看到举起的小手,学生纷纷说出不同的理解,老师追问(生又投入思考)。

通过这样的品读,学生更深地体会了晏子为国家尊严表现出的机智、正气。“此时无声胜有声”,两分钟的等待,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理解问题有了深度;两分钟的等待,没有音乐的渲染,没有诗意般语言的引领,就是那么静静地、耐着性子地等待,学生通过反复咀嚼,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

三、慢慢议论,议出真知

“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习离不开讨论,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将有两种思想。但有些教师害怕讨论会影响教学进度,会担心把话题扯远,担心自己驾驭不了课堂,往往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自己容许的范围。

如:一位教师在上《妈妈的账单》时,出示了“小彼得”和“妈妈”的两份账单,请学生展开讨论:账单有什么不同?可学生还没开始讨论,老师又进行了提示:你们可以从“花去的时间和完成的难度”入手。结果孩子朝着老师的提醒去思考。这样的讨论已失去了意义。有效的课堂交流,应该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调整和修正,生成新的体验。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差异。这时教师应该耐心地等一等,给他们充分交流的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经验不断地被唤醒,思路就会从模糊走向明朗。

四、慢慢练习,练出真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本色的语文课即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让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提高语感的敏锐性,一些教师往往在阅读教学时安排说话和写话练习。但有些教师安排此环节时,却没给学生留出充足时间练习,这样的设计形同虚设。一位教师上《最大的“书”》一课,(出示课件):你能用这个句式说话吗?“你看,这儿有( ),有( ),那儿还有( )。”

生沉默,不敢说话。老师马上闪过了课件,接着下一个环节。如果此时教师补充一些课外知识,向孩子介绍几种化石,再来练习句式,那孩子不但进行了语言训练,还学到了课外知识,又会对课外阅读产生好奇。当孩子在学习上遇上困难,教师应放慢进度,降低难度,扶孩子一步步解决,这才是语文课做的事。

有位教师在教学比武上,用二十五分钟带着孩子学习课文,留出十五分钟让学生写话练习。在充足的时间里,孩子写出了精彩的语言,赢得评委的赞赏。我们也需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流于形式,留出时间,让学生真正扎实地得到锻炼。

五、慢慢评价,评出真诚

现代教育改革,在评价学生时,不是给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而要更多地心系学生,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关爱和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评价要回归真实,讲究真诚。

英国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新的教学技术——思潮冲击法。其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上,通过教师的鼓励和暂缓作出评价,让学生头脑中新颖的“想法和观念”在没有看守的情况下蜂拥而出,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答方案。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语文特级教师赵景瑞的一个以变应变的评价体现了名师的机智。当学生阅读《狼来了》之后,教师要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感受,出示课堂情境:

师:同学们,读了《狼来了》这个故事,你们有哪些感受啊?生:骗人是不对的……生:我觉得,骗人不能骗三次……师:对,同学们,读文章就要明主旨,学做人……生:注意了孩子骗人一次、二次、三次。师:你真了不起!会发现闪光点!他注意了事情的次数,与你们思考的角度不同,很独特,值得大家学习。

案例中,老师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没有评判孰对孰错,而是引导学生在树观点、摆事实、说理由、评思路的交流过程中,渐渐实现了知识的理顺和意见的统一。这种立足渐进同化的知识感悟,远比教师直白评价要有效得多,真诚得多。

然而这份“慢”的耕耘需要教师做到:一是爱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二是潜下心来博览群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做到从容不迫。阅读教学慢慢来,绝不是指教师可以小憩,是在学生“似解未解”时,“灵光一闪”时,“不愤”“不悱”时,给学生留下深入思考的时间;是在学生思维容量最广,难度最大的时候,加以巧妙的引导和指点迷津,让学生思考有活力,有方向,有深度和广度,促其思维发展。让他们在这从容的慢阅读境界中,感受醇厚书香,体会浓浓的温情。

参考文献:

[1]严丽荣.《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湖南教育》2008.2.

[2]《慢阅读》 约翰·米德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等待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安静的教学,是一个不错的等待
安静的等待——观《归来》有感
在希望与绝望的旋律中交织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